黄檗
黄(学名: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俗名黄柏、关黄柏、元柏、黄檗木、檗木、黄菠萝等。黄檗为芸香科(Rutaceae)黄檗属(Phellodendron)落叶乔木,树高10~20米。成年树树皮具深沟状或不规则网状开裂的厚木栓层,浅灰色或灰褐色,内皮层鲜黄色。暗紫红色小枝无毛。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卵状披针形或卵形,薄纸质或纸质,长6~12厘米,宽2.5~4.5厘米,叶缘有细钝齿和缘毛,齿间有黄色的油腺点。花单性,雌雄异株,具顶生聚伞状复总状花序;花瓣黄绿色,长3~4毫米。果实为浆果状核果,有芳香,圆球形,径约1厘米,初时绿色,成熟时蓝黑色。
黄檗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中国、俄罗斯、中亚和欧洲东部等国家和地区。多分布在山地杂木林中或山区河谷沿岸,耐严寒,可耐-40℃低温,抗风,耐火烧,不耐涝,萌发能力强。根系发达,对土壤适应性强。
黄檗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中保护等级为Ⅱ级,在IUCN红色名录(2010)中保护等级属于易危(VU)。黄檗为古老的孑遗植物,在古代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四纪冰种期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黄檗的树皮、花、果实、叶片较高的经济价值。黄檗树体高大,秋季黄叶,浆果紫黑色,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黄檗的树皮晒干后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著名药材关黄柏的药材基原。
形态特征
株与茎
落叶乔木,树高10~20米,胸径1米。成年树树皮有厚木栓层,浅灰或灰褐色,深沟状或不规则网状开裂;内皮薄,鲜黄色,粘质。髓心呈黄色。小枝无毛,暗紫红色。
叶
叶柄和叶轴纤细;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具5~13片小叶,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6~12厘米,宽2.5~4.5厘米,薄纸质或纸质,叶缘分布有细钝齿和缘毛,齿间着生黄色油腺点,叶面无毛,叶背基部中脉两侧密被长柔毛,秋季脱落。
花
花单性,雌雄异株,具顶生聚伞状复总状花序;萼片细小,长约1毫米,阔卵形;花瓣黄绿色,长3~4毫米;雄花雄蕊5,与花瓣互生,长于花瓣,雌蕊退化;雌花的雄蕊退化,呈小鳞片状,子房倒卵圆形,具短柄,5室,每室有1胚珠。
果实
果实为浆果状核果,有芳香,圆球形,径约1厘米,初时绿色,成熟时蓝黑色,果上常有5~8浅纵沟,干后明显;种子通常为5粒。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黄檗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中国、俄罗斯、中亚和欧洲东部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分布
黄檗主产区位于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各省区,如大兴安岭东南部、小兴安岭、完达山、长白山、千山及燕山以北等地。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黄檗耐寒,抗风,耐火烧,不耐涝,根系发达,萌发能力强。适生于土层深厚、湿润、透气性良好、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尤其在河谷地区冲积土上生长最好。主要分布在温带针阔混交林中和寒温带针叶林中。花期5~6月,果期9~10月。
黄檗为阳性树种,在林冠下更新不良。黄檗常为伴生树种,在河谷及山地中下部的阔叶林中或果子松、云杉针阔叶混交林中散生,也有与水曲柳、核桃等硬阔叶树种混交成林的情况,仅在火烧或采伐迹地上偶见小面积纯林。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黄檗为雌雄异株植物,虫媒花,但是由于野生黄檗多散生分布,传粉难度较高。自然状态下以种子繁殖,但由于果实具有较大的果径和质量,无法通过风力传播,因此需要鸟类的携带帮助传播。鸟类食用黄檗的果实后,果肉被消化,种子则随鸟类粪便完整排出,从而达到传播种子的效果。
人工繁殖
黄檗主要是通过种子进行人工繁殖。在果实颜色呈现深紫黑色时可以进行采种,黄檗的种子在种植前要先经过低温处理,常见的处理手段是雪藏或层积处理,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为未处理的两倍有余。以春播为主,在日平均气温12℃左右,土壤5cm深温度为8℃时为宜,采用宽幅条播的方式,播后用遮阳网或草苫子覆盖,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散。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择排水和灌溉条件良好、光照充足、土质松散且肥沃的中性、微酸性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播种前一年秋天对土地进行深翻,第二年春天用旋耕机对土壤进行整平处理。翻耕时同步施用尿素、磷酸氢二铵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来补充土壤养分。对土壤进行消毒灭虫,可混土散施多菌灵粉剂、硫酸亚铁、辛硫磷乳剂等。
间苗与断根
按照"间弱留壮”“间密留稀”的原则,间除过密的细弱苗、不健康苗和双株苗。间苗后待幼苗进一步成长后进行定苗,保留生长健壮的幼苗,使苗木均匀分布。在秋末幼苗停止生长或早春苗木萌动前对幼苗进行断根操作,断根后及时浇水,有利于促进幼苗茁壮生长。
水肥草管理
6月中下旬浇水并施用尿素,7月中下旬,再次追施尿素。8月中旬以后,适量施用磷钾肥,如磷酸氢二钾溶液等叶面肥。同时为促使苗木进一步木质化,不干旱则不浇水,但在初冬封冻前要进行充分灌溉,早春解冻后及时灌水,避免苗木发生生理干旱的情况。及时在雨后和浇水后翻松土壤,预防土壤板结,保持其疏松透气。松土的同时清除行间的禾本科杂草,尽可能“除早、除小、除了”,可以采用人工和药剂结合的方式。
病虫害防治
黄檗的虫害主要有枯黑黄蝶等,可喷施灭幼脲对枯黑黄蝶进行防治。病害主要包括轮纹病、锈病等;可喷施甲基硫菌灵或代森锰锌对轮纹病进行防治,喷施粉锈或敌锈钠对锈病进行防治。
物种保护
保护等级
黄檗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中保护等级为Ⅱ级,在IUCN红色名录(2010)中保护等级属于易危(VU)。
物种现状
在分布区内,黄檗常作为伴生树种蓄积量较少,同时由于人类的破坏,导致黄檗资源处于衰竭状态。据1981年与1986年对中国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的清查,黄檗蓄积量从1008万立方米降至339万立方米,5年内减少了2/3。
致危因素
内部
黄檗为阳性树种,在林冠下自然更新困难,并且随着林龄增加,其优势地位下降,逐渐被速生树种取代,枯死率达60%~70%,最终呈现散生状态。同时树种散生导致授粉困难,授粉后花芽发芽率和着果率低,果实存在丰欠年变化,母树下幼苗更新困难等问题导致了黄檗的濒危。
外部
黄檗的树皮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无论是作为传统中药,还是用于现代制药,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大量野生黄檗遭受扒皮之痛,天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保护措施
已经对黄檗实施就地保护,加强对于野生黄檗资源的保护。加强综合利用研究,建立新的药用模式,改变黄檗入药部位较单一的现状,此外探索黄檗人工栽培的方法,减少对于野生黄檗资源的破坏。
功用价值
研究价值
黄檗为古老的孑遗植物,在古代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四纪冰种期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经济价值
黄檗的树皮和绿叶中含有小檗碱,是重要的黄色植物染料。小檗碱溶于热水和醇,可以直接染色丝和毛。同时采用金属盐媒染可改善染色的品质。
黄檗是东北地区三大硬阔品种之一,其材质坚韧,光泽度好,具有独特纹理,且耐湿耐腐,富有弹性,加工性能好,可用于制作高级家具、胶合板等,在航空和国防上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黄檗树皮具有发达的木栓层,是制作瓶塞、软木、浮漂、救生圈等的优质原料,也可用于制作隔音、隔热、防震材料。
黄檗是优质的蜜源树种。黄檗叶可提取芳香油,可以用于配制香精,在食品、烟酒、日用品、医药卫生、化妆品等应用广泛。黄檗的果实甘露醇及不挥发的油分,可用于开发驱虫剂。
观赏价值
黄檗树体高大,干型通直,秋季叶色由绿变黄,浆果由绿渐变为紫黑色,形似葡萄,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是优良的庭院、行道绿化树种。孤植、丛植或与落叶松、果子松、花曲柳等混植,可以丰富景观的层次。
药用价值
黄檗的树皮晒干后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著名药材关黄柏的药材基原。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效,可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等。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黄柏碱、巴马汀、黄柏、黄柏内、黄柏酮酸等。具有抗病原菌、镇咳祛痰、抗溃疡、降血糖的作用,还可以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血小板聚集和痛风等。
延伸文化
黄檗山位于福建省福清,因古时盛产黄檗而得名。中国明朝万历年间,朱翊钧赐大藏经于黄檗山,并赐寺名万福寺。使黄檗山从原来的普通地方寺院变成了皇家赐藏的道场,并在此孕育出了极具价值的黄檗文化。黄檗文化主要包括佛学经义、建筑形制、文学艺术、中医中药、饮食茶道等。随着隐元东渡,黄檗文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日本社会的进步,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现如今黄檗文化仍然发挥着作用,积极推进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参考资料
黄檗.中国植物志.2023-01-18
黄檗.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1-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1-22
黄檗.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