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艾米丽·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界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于1847年作者以署名埃利斯·贝尔出版。
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好心收养以后,因为受到屈辱和感情方面等诸事不顺遂,便外出寻求致富谋生的方法。回来后,便对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对象林顿及其子女实施各种报复。
在该作品中,凯瑟琳身上爱情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希斯克利夫自杀的结局等,均体现出了其悲剧主题;从更深层次来看,该作品表现出了勃朗特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社会发展的美好祝愿、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充斥着悲剧色彩的同时又流动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与其姐妹的其他作品共同铸造了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界的传奇,该作品成功奠定了艾米莉在英国以及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呼啸山庄》更是被改编成影视、广播、电影、歌舞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如:1939年威廉·惠勒的改编同名黑白电影、2011年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对其个性化的改编等,传播较为广泛。
写作背景
文学背景
艾米莉生活的三十年间,文学作品渐渐有反映劳资之间矛盾锐化、工人失业等社会现实问题,该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在创作方法上,《呼啸山庄》中也会运用诸多18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的创作手法和写作形式。该小说中不同寻常设定的人物性格、炽热的爱情等似乎都在挑战着当时维多利亚时代读者的正统观念,使该作品独立于十九世纪小说创作的主流之外。英国的哥特式风格彼时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该创作方法也在《呼啸山庄》中得到较好继承。
社会背景
《呼啸山庄》的创作时代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该小说融入了19世纪英国诸多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小说中两个重要的悲剧人物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在成长过程中内在世界逐渐扭曲直至走向自我迷失的道路;究其社会根源,与社会阶级差异和金钱关系等对善良人性的扭曲密不可分。这一创作特点便是作者艾米丽·勃朗特结合时代阶级性创作的结果。当资产阶级日益强大的同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等级观念与拜金主义兴起,导致当时许多人都受到这些时代思想的影响,希望走捷径而不是寄希望于脚踏实地的努力。
个人背景
艾米丽·勃朗特生性缄默、自小内向、性格外冷内热,少女时代的她在创作时总是如同夏尔·波德莱尔那样对“恶”这一主题困惑。而创作《呼啸山庄》时,她急需把这种困惑与不安的情绪借助小说的创作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艾米莉为了排解孤寂,常常与夏洛蒂等人常常通过写作、创作诗歌等方式自娱;这些活动为其以后创作出《呼啸山庄》奠定了一定基础。此外,作者当时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身边发生着种种体现等级观念、拜金主义的事件,导致作者对这种社会内心存着巨大的愤怒。在此等多重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促使作者创作出了一部具有维多利亚时期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
出版历史
《呼啸山庄》创作于1945年10月-1946年6月间,并且在1947年艾米莉被出版社托马斯·考特利·纽比(thomas cautley newby)、以署名埃利斯·贝尔出版。艾米莉在哈里法克斯做教师的那段时光是《呼啸山庄》的重要取材内容之一。该小说出版以后并不被当时的读者所接纳,受到了当时普遍冷淡和 评论界的贬抑,一度被认为是艺术粗糙的作品,甚至被指责为阴森恐怖、病态心理等。艾米莉的《呼啸山庄》曾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甚至连夏洛蒂也无法理解小说的恐怖感等内容,以至于她在再版中为“黑压压的恐怖感”道歉。直至其去世后两年,锡德尼·多贝尔才给予艾米莉迟到的、较为公允的评价。此后在艾米莉去世一百年中,该作品的评价每日愈上,甚至被改编成电影,小说的销量也因为电影等其它改编形式的传播而上涨。
情节介绍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英国北方一处荒凉的山庄里,该处常年大风呼啸,因此得名呼啸山庄。一天,山庄的主人欧肖在机缘巧合之下捡到了了一名黑头发、黑眼睛的弃儿,并将其取名为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自此便与欧肖的一双儿女:辛德雷、凯瑟琳一同生活。由于希斯克利夫的特殊身份,欧肖先生对他格外宠爱,这引起了其长子对希斯克利夫的嫉妒之情。同时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常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两人之间因为朝夕相处逐渐萌生了情愫。
欧肖先生去世以后,辛德雷继承了山庄,他想方设法阻止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接触,并且还对希斯克利夫百般凌辱、虐待、阻止其受教育机会,希斯克利夫因此渐渐沦为该山庄的仆役。这些行为使得希斯克利夫心中渐渐埋下对辛德雷的憎恶的种子。在辛德雷的压迫下,凯瑟琳与希斯克里相依为命,相互依靠。但此后在某次机缘巧合下凯瑟琳误闯画眉田庄,与该庄园主人林顿建立了友谊。不久这个有绅士风度的富家子便向凯瑟琳大胆求婚。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固然深沉,但她却无法拒绝上流社会的物质诱惑、也无法避免等级观念对她的影响;最终她决定嫁给画眉田庄的主人林顿。得知凯瑟琳将要出嫁这一消息,希斯克利夫悲痛不已,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呼啸山庄。
三年之后,已成为富绅的希斯克利夫回到呼啸山庄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希斯克利夫在精心计划后占有了呼啸山庄,并使辛德雷沦为他的仆人。希斯克利夫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却将她囚禁在呼啸山庄,整日整夜虐待她以发泄自己对林顿的愤恨与埋怨。
凯瑟琳处于林顿与希斯克利夫两者之间,过着痛苦而煎熬的生活;最终凯瑟琳早产一名女婴—凯蒂之后便去世。伊莎贝拉在机缘巧合下趁乱逃到伦敦郊外,不久后产下一名男婴—林顿·希斯克利夫。辛德雷在凯瑟琳去世后不到半年也因酗酒过度而死,自此其儿子—哈里顿便落入希斯克利夫的手中受尽折磨。十二年后,伊莎贝拉客死他乡,希斯克利夫从画眉田庄接回自己的儿子。在林顿病危之际,希斯克利夫将凯蒂接出画眉庄园,并且强迫她与自己儿子结婚;其儿子在不久后便去世。林顿去世后,希斯克利夫成为画眉庄园的主人。
虽然哈里顿被剥夺了一切可以上进的机会,但他却成长为一个憨厚忠实、风度翩翩的少年。凯蒂在与其长久相处下互生倾慕之心。一开始被仇恨蒙蔽双眼的希斯克利夫无法接受他二人的爱情。但渐渐地,两人的相处唤醒了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想念,让其回忆起与凯瑟琳相处的那段时光,最终激活了他心中的爱。最后希斯克利夫在孤独与对凯瑟琳的思念中离开了人世。
人物介绍
希斯克利夫
小说中作者将希斯克利夫描绘成一个复仇者形象,他心狠手辣、恩将仇报、偏执并且粗野。辛德雷对其儿时的凌辱、凯瑟琳为了奔赴富贵的生活而对他爱情的背叛等事件成为他展开一系列复仇的导火索;这一系列事件便使得作者得以在希斯克利夫身上反映出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特点。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形象受当时时代的等级观念、拜金主义等思想的迫害。在该时代,封建贵族阶级逐渐走向落寞,资本阶级渐渐走向强大,人们对金钱的崇拜逐渐变得极端,使得文中凯瑟琳向金钱屈服,没有财富与地位的希斯克利夫没有权利谈婚论嫁,这便点燃了其心中复仇的怒火。
希斯克利夫作为小说主角,是一个非常立体的“十恶不赦”的可怜的悲剧人物。一方面,他以近乎极端的手段报复来获得内心的平静,这种心狠手辣的报复方式让人恼怒;另一方面,他悲惨的境遇又让人心生怜悯之意。该人物背负着赋予他的神圣责任—向道德败坏、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出呐喊,从而呼吁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反思。
凯瑟琳·欧肖
凯瑟琳从小叛逆、不受约束、桀骜不驯、充满野性、渴望得到财富和权力,不屈服于父权制婚姻的支配。
从凯瑟琳幼年时期开始,她的行为举止中已经体现出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和叛逆:在游戏中她会有时以小主妇的身份命令同伴,她有时还会惹自己的父亲生气,有时也爱捉弄家中的仆人,面对长辈的责骂,她也无理地反驳。她与希斯克利夫从小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两人青梅竹马从小便是最好的一对玩伴,但是这种思想自从去了画眉庄园后边发生了改变。面对林顿一家,她为了赢得他人的夸奖,便逐渐开始温柔体贴起来;但在呼啸山庄便仍是一副叛逆和调皮的模样。凯瑟琳嫁给林顿是她悲剧的开始。她为了迎合林顿,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本性而变得温柔体贴。同时,她此次为了社会地位和财富嫁给与自己思想差距较大的林顿,成为压垮希斯克利夫的最后一个稻草;最终直接导致希斯克利夫被仇恨蒙蔽了双眼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当希斯克利夫重新回到她身边时,她内心的野性重新被唤起。她一方面想继续维持与林顿的婚姻,一方面也不舍得割舍对希斯克利夫的爱;自此她陷入两难的境地。她想追求自己的幸福又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最终以死来终结这一人生困惑。
辛德雷·欧肖
辛德雷本性无情、懦弱,后来沾染上不良嗜好沦为仆人。儿时因为自己的一部分父爱被希斯克利夫占据,他便开始将仇恨埋藏在心底。老欧肖去世以后便变本加厉地对付希斯克利夫,这成为导致希斯克利夫日后复仇的关键因素。在唯一能给予辛德雷人间温暖的妻子去世后,他更加堕落、颓废。这样的状态使得自己很快落入希斯克利夫的圈套,最终意识到这一荒唐境地时为时已晚。
哈里顿·欧肖
在哈里顿出生不久后,其母亲的去世使他受到较大的打击,此后他由天真可爱的男孩变得叛逆不服管教。同时,因为妻子去世而变得更加堕落的辛德雷,会对幼小的哈里顿打骂。此时,希斯克利夫便会借机教唆哈里顿憎恨自己的父亲。哈里顿与希斯克利夫的关系变得较为复杂;哈里顿将希斯克利夫作为逃避父亲打骂的保护伞,而希斯克利夫又用辛德雷对自己儿时的迫害手法来折磨哈里顿。哈里顿作为辛德雷的儿子,本可以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成为主流社会的绅士;但他却成为希斯克利夫复仇路上的一枚无辜遭受摆布的被任意泄愤的棋子,最终变得粗俗、野蛮。但后来,他得益于对小凯瑟琳的那份爱,哈里顿渐渐觉悟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他内心的自尊和善良被重新唤醒,最终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改变而成为一个英俊、文明的年轻人。
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在画眉庄园长大,从小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她性格温柔善良。她被希斯克利夫虚假的外表所欺骗,与其私奔后便如同陷入人间地狱,过着生不如死的被虐待生活。这也反映出她对该时代下父权制婚姻的反抗。此后虽然她被希斯克利夫虐待,但她的女性意识愈加强烈。在希斯克利夫诋毁自己的哥哥时,她也会勇敢站出来反驳。最终找机会逃离了希斯克利夫。
凯蒂
作为凯瑟琳的女儿,同样具有反叛精神、性格倔强等特点。在反对其父亲安排的婚姻这件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面对爱情时有自己的判断,用自己的果敢和智慧规划自己的爱情。条件优越的访客先生对其示好,凯蒂不为所动。对小林顿产生好感,但发现其伪善的真面目后便控制自己不与其陷入爱河。但最终拗不过希斯克利夫的威胁,最终嫁给小林顿。凯蒂连父亲林顿的临终一面都被希斯克利夫剥夺。深陷绝望中的凯蒂变得越来越冷酷独傲。直到女仆来到她的身边,温暖了内心冰冷的凯蒂,也学会了去尊重和包容他人。正是这种变化,凯蒂在小林顿去世后逐渐获得了自己幸福的能力,最终与哈里顿相爱走到一起且战胜了被复仇蒙蔽双眼的希斯克利夫。
凯蒂却丝毫不惧怕来自希斯克利夫的威胁与打压,并且越是挨打叛逆心越强。相比她的母亲凯瑟琳而言,凯蒂更彰显了现代女性思想,她对待自己的家人温婉和顺,但是绝不会轻易向父权制的压迫妥协,并且她不受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歌可泣。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呼啸山庄》是一部充斥着悲剧色彩的长篇小说,鲜活地勾勒出了畸形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及其导致的各种离奇事件。
艾米莉以呼啸山庄自然景观的单调乏味试图暗示人类生存的艰辛,以家庭空间一直处于动荡变换中这一演绎表示社会空间的改革与变迁;自然景观与家庭空间的交织互动共同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工业化大背景下乡村生态环境被破坏、传统的家庭安定被挑战的现实状况。该作品还利用对希斯克利夫等多个小说人物的描写、刻画,反映出了作者对道德败坏、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这一社会的深深痛斥,和使读者对这种社会进行反思的呼吁。故事结局哈里顿与凯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希斯克利夫的善良被唤醒等也反应了小说的人性复苏主题,作者借此将“绝望中仍存有希望”的表意传达给读者,表现了丰厚的意蕴和内涵。
艺术特色
叙事特点
小说的叙事方式等诸多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哥特式风格。作者“弃扬”地运用哥特式叙事特点,使其更好地为其小说创作服务。小说中穿插的阴森恐怖的环境氛围、神秘诡异的超自然描写、黑暗心理较强的男主人公,爱情复仇的创作题材、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等多种元素都具有哥特式风格。此外,艾米莉注重多角度叙事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在叙述过程中,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作者创造性地将小说中不同人物作为小说事件不同角度的叙事者,以此达到可从特殊角度了解不同经历的效果。
自然景观与封闭空间
作品中景观与空间以及两种文化的互动关系中表达出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等。从景观角度,呼啸山庄处于英国北部寂寥无人的山顶上,每天都有狂风天气。书中对该处的描绘展示出了一幅纯天然不加修饰的景观图。此外从空间角度来讲,从希斯克利夫被老欧肖收养占有原本属于辛德雷的爱、家庭空间出现裂痕,辛德雷负气出走希斯克利夫占据其位置、家庭空间平衡重新复原,老欧肖去世辛德雷归来再次打破平衡等一系列事件中,可以展现出家庭空间是权力争夺和矛盾冲突的主要场所。呼啸山庄的开放的自然景观和封闭的家庭空间一直处于“平衡—失衡—再平衡”这一过程当中动态地变换;两者不断地交替展现作品主题。
象征手法的应用
此外文章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象征意象的熟练的使用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同时作品中环境描写等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成为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艾米莉把爱欲情仇与荒原的意象描写相结合,借此刻画出小说中各人物不同的命运。
作品影响
国内影响
《呼啸山庄》是英国国内最早一批采用倒叙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为独立于十九世纪小说主流之外的一部著作。此外作品很好展现了哥特式小说创作风貌,成为英国国内女性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问世后经长达半个世纪的沉寂,随着英国先进思潮崛起,艾米丽因由此作品而来的国内声誉渐渐有超过夏洛蒂的趋势。该小说因其罕见的思想内容等特点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难解的小说之一。
国际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呼啸山庄》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受到大量读者的青睐。《呼啸山庄》以作者“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强烈的情感、忧伤、大胆”让读者们震撼;此外《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艾米莉也以她这部唯一的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十世纪以后,小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一度形成“艾米莉研究热潮”和“《呼啸山庄》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啸山庄》的文学地位已高于艾米莉的姐姐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由于其较高的文学价值,《呼啸山庄》还被改编成诸多其它艺术形式,如:1939年同名黑白电影、1970年罗伯特·福斯特对该作品的电影改编、1992年彼得·考斯明斯金对该小说的改编、2011年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对其个性化的改编等。
《呼啸山庄》最早被伍光建翻译成中文,在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国内只有三个版本。随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其各种改编版本、全译版本汉英对照版本等各种形式陆续在市面上涌现。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国内《呼啸山庄》的译介更是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作品评价
英国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对艾米莉赞美道:“她灵魂间体会的激情、酷烈、悲哀与勇猛 、自乔治·拜伦死后 、无人企及。”
英国作家威廉·毛姆(W. S. Maugham,1874-1965)曾这样形容《呼啸山庄》的:“这并不是一本拿来供人讨论的书,而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发现小说中的错处很容易,但它拥有那种只有极少数几个小说家才能给予读者的东西——力量。”
德国学者克伦泼在研究勃朗特姐妹的专著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位比夏绿蒂·勃朗特更杰出的女作家,《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伟大的小说。”
参考资料
艾米莉·勃朗特:一生30载徒留《呼啸山庄》却震惊文坛.今日头条.2023-02-11
李晖读《呼啸山庄》|穿越荒原狂飙的冷峻目光(上).今日头条.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