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
耳石症(BPPV)又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是一种自限性外周前庭疾病。
耳石症约半数患者的病因仍不明确。半数患者的病因与头部外伤、病毒性神经炎、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耳部其他疾病(中耳及乳突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等有关。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者在头位变化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常持续于60秒之内,伴眼震,恶心及呕吐。可通过Dix-Hallpike试验、滚转试验、听力学检查、其他前庭功能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耳石症需与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前庭阵发症、偏头痛性眩晕等进行鉴别。其可通过耳石复位法、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半规管堵塞术、前庭康复训练等进行治疗。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疾患,约占外周性眩晕的20%~40%,男女比例为1:1.5~1:2,通常40岁以后高发。
病因
约半数患者的病因仍不明确。半数患者的病因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发病机制
嵴顶结石病学说
该学说由舒克内希特(Schuknecht)提出:变性的耳石从椭圆囊斑处脱落,此种碱性颗粒沉积于后半规管的嵴顶,引起的内淋巴与嵴顶处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正常情况下,两处重力作用相同),导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根据半规管生理学原则,当激发的头位不变时,由于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嵴顶也偏斜不变,故引起的眩晕及眼震应持续存在。但是,实际情况是:此种眩晕或眼震仅持续数秒钟而停止,显然,眩晕及眼震并非由于重力直接作用于嵴顶所致。另外,根据解剖位置分析,当头位处于悬垂位时,后半规管顶接近于中间位置,故不可能产生重力的矢量。但乙醇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支持了此学说。
半规管结石病学说
该学说由Hall,Ruby和Muclure提出:由于各种原因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集于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移动至激发位置(悬头位)时,半规管成为垂直方向,管石开始受到重力的作用,向离开壶腹的方向移动而牵引内淋巴。为了克服嵴顶的弹性以及半规管内内淋巴的惯性,需经数秒钟后,内淋巴及嵴顶才产生移位,此即为产生眩晕及眼震的潜伏期。眼震的快相朝向位置在下的耳。当管石移动至半规管近水平的位置时,对内淋巴的牵引力减少或停止,弹性使嵴顶回至中间位,故眩晕及眼震停止。头位回复至直立位置时,管石的重力作用与悬头位方向相反,故眼震的方向与悬头位相反。当反复进行激发头位时,管石散开,在管内往返移动的次数减少,从而使眩晕感或眼震减弱或不发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常发生于后半规管,但外半规管和前半规管亦可受累。
流行病学
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疾患,约占外周性眩晕的20%~40%,男女比例为1:1.5~1:2,通常40岁以后高发。该病群体发病资料较少,中国尚无相关数据。据粗略估计,大约2.4%的人群一生中曾有过耳石症发作史。
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患者在头位变化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常持续于60秒之内,伴眼震,恶心及呕吐。症状常发生于坐位躺下、或从躺卧位至坐位时、或出现于在床上翻身时,患者常可察觉在向某一头位侧身时出现眩晕,常于睡眠中因眩晕发作而惊醒。眩晕的程度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部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漂浮感及不稳感。整个发作的病程可为数小时至数日,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该病症状的出现,可呈现周期性加剧或自发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有时可1年或数年不发病,甚至可长达10~20年不发病者。
后半规管 BPPV的眼震有下列特征:①患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扭转成分向地);②有潜伏期,约为2~10秒;③持续时间短,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u003c1分钟;嵴顶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分钟;④易疲劳性;⑤眼震迅速增强而后逐渐减弱;⑥从悬头位恢复至坐位时,可出现逆向低速的极短暂眼震。
前半规管BPPV的眼震有下列特征:①患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下极,扭转成分向地,但部分患者眼震的扭转成分可能不明显);②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u003c1分钟;嵴顶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分钟;③有潜伏期;④易疲劳性;⑤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
外半规管BPPV 的眼震特征:管结石症在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地性或背地性水平眼震。眼震持续时间\u003c1分钟;嵴顶结石症在双侧变位检查可诱发背地性水平眼震,眼球震颤持续时间≥1分钟。
检查诊断
检查项目
Dix-Hallpike试验
Dix-Hallpike试验为后半规管和前半规管BPPV重要的常规检查方法:①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头向右侧转45°;②检查者位于患者侧方,双手持头,迅速移动受检者至仰卧侧悬头位,头应保持与矢状面成45°。观察30秒或至眼震停止后,头部和上身恢复至端坐位,然后,进行向对侧的侧悬头位检查。检查眼震电图应采用水平及垂直双导联记录,可记录在何种头位时出现眼震,并能准确了解潜伏期及持续时间,眼震渐强渐弱情况,以及反复激发后的衰减情况。旋转性眼震可采用Frenzel眼镜或红外视眼震仪直接观察。
滚转试验
滚转试验为外半规管BPPV的检常规查方法:受试者平卧,头垫高30°,检查者双手持头,迅速向左或右侧转头45°,观察1分钟或至眼震停止。同样观察对侧眼震情况。
听力学检查
一般无听力学异常改变,但半规管结石症如继发于某些耳源性疾病,则可出现患耳听力异常。
其他前庭功能检查
可选择冷热试验、旋转试验、用头试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和姿势描记检查.主要用于判断前庭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中枢代偿情况。
影像学检查
顺骨CT、内耳及桥小脑角高分辨率MRI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但可为部分不典型或难治性的位置性眩晕提供诊断线索。
诊断原则
病史的特征性极为重要,间歇期无异常发现。结合病史、变位试验可确诊,但变位性眼球震颤检查最好在发作期进行。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变位试验中出现不典型的眼震,包括:①出现垂直向下的眼震;②没有潜伏期;③眼震和头晕或者眩晕的感觉不平行;④眼震表现为持续性,而非阵发性;⑤反复进行诱发试验,眼震没有疲劳性;⑥有其他神经科查体的异常。需进行头颅MRI检查。
前庭阵发症
前庭阵发症为前庭神经根入颅区的神经血管交叉性压迫诱发的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①短暂而频繁的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的旋转性眩晕;②特殊头位可致发作频繁;③可伴听力减退及耳鸣;④可测到听觉或前庭功能障碍;⑤抗癫痫(卡马西平)有效。
偏头痛性眩晕
眩晕可持续数秒到数天,眼震形式多样,与受刺激半规管平面无关,通过变位试验可鉴别。
迷路病变的急性期
迷路病变的急性期各个头位都会出现眩晕,但不是特定位置出现有规律的眼震。
颈性头晕
关于颈性眩晕目前争议比较大,位置眼震很少是由于颈部的扭曲引起,多见于颈椎滑脱,而颈椎滑脱罕见。
其他
该病诊断时,还需根据病史和变位实验结果对受累半规管作出准确判断,其中后半规管BPPV与水平半规管BPPV的鉴别要点如下:
治疗
耳石症有一定的自限性,自然病程数天~数月,很少超过一年,一个月内自愈者约50%,但可反复发病,最有效的是耳石复位。
耳石复位法
药物治疗
原则上药物并不能使耳石复位,但当合并其他疾病时,或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
手术治疗
适用于极少数手法复位后仍迁延不愈,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较大影响的BPPV患者,可考虑行半规管堵塞术。
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训练通过中枢适应或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导致的后遗症。前庭康复训练科作为BPPV患者耳石复位的辅助治疗。
预防
对耳石症的预防如下:
预后
耳石症能够痊愈,但是,其又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即在某些病因或诱因刺激下,会反复发作。
历史
Barany最早在1921年在医学文献中描述了体位诱发的眩晕。Dix和Hallpike于1952年在系统总结该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变位诊断方法——Dix-Hallpike实验法,并首次将该病命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参考资料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ICD11官网.2024-02-15
耳石症需要预防吗?.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委会 .2024-02-15
“小石头”引起的头晕 ——“耳石症”.天津疾控中心.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