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镇
老厂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东南部,与蒙自县冷泉乡、卡房镇、锡城镇和大屯镇相邻。该镇面积为106.27平方千米,居民主要为彝、汉、苗等民族。老厂镇原为湾子镇,于1987年改为现名。截至2019年末,该镇户籍人口为9129人,辖2个社区、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老厂街。老厂镇拥有42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4个,还有1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
地理环境
老厂镇辖老厂1个社区,羊坝底、木登硐、对门山3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老厂街,距市区23千米。地处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750米,最低海拔1490米。锡、铅矿藏资源丰富,为个旧市锡、铅矿的主要生产矿区。有矿山公路连接昆(明)那(发)公路。
历史沿革
1950年为个旧市湾子区,1952年为第三区,1958年改老厂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设镇。1997年,面积106.3平方千米,人口2.4万,其中彝族占68%,汉族占29%,镇政府驻老厂街,辖老厂街居委会和羊坝底、对门山、木登洞3个行政村。
人口数据
2006年,人口1.89万人。
2021年8月11日,根据个旧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老厂镇常住人口为12886 人。
行政区划
[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
经济
该镇是工大于农的乡镇,2004年经济总收入14305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高达12205.8万元,占总收入85.3%,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099.2万元,只占14.7%,人均纯收入2255元,地方财政收入641.12万元,有耕地9274.47亩,种植业为玉米,旱稻,烤烟,甘蔗为主。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工业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农业
该镇农机化管理机构一个一人,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一个一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49个363人,乡村农机人员363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33人,农用运输车驾驶员47人,农机化作业程度、机械耕耙面积2000亩机电灌溉面积2200亩,机械深施面积150亩,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粮食0.16万吨,农机运输735.7万吨/公里。农业机械拥有量:农机总动力690.68万瓦特,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542.83瓦特;汽油机动力97.52万瓦特;电动机动力50.33万瓦特;变形拖拉机2台2.49万瓦特;小型拖拉机64台51.2万瓦特;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部;耕整地机4台2.64万瓦特;农用追肥枪15支;农用排灌机械41台9.98万瓦特;塑料大棚温室1560平方米,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7台27.75万瓦特。畜牧机械青饲料切碎机301台22.58万瓦特,运输机械农用卡车65辆469.29万瓦特,农用运输车51台93.86万瓦特。农机化经营效益总收入达922.34万元,其中:农机化作业收入915.收入元,其他收入6.84万元。农业机械总值733.28万元。
畜牧业
为做好该镇的畜牧业,合理利用10万亩天然草场的优势,该镇积极组织以发展牛、羊为主的畜牧业,扶持了一户养羊示范户,技术指导其养畜。
为了合理利用资源,该镇农技中心在青贮料、胺化饲料的推广下足了功夫。通过培训、学习、参观等手段让群众了解青贮料、胺化饲料的好处,农民群众充分利用本地青贮饲料资源,积极采用所掌握的青贮饲料知识,合理利用阳芋叶、萝卜叶和瓜藤。这样,不仅降低了畜牧业中饲料成本高的问题,也合理利用了资源。2006年,青贮量达到1120吨,胺化饲料102吨。为促进畜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据统计:该镇2006年肥猪出栏7605头;大牲畜出栏508头;羊出栏1878头,存栏4089头。该镇的畜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蒸蒸日上。
生物药材
从2000年起,大箐村科技示范基地人工种植大附子、马蹄香、红蓝地花等中药材,经过宣传、示范带动,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2007年该镇对草乌种植户进行每亩200元的资金扶持,已发展种植大草乌1350亩,每亩收成在2000元以上,既保护野生药材资源,又可产生丰厚的经济利益。
特色农业
老厂镇种植小铁头历史悠久,据相关资料显示,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该镇辖区内三个村委会十五个自然村均有种植小铁头,特别是对门山和木登硐两个村委会特别适宜小铁头的生长。由于我镇的气候特殊,土质肥沃,所种植的小铁头符合营养学标准,味道具有:“甜、脆、嫩”的三大特点,口感和品质均优于其它地方所产的小铁头。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农业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是以农为本,因农而稳。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营造出工农协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结果。目前,我镇已把小铁头种植列为我镇果蔬栽培的重点项目。该镇种植小铁头2140亩,为把该镇的农业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特色产品
多样性的气候决定了该镇农业的丰富性,该镇下半山以烤烟生产为主,上半山以生物药材、蔬菜等为主。因为气候多样的特殊条件,该镇所产的黄草乌、蔬菜深受好评。该镇2007年种植烤烟3500亩,大附子1350亩。老厂的青菜和青萝卜也值得一提,在个旧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2007年,该镇种植2000亩萝卜和大量青菜。另外,该镇的阳芋、白菜等蔬菜产品具有独到的高寒山区特色。
资源概况
老厂镇是工大于农的乡镇,现有耕地9274.47亩,种植业为玉米,旱稻,烤烟,甘蔗为主。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工业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是以农为本,因农而稳,以工而立,因工而兴。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营造出工农协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结果。
社会
产业结构
为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该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2007年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已有一个省级优质烟示范基地,安排在该镇的依哩子村示范种植,示范面积600亩。为了鼓励新烟区农户种好烤烟,镇政府及烟站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对新建烤烟棚每个给予补助2000元,新建一个水窖补助1000元,每户烟农发放扶贫贷款5000元,烟苗、农药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化肥、地膜实行半价供给农户。同时,镇政府非常重视省级烟叶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镇农技中心全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并加强技术服务指导。该镇2007年的烤烟种植面积3500亩,根据州、市烤烟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州市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精心组织生产,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指导方针,突出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强化各项管理措施,努力抓好各项服务工作,精心打造该镇的烤烟新形象。该镇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34期,受训人数2434人次。其中:烤烟培训21期,开现场会6次,受训人数1194人;畜禽疫病培训8期635人次,中药材种植培训5期605人次,进行田间地头科技咨询服务34次1103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067份,投入培训费用共计20500元。通过各种培训,使该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又出现了可喜变化,逐步走向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基础设施
该镇有省级优质烤烟示范基地两个,生物药材示范基地一个,烤烟面积3500亩,附子种植面积1360亩。烟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完善,2005年,该镇投入大量资金到烟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新修烟区道路一条3公里,灌溉沟渠两条,长4000米,管网工程一套,蓄水量1800m,生产小水窖600个,新修防洪塘子一个,新建烤棚群一排12个。
设施建设
农业发展:上半山以生物药材为主,下半山以优质烤烟为主。
老厂镇除有丰富的锡、铜、铅矿资源外,还是我市用材林集中地。土壤类型为黄棕壤,本镇湿度大,相对湿度48%,干燥度0.8,为潮湿地区,对林木生长十分适宜,常见树种有华山松、云南松。草场宽广,在辖区内大连花山一带有连片草场十万亩,牧业条件好,发展畜牧业有一定基础。本镇各村民小组村村互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程控电话和移动通信全面开通。镇设有工商、金融、财贸、邮政、电讯、医院、电影院、饮食等服务行业,服务系统齐全,辖区有个旧十七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由于工商、财贸、文教、卫生各种企事业不断发展,老厂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老厂街,现已形成工矿区的集市中心。
发展思路
老厂镇的四周是工矿企业围绕的集镇,受城市经济的深刻影响,兼备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双重成份,并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本融为一体工业的两大特征。镇辖区内工农交错,形成矿业、农业互相交织的布局形态,随着矿业逐步向农村扩散延伸,将为我镇提供新的新型产业,加之近3万工矿城镇人口,为农业提供了较为广阔而又便利的市场,强烈地刺激着农业向适应性集市需求的方向发展。我镇将以生产为主题、效益为中心、调整为主线、依托矿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按照确保稳定(社会稳定)、打牢基础(生产和生活基础)、复垦矿区、发展六业(矿产业;矿山服务业;以烤烟、甘蔗、药材、蔬菜为主的种植业;加工业;牛羊养殖业;旅游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立足本地资源“稳粮、扩烟、抓收入”,积极发展矿业、矿山服务业、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广适宜种植、见效快、供销一条龙的农产品,上半山不断推广大草乌、红蓝地花、马蹄香等中草药的种植;下半山着力于烤烟种植;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以老阴山万亩连片草山为线,以种草养畜为龙头的综合开发项目,促进个旧老阴山旅游业的发展。
自然资源
农业发展上半山以生物药材为主,下半山以优质烤烟为主。今年,我镇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150个生产小水窖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建设。
文化
民俗民风
农作调
旧地区的彝族,就有三大支系,他们是尼苏颇(他称倮、三道红)、仆瓦颇(他称仆拉)、母基颇(他称母基),他们之间的语言在发音上、读法上差别也是很大的。服饰互相区别,各有特点,都是来自大自然的美丽来自,是对自然的模仿、提炼和升华。主要聚居在1200米以上至2500米以下的高寒山区和半山区。“个旧市”一词,在当地的彝语中,就是“种荞麦的地方”之意。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彝家子弟是不能上学的,各个村寨文盲较多。当然,彝族有古老的文字典籍,有专门掌管文化的人—毕摩,来传承文化,因此,他们的文化就只是被少数人所掌握。
对于不能读书认字的山民来说,他们成为文盲,不等于说他们就不能拥有文化,享受文化,传承文化了。他们除了不了解自己的深层文化源流外,对于日常的生活、劳动、节庆等的文化参与,主要就是靠一些口头传承的歌谣来实现的,其中,各种民歌小曲,具备这样的功能。老厂镇对门山,收集到的两首“农作调”,就是妇女在地里掰玉蜀黍属时所唱。
月亮调
以前,彝族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都是以对歌开始的,群男群女约好地点后,就你一句我一句地唱开了,这是地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方式,在老厂镇的对门山,村民把它称为“玩月亮”,就是约姑娘出来谈情说爱的意思。
一般“玩月亮”多半在晚上进行,这种时候往往农闲,可以通过山歌来消磨时间,也是以山歌来锻炼自己表达能力,为以后找到对象打好基础的机会,所以说“玩月亮”既是娱乐活动,可以激发智慧,又是表达爱情的最好场所。
参考资料
个旧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个旧市人民政府.2021-08-17
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老厂镇地名介绍.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老厂镇地名介绍.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