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河大桥
《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是由英国与美国合拍的彩色战争片,由大卫·里恩执导,威廉·霍尔登、亚历克·金纳司、早川雪洲主演,于1957年10月11日在英国上映,同年12月14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皮埃尔·布尔创作的小说《桂河桥》,讲述英国军官尼克尔森及部下在二战时被日军强迫在泰国西部修建桂河大桥,尼克尔森在桥建成后最初极力阻止英军炸桥,但最终发现自己助纣为虐后将桥炸毁的故事。
1958年,《桂河大桥》获得第15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剧情片最佳男主角3项大奖,同年还获得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7项奖项,是奥斯卡历史上首部同时赢得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项的电影。
剧情介绍
1943年,英军尼克尔森上校(亚历克·金纳司 饰)和几百名下属被押赴位于缅甸边境的一座战俘集中营,他们被日军命令在两国交界的桂河上修建一座大桥。战俘营的主管斋藤一大佐(早川雪洲 饰)不遵守《日内瓦公约》,要求军官也参与修桥任务,尼克尔森带头提出抗议,不但被斋藤当众打得流鼻血,他与下属还被罚在炎炎烈日下站立几小时。
傍晚时分,斋藤又命人将尼克尔森等多名军官关进由铁皮搭建而成的狭小禁闭室里,目的是不妥协就晒死他们。因为缺乏指挥官,英国俘虏在造桥时犹如一盘散沙,不但进度严重落后,还差点砸死日本监工。斋藤授命军医克利普顿(詹姆斯·唐纳德 饰)去劝说尼克尔森,被关禁闭数日的尼克尔森身体已非常虚弱,但他认为这是原则问题不肯妥协,坚持要斋藤将指挥权交给自己,才愿意为日军出力修桥。
克利普顿劝说尼克尔森失败后,斋藤施展怀柔政策,他向英军战俘宣布放假一天,并且每人发放一份由红十字会提供的礼物。不料结果适得其反,英军战俘们误以为日本人吃软不吃硬,第二天在造桥时制造了更大的麻烦,把亲自监工的斋藤搞得束手无策。
斋藤将尼克尔森从禁闭室里放出来,邀请他与自己共进晚餐,还特意准备了牛排与红酒。在饭桌上经过几轮谈判后,斋藤迫于工程压力做出让步,同意将造桥的指挥权交给尼克尔森,随后他还释放了所有被关禁闭的英国军官。得到工程指挥权的尼克尔森比斋藤更敬业,凡事亲力亲为,甚至当人手不够而难以如期完成造桥任务时,他主动说服军官与病号去参加劳动。在尼克尔森的监督下,战俘们仅用时3个月便建成了桂河大桥。
集中营里还有一批美国俘虏,为首的海军军官希尔斯(威廉·霍尔登 饰)与两个同伴逃离了集中营,但同伴被日军发现后枪杀,希尔斯情急之下跳入湍急的溪流中。命大的希尔斯被泰国当地人所救,收留其在村庄里养伤,村里人又在他痊愈离开时赠送小船和食物。希尔斯随后又幸运地被英国的海上救援飞机发现,他以战争英雄的身份在英军位于斯里兰卡的后方基地度过了一段泡妞吹海风的惬意时光。
一天,英军的华登少校(杰克·霍金斯 饰)找到希尔斯,要求他带队返回集中营所在地,协助英军炸毁即将竣工的桂河大桥。希尔斯严词拒绝,但华登揭穿他假冒军官的身份并以此相威胁,被人抓住把柄的希尔斯只得言听计从。炸桥小组以跳伞的方式降落到集中营所在的孤岛上,其中一人因事故身亡,只剩下华登、希尔斯和年轻的乔伊斯上尉(杰弗里·霍尔内 饰)3名幸存者。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希尔斯等人趁着夜色布置好炸药,准备当第二天桂河大桥正式开通时将桥炸毁。不料因次日水位下降,炸药的引线暴露出水面,尼克尔森发现引线后与斋藤一起下桥查看。乔伊斯从背后偷袭刺死了斋藤,随后向尼克尔森解释是奉英军之命来炸桥的,但固执的尼克尔森却不愿亲眼看到自己的心血被毁,他极力阻止乔伊斯去启动引爆器并大声呼救,乔伊斯被日军开枪打死。
希尔斯目睹乔伊斯之死后不顾一切从河对岸冲过来,但不幸被日军射中数枪,他断气前以怨恨的眼神注视着面前的尼克尔森。尼克尔森一直认为造桥能体现英国军人的能力,他更想把桂河大桥打造成像伦敦桥那样屹立600年之久的杰作,而此时才发觉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助纣为虐。幡然醒悟的尼克尔森也多处中枪,他跌跌撞撞走向引爆器,终因体力不支倒下去,临死前以自己的身体启动了引爆器。伴随着一声巨响,桂河大桥和桥上驶过的日军火车同时不复存在。
角色与演员
电影制作
创作背景
《桂河大桥》改编自法文小说《桂河桥》(英译名:The Bridge Over the River Kwai),作者皮埃尔·布尔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于泰国被俘,他结合自己的战时经历创作了主人公尼克尔森上校。制片人萨姆·斯皮格尔在从法国巴黎飞往英国伦敦的途中,听到人们广泛谈论布尔创作的这本小说,而当他到达伦敦时已经读完该小说并决定成为自己制作的下一个电影项目,斯皮格尔立刻飞回巴黎与布尔洽谈出售小说改编权的事情。
斯皮格尔因弗莱德·齐纳曼(Fred Zinnemann)的票房号召力,希望他接下《桂河大桥》的导演工作,但齐纳曼因不理解原著小说而表示拒绝。奥森·威尔士( Orson Welles)也成为该片导演和联合主演的人选,但他在阅读剧本后退出,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也曾是该片的导演人选,但并未与制片方展开正式接洽。
《桂河大桥》的导演之职最终花落大卫·里恩之手,他接拍该片时正处于因离婚而导致的经济困境中,急需开拍一个新项目。里恩与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签约后,便从该公司预支了2000美元用于修复牙齿。
剧本创作
《桂河大桥》的剧本创作基于真实的二战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菲利普·图西(Philip Toosey)中校。从1942年底到1943年5月,图西以盟军战俘的身份带领手下的士兵被日军命令命在缅甸修建桂河大桥,他在此期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故意破坏桥梁建设,而图西在战时的经历被彼得·戴维斯(Peter Davies)于1991年汇编成回忆录《桥后的男人》(The Man Behind the Bridge)。
制片人斯皮格尔曾让里恩和编剧卡尔·福尔曼一起创作《桂河大桥》的电影剧本,但二人之间关系紧张,斯皮格尔却认为最好的电影剧本是在摩擦和不和谐中诞生的,不过福尔曼最终还是因为与里恩关系变得更为紧张而离开。里恩此后负责剧本的创作,他认为福尔曼创作的剧本抛弃了小说中的最佳元素,更倾向于激烈的情节、动作和冒险,而尼科尔森上校和斋藤一之间的冲突在叙事中出现得明显太晚,斋藤还被描写得像是一个普通的B级片恶棍。在里恩看来,重要的是要让观众了解尼克尔森建桥的愚蠢,即一项耗费生命的工程但实则是一无所获的无谓努力,以此来反映战争本身的荒谬。
投资方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高管们在阅读《桂河大桥》的剧本时,担心这个故事大部分是男人戏,缺乏爱情趣味。在高管们的授意下,斯皮格尔要求导演里恩增添爱情戏份,里恩加入了一段希尔斯与英国护士的风流韵事。
演员加盟
尼克尔森最初的人选是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但他因“无法忍受斯里兰卡的热浪、蚂蚁和被困在笼子里的感觉”而表示拒绝。制作人斯皮格尔曾试图说服斯潘塞·特雷西(Spencer Tracy)扮演尼克尔森,但特蕾西读过小说后认为该角色必须由一个英国人来扮演。
尼克尔森最终由亚历克·金纳司出演,尽管《桂河大桥》是吉尼斯与导演大卫·里恩合作的第3部电影,但他却不是里恩的首选,原因是里恩认为吉尼斯缺乏扮演尼克尔森所需要的身型,而制片斯皮格尔却倾向于由吉尼斯出演该角色。吉尼斯最初对出演尼克尔森心存疑虑,原因是他因出演一系列喜剧而受到欢迎,认为尼克尔森这一角色似乎缺乏幽默感,不够可爱甚至很无趣。
取景拍摄
《桂河大桥》投资超过300万美元,影片拍摄始于1956年10月,剧组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桂河大桥不适宜拍摄,因此选择在斯里兰卡锡兰热气腾腾的丛林和山脉中耗时8个月将影片拍摄完成。因斯里兰卡没有处理电影胶片的设施,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在拍摄当天带着胶片飞到伦敦进行技术处理,然后再飞回锡兰。
电影中的战俘在2个月内完成造桥任务,但现实中的这座桥是由一家英国建筑公司用时8个月建造的,动用了500名工人和35头大象,总造价8.5万英镑。片长约30秒的炸桥戏使用了1000磅炸药,由5台摄像机进行拍摄,耗资25万美元。
为了降低成本,制片人斯皮格尔没有雇用任何临时演员,而是使用剧组人员和锡兰当地人,这意味着一些英国战俘是由当地人化妆成白人来扮演的。
幕后花絮
在拍摄杰克·尼科尔森被从关禁闭的“烤箱”里放出来的戏份时,吉尼斯蹒跚的步态借鉴了儿子进行小儿麻痹症康复训练时行走的样子,吉尼斯认为这段戏是自己整个演艺生涯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斯皮格尔打算在1957年12月31日的最后期限前发行《桂河大桥》,以令该片有资格入围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但配乐指导到12月初仍没有落实。斯皮格尔最终雇佣了马尔科姆·阿诺德,他用时10天完成配乐工作,令影片得以在奥斯卡金像奖报名的截止日期前发行,而阿诺德也因自己的作品赢得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奖项。
主题特色
影片主题
《桂河大桥》讲述1943年,以尼克尔森和希尔斯为首的英、美两国战俘被日军命令在泰国修建桂河大桥的故事。该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但与其他战争片不同的是,没有设立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即片中没有真正的正反双方,三位男主角分别代表不同国籍的军人形象。
影片通过描绘英国人的绅士尊严、日本人的外刚内柔、美国人的随意多变来对军人的原则进行探讨,同时也通过对他们的描绘将英国人的骑士精神、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造桥者最终自己炸桥的悲剧结局则彻底体现出战争的愚蠢和荒唐。
叙事手法
影片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叙事。首先是身份的对立,斋藤是拘禁者,而尼克尔森和希尔斯是战俘,矛盾发生在战俘营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其次是影片通过展示三位男主角在造桥过程中的不同行为,以相对客观的方式让三种文明进行自由碰撞,同时也对特殊环境下的三种文化中的人性进行不着痕迹的褒贬。
与此同时,导演还采用交叉蒙太奇的方法展开叙事,从而制造新的矛盾。一方面,英、美盟军决定炸桥与尼克尔森造桥并试图借以证明英军实力发生尖锐的冲突,这一矛盾随着希尔斯行动的进展和工程的进程而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在追求享乐的希尔斯与追求荣誉的尼克尔森身上则体现出美国文化观念与英国文化观念的不同差异。
原型事件
《桂河大桥》衍生自二战时期真实的历史事件。1942年6月,日军强征6万多名盟军战俘和30多万东南亚劳工在泰缅边境绵延的山峦里修筑一条长约415公里的铁路,目的是缓解海上补给线的不足及联通东南亚的陆路补给线。该工程在缅甸和泰国同时开工,原本计划修建7年,但在日军的威逼下,仅用时17个月便完工。因物资匮乏、环境恶劣及瘟疫肆虐,约10.6万人殒命于此,这条铁路因此有“死亡铁路”之称,而桂河大桥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工程。桂河大桥其实有两座,其中一座为钢构桥,另一座为木桥。当年修建这两座桥花费了2年时间,它们在1945年6月下旬的一次盟军空袭中被摧毁。
公映情况
1957年10月2日,《桂河大桥》在英国首映,同年10月11日在英国上映,同年12月14日在美国上映,随后陆续在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与地区上映与复映。截至2023年6月28日,该片北美票房收入累计达到2720万美元,全球票房收入累计达到3330万美元。
影响评价
影响
1998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100部最伟大的美国电影”,《桂河大桥》入选;2001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100部最震撼人心的美国电影”,该片入选。
2011年,英国《帝国》杂志评选“最伟大的500部电影”,《桂河大桥》排名第163位。
评价
美国《纽约时报》 的评论家博斯利·克罗泽(Bosley Crowther)评价《桂河大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这部电影的制作技巧再合适不过了。
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的评论家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评价该片:大多数战争电影对战争持支持或反对的态度,《桂河大桥》是为数不多不关注大是大非问题而关注个人的战争电影之一。
收获好评的同时,《桂河大桥》也存在负面评价。美国《芝加哥读者报》的评论家戴夫·凯尔(Dave Kehr)评价该片:电影本身并不算坏,尽管它主要是作为修正主义电影制作人的古老困境的例证而存在的,但如果你所做的只是系统地颠倒陈词滥调,最终只会制造出来新问题。
主要奖项
参考资料
电影《桂河大桥》.豆瓣网.2023-02-10
《桂河大桥》演职人员.时光网.2023-05-05
《桂河大桥》制作情况.时光网.2023-05-05
《桂河大桥》票房2.The Numbers.2023-06-28
《桂河大桥》获奖情况.IMDb.2023-02-10
《桂河大桥》制作花絮.IMDb.2023-02-22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Variety.2023-04-05
静静的桂河——关于泰缅“死亡铁路”不能忘却的纪念.环球网.2023-04-05
《桂河大桥》票房.Boxofficemojo.2023-05-05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Release info.IMDb.2023-05-05
Empire's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IMDb.2023-06-22
《桂河大桥》影评.烂番茄.2023-02-22
电影《桂河大桥》.时光网.2024-08-31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IMDb.2023-05-28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Rottentomatoes.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