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灯百合
宫灯百合(Sandersonia aurantiaca)是秋水仙科(Colchicaceae)提灯花属植物,别名中国宫灯花、圣诞风铃。原产于南非共和国东部地区,现被引种到新西兰、日本、中国等地作为切花供观赏。生于海拔600-2000米的草原地区,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多年生球根草本。株高60厘米左右,叶片互生,线形或披针形。花单生于叶腋,花冠呈球状钟形,橙色,花长20-25毫米。雄蕊6,子房上位,蒴果,具多枚种子,花果期7月-翌年3月。
宫灯百合除作为国际流行的新潮切花外,同时作为对催熟激素不敏感的模式植物,具有巨大的生物研究潜在价值。
因受到人为采摘破坏及野生环境被农田占据,宫灯百合在野外能很少见到,目前已在原产地进行保护。
研究历史
宫灯百合由苏格兰记者和业余植物学者约翰·桑德森(John Sanderson)于1851年在纳塔尔省(南非东部)首次发现, 后由威廉·胡克(William Jackson Hooker)于1853年在《柯蒂斯植物学杂志》中命名发表。种加词aurantiaca源于拉丁语,意指花橙色(黄色和红色之间)。 在南半球宫灯百合花期恰逢圣诞节,因而其英文名叫“圣诞风铃(Christmas bells)”,又因为金黄色的花酷似灯笼,故名“中国宫灯(Chinese Lantern Lily)”。宫灯百合100年前由Donald Ross从南非引种到新西兰,50年后经Doigs夫妇将其投入商业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Doigs夫妇将宫灯百合切花出口到日本并收到良好反响。
形态特征
宫灯百合为多年生球根草本,株高60厘米左右。
叶
叶片互生、散生,线形或披针形。中绿色,叶面光滑,长10厘米,无叶柄。
花
花冠呈球状钟形,长约20-25毫米,橙色,形似宫灯,上阔下窄,花梗下垂,长约5厘米,腋生,有短裂片6,子房上位,雄蕊6,花药丁字形,花柱三裂。花期10月-翌年3月。
果实
蒴果,3瓣,每一果50-70粒种子,胞背开裂。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宫灯百合原产于南非共和国海拔600-2000米之间的草原地区,该地夏季潮湿多雨,是宫灯百合的生长季节,冬季干燥无雨,为其休眠期。地中海和亚洲西部地区也有分布,主要生长在草原和森林的边缘。性喜阳光充足,忌强光直射,稍耐荫。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最适生长土温是15-22℃,最适生长气温是12-28℃。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宫灯百合在自然界中以球茎繁殖为主,从嫩芽开始,生长到第6周开始出现花蕾,7-9周花朵开放,11周时花朵枯萎。种子从传粉到成熟需要60天左右,核型胚乳,授粉14天后胚乳开始细胞化,21天后形成球形胚。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宫灯百合可依靠种子繁殖,花期经授粉后每一段茎可着生8-12个蒴果,每一蒴果约有50-70粒种子。
宫灯百合种子存在深度休眠机制,发芽率极低。用以下方法可打破种子休眠机制,提高种子发芽率:1、采用激勃素处理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达20%;2、可通过机械方法划破种皮让水分和氧气进入种子以增加发芽率。
球茎繁殖
宫灯百合种子具有深度休眠性且发芽率极低,因此多用球茎进行人工繁殖,每一球具两个生长点,一个生长季后可产生两个新子球。一般生产切花的球茎为5-7克,球茎切半后种植,可促进每个生长点发育成整齐的植株。将在3-5℃条件下储藏110-202天的球茎移至20-26℃温度中催芽,可使块茎萌芽率达90%以上。植床15厘米深,种植深度5-6厘米。生长期需充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多施磷钾肥。
组织培养
用宫灯百合种子的未成熟胚或发芽球茎的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噻苯隆(TDZ),10-12周后形成愈伤组织,在温室中长成完整植株。
栽培技术
栽培管理
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均匀撒施腐熟的有机肥和三氯杀虫脒螨,将宫灯百合球茎埋入土壤中,土壤温度控制在18-24℃之间,生长前期不再施肥,若生长后期植株不够粗壮,可追施速效氮肥。夏季对植株注意进行通风、喷雾、遮荫,冬季则注意保温。
切花采收
当花茎最下部3朵花完全绽放呈金黄色时可采收切花,通常切花后于植株基部留2-3片叶。采收的切花应及时放入清水中吸水2小时以上,再放入保鲜液,置于6-8℃的低温冷藏室,4-6小时后进行分级包装。
病虫害防治
病害
常见病害有灰葡萄孢、叶斑病、根腐病、白绢病等,主要通过种球和土壤消毒来防治。生长期发病可每隔7-10天定期交替喷施代森铵、多菌灵等杀菌剂。白绢病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严重时应将病株连土挖起丢弃。
虫害
常见虫害主要是长毛根螨等地下害虫或蚜虫、叶螨等,用辛硫磷、三氯杀螨醇,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700倍液喷杀。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宫灯百合原种在非洲当地保护区可见,在野外环境中已很少能见到。栽培种作为切花多见于新西兰、亚洲等地鲜花市场。
致危因素
宫灯百合的自然生长环境遭到破坏,主要包括人为采摘鲜花以及非洲当地居民将大量森林开垦为甘蔗种植区,占据了宫灯百合的自然生长环境,造成野生宫灯百合数量锐减。
保护价值
宫灯百合因其花被颜色鲜艳,形状小巧,作为切花观赏价值极高,可为切花种植者带来很好的收益,同时对新品种的选育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宫灯百合,属于小众花卉,花形和中国古代宫灯模样相仿,色泽清新亮丽,配以绿色的细嫩茎,非常耐看,瓶插寿命长,是一种国际流行的新潮切花,多作盆栽,适合在阳台、窗台或卧室等栽培观赏,也可用于公园假山石边、小径拐角以及庭院丛植点缀景观。
研究价值
宫灯百合在衰老过程中对乙烯不敏感,已作为研究衰老的模式植物,它是一个单属单种植物,遗传变异有限,通过筛选突变体,诱导多倍体和种间杂交,有机会开发新的栽培品种;
研究人员已从宫灯百合组织中分离出与衰老相关的基因,在离体花朵衰老之前使用转录(放线菌素D)和翻译(环已酰亚胺)抑制剂,可延缓植物正常的衰老进程。
相关研究
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温度和光照对宫灯百合的花被形状影响较大,昼夜温差小于6℃,适当减少光照,可以使宫灯百合的花被形状更理想,在切花市场更为畅销;
用2%的蔗糖溶液处理宫灯百合的切茎,能延长茎上单个花朵的寿命,使花朵更大、花色更亮,更有利于宫灯百合切花保存与销售。
参考资料
宫灯百合 ,Sandersonia aurantiaca Hook. iPlant.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