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青鲨

大青鲨

大青鲨(学名:Prionace glauca)又名锯峰齿鲛、水鲨、蓝鲨等,是真鲨科科大青鲨属动物。体长一般为2~3米,最大的可达7米。最大体重为240千克,最大年龄为20龄。身体细长,近似纺锤形;吻为圆锥形,长而尖;牙齿尖锐,为扁三角形;眼小,呈圆形,瞬膜发达;无喷水孔,鳃耙为乳头状突起,5个鳃孔,2个背鳍;身体背面和上侧面为深蓝色,体侧淡青色,腹面和下侧面白色,呈现出典型的远洋反阴影颜色。

大青鲨通常成大群活动,性情凶猛,游泳敏捷。捕食多达24种头足纲和16种鱼类,有袭击人和渔船的记录。胎生繁殖,5~6岁时达到性成熟,每胎产4~135只。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鲨鱼之一,分布于北纬66度~南纬55度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属于海洋中上层鲨鱼,从海面到1000米的深度都有发现踪迹。

大青鲨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调节远洋水域中的猎物数量,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北方蓝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兼捕鲨鱼种类。其鳍、鲨烯、皮肤、软骨以及牙齿和下颚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

截至2018年,大青鲨的全球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018年11月6日,大青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定级为近危(NT)物种。

命名含义

1758年,大青鲨被Linnaeus命名为Prionace glauca。Prionace源自希腊语,“prion”意为锯,“akis”意为点,而种名glauca则源自拉丁语“glaucas”,意为蓝灰色或绿色英文,指大青鲨的蓝色。

形态特征

大青鲨身体细长,具有对称性,近似纺锤形,皮肤十分光滑。胸鳍上方为蓝青色,下方白色,呈现出典型的远洋反阴影颜色,通过与来自太阳的光线混合进行伪装,欺骗底栖猎物或捕食者的眼睛。

体长一般为2~3米,最大的可达7米。最大体重为240千克。在中国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域捕获的大青鲨,一般体长1.79~2.39米,体重为47.5~103.5千克。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大青鲨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鲨鱼之一,在所有主要海洋(北极除外)、地中海以及温带热带远洋水域均有发现。主要分布于北纬66度~南纬55度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其中以北纬和南纬20度之间海域为主。

在中国见于台湾东北部海域、南海广东省东海沿海,以西沙群岛至海南岛之间海域较多,分布广而又分散。

栖息环境

大青鲨是一种海洋中上层鲨鱼,栖息水域温度在12~20°C之间;在水域表层缓慢巡游,多发现海流交汇区。作为较少靠近海岸的远洋物种,没有永久的栖息地和领地,经常出现在海洋岛屿周围的近海区域和大陆架狭窄的近岸附近,从海面到1000米的深度都有发现。

太平洋北纬20度~50度间数量最多,但该区域有强季风,数量变动较大。在热带地区时,大青鲨会寻找温度较低的较深水域,夜晚会在海洋岛屿周围朝着近岸方向游动。

生活习性

大青鲨常成大群活动,性情凶猛,游泳敏捷。属于异温动物,其体温随周围环境的温度波动。

节律习性

大青鲨在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之间的南大西洋周围迁移,具体取决于其大小、性别和生命阶段。随暖流按季节进行南北洄游。

例如在大西洋,大青鲨有顺时针方向的迁徙模式,从加勒比海沿墨西哥湾流向上游,到美国海岸,向东到欧洲,向南到非洲,然后回到加勒比海。

觅食行为

大青鲨主要在近海进食,有时也在远海活动。经常聚集在一起捕食成群的猎物,平时游泳缓慢,在追捕和攻击时速度和凶狠度极强,几乎全天24小时都在进食,多在夜间捕获进食,并且不断霎动瞬膜。其胸鳍长而弯,因此,追捕猎物时能在水中翻转。具有真鲨科类中唯一存在具乳头状突起的鳃耙,能防止小动物从鳃裂滑出。

大青鲨是食肉动物,其捕食多达24种头足纲和16种鱼类,有袭击人和渔船的记录。主要以非活动的、凝胶状的中上层或深海的头足类动物、小型鱼群和甲壳亚门等为食,例如水孔蛸属(Tremoctopus)、小头乌贼科(Cranchiidae)、快蛸(Ocythoe tuberculata)、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e)、蛇鲭(Gempylus serpens)和棘鳞蛇鲭(Ruvettus pretiosus)等。在大青鲨离开巴西海岸的繁殖迁徙周期中,人们发现大青鲨食用海鸟,例如大剪水鸟(Puffinus gravis);也曾观察到它们以死鲸的尸体为食。

交流行为

大青鲨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视觉和触觉。

其中沿着身体长度延伸的体侧线感觉器,可以检测水中运动产生的压力波,从而能够感知猎物的运动。另外在大青鲨的鼻子下方还具有弱电感受器——洛伦兹尼腹壶(Ampullae of Lorenzini),可以检测猎物由于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电场

种间关系

捕食

由于大青鲨的远洋生活方式,表现出反阴影。从上方看时,背面较深的蓝色和银色阴影使它们能够与下方的深度融为一体;从下方观察时,腹部表面较浅的颜色有助于在浅色水域的背景下伪装。这种反阴影以及流线型的体型使大青鲨能有效隐藏自己,并利于捕食。。

大青鲨的捕食者有虎鲸(Orcinus 虎鲸)和较大的鲨鱼,例如灰鲭鲨(Isurus oxyrinchus)、噬人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幼鲨也可能被加利福尼亚州海狮(Zalophus californianus)所捕食,以及人类为了利润丰厚的鱼翅贸易对大青鲨进行捕捞。

寄生

有多种桡足类动物以大青鲨为宿主,主要寄生在鳃和外皮上。寄生昆虫数量可超过3000只,并可导致大青鲨视力受损和鳃结构发生变化。人们曾在在大青鲨的胃和螺旋瓣中发现过几种绦虫纲和一种线虫,是由于食用了作为这些寄生虫中间宿主的受感染鱼类造成的。

共生

五条鰤(Naucrates ductor)与大青鲨共生。它们清洁鲨鱼的牙齿和鳃,并清除附着在鲨鱼皮肤上的寄生虫。作为回报,舟鰤鱼获得大青鲨保护,免受捕食者的侵害,并获得现成的食物来源。

生长繁殖

大青鲨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大型鲨鱼之一。高繁殖力表明大青鲨在大洋性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是其广布各大洋、成为优势种的原因之一。

2022年11月,通过对怀孕的雌性大青鲨及其胚胎进行基因分型表明,多重亲子关系(Multiple paternity)在大青鲨物种中十分常见。即雌性与多只雄性成功交配,从而在同一窝内产生来自不同父本的后代的行为。

发情期

雌性和雌性都在5~6岁时达到性成熟,雌性的成熟年龄比雄性稍大。北大西洋的繁殖种群约在5月末到11月初之间进行交配;在北太平洋,交配大数发生在12月至下一年的4月。

当雄性咬住雌性的第一背鳍和第二背鳍之间时,交配就开始了,通过将其中一个交合突插入雌性的泌尿生殖道开口进行授精。因此,雌性背部大部分皮肤的厚度是雄性的2~3倍,以保护它们在交配过程中被雄性咬伤时免受伤害。交配结束后就会各自分开。沉积的精子可能会在雌性输卵管内储存数月,受精卵后,雌性就会向北迁移到亚北极边界的产卵地。

产崽期

大青鲨为胎盘胎生繁殖,1~2年一次的繁殖周期。怀胎卵的卵径为8~12毫米,数量几十粒至100粒以上。妊娠期为9~12个月。怀孕个体的子宫一般出现膨大,在子宫内发育的鲨鱼崽由类似胎盘的卵黄囊提供营养,并与子宫内膜连接,连于母体“子宫壁”上,脐带较长,“子宫”分成多室,胎仔各居一室。在子宫中,雌雄胎儿数性比为1∶1;且雄性大青鲨精巢和总性腺重量均随鱼体全长的增加而增加,雌性大青鲨卵巢重量随鱼体全长变化不大。雌性产下发育完全的幼崽。

每胎产4~135只,平均出生25~50只幼崽。幼崽出生时体长为35~60厘米,最长达383厘米,曾有长达4.8~6.5米的记录。大青鲨幼崽主要出生在夏季或春季。

育雏期

大青鲨是所有鲨鱼中生长速度最快的鲨鱼之一,在成年之前每年可增长30厘米。雌雄均在长约220厘米时达到成年。幼崽通常留在亚北极边界(北太平洋北纬42°)的幼崽区,直到它们在5岁时成熟。雌性大青鲨在幼崽发育过程中为其提供营养和保护。出生后,幼鲨会与母亲分开,不再有任何接触。

大青鲨在野外通常能活到15或16岁,但在圈养环境下能活到8岁左右。最大年龄为20龄。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18年,大青鲨在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以及印度洋的数量正在减少,而在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数量正在增加,但全球种群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以大青鲨为目标的商业性渔业很少见,但延绳钓和流网渔业的误捕率非常高。截止2009年,全球每年可能捕获约2000万只。一般在捕获后割取鳍条,鱼体丢弃海中,其鱼翅是传统的海产珍品,随着全球鱼翅贸易的扩大,捕捞量出现接近或可能超过最大持续产量的情况。

致危因素

大青鲨受到威胁,因为它们经常被捕获商业捕鱼船队的副渔获物,经常继续捕捞鲨鱼的肉和鱼翅。大青鲨也受到游钓业的追捧,捕获后将其放生;然而,这有时会导致鲨鱼死亡。

过度捕捞

大青鲨在远洋鲨鱼中具有最高的已知种群增长率,成熟时间早、窝产仔数多。在全球范围内,作为商业和小规模中上层延绳钓、围网和刺网渔业的目标和副渔获物被捕获,受到大型休闲渔民的高度重视。尽管许多人进行捕捞放生,但由于放生后的死亡率高,渔业的渔获量可能漏报。

1997年,全球产量为520吨,2000年达到8186吨,2001年增加到10087吨。大青鲨约占兼捕鲨鱼总渔获尾数的50%。

交易售卖

大青鲨是鱼翅贸易中最普遍的物种。鲨鱼肉经常会进行新鲜出售,并利用冷冻或风干进行国际贸易销售。

保护级别

2018年11月6日,将大青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级为近危(NT)物种。

保护措施

1991年,澳大利亚政府实施了一项立法,禁止日本延绳钓船队在没有鲨鱼尸体的情况下捕捞鱼翅。

1993年以来,美国就制定了管理计划。引入了适当的许可和商业配额限制,并且在美国专属经济区内也禁止捕获。

1995年,加拿大发布了一项鲨鱼物种渔业管理计划,规定大青鲨的捕捞限额为25万公斤,并对鱼翅和渔具的使用、许可证、区域和季节以及兼捕限额实施了限制。

2017年,大青鲨被列入《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I。

主要价值

大青鲨位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调节远洋水域中的猎物数量,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北方蓝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兼捕鲨鱼种类;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它们在轻型钓具上表现出色,被认为是一种游钓鱼。

大青鲨主要在亚洲国家作为食品和中药销售。其鳍、鲨烯鳕鱼肝油)、皮肤、软骨以及牙齿和下颚具有较大商业价值。其中鳍为鱼翅中的上品,皮可制革;鱼肝可制鱼肝油;大青鲨软骨含有II型胶原蛋白,还可作为药妆产品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由于氨含量高,它们的肉价值较低,肉质松软,可以制作鱼丸,但肝脏具有毒性。

与人类关系

尽管大青鲨不被认为具有攻击性,但它对人类具有潜在危险。国际鲨鱼攻击档案记录了大青鲨十几次已确认的无端攻击,导致至少4人死亡。由于大青鲨的远洋生活方式,潜水员和游泳者很少遇到大青鲨。如果食物在可获得的情况下,会接近潜水员和用鱼叉捕鱼的渔民们。当它一直在盘旋时,可能是在试探性咬合准备试食。

大青鲨被商业渔民(尤其是捕捞鲭鱼沙丁鱼三文鱼的渔民)视为“令人讨厌的鱼”,因为它们会捕食渔民的目标打捞物,并通过与它们纠缠而破坏渔网,导致捕鱼量减少。

参考资料

..2023-02-21

..2023-02-21

..2024-11-05

Prionace glauca.cms.2024-11-12

..2023-03-22

Prionace glauc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2-21

大青鲨 Prionace glauca (Linnaeus, 1758).museum.2023-02-21

blue shark.britannica.2023-02-21

..2023-03-22

..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