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黑枕黄鹂普通亚种:Branta ruficollis)为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鸟,能耐严寒。体长53~56厘米,体重1200~1600克。全身以黑色为主,嘴黑色,喙短而头圆。嘴基后方,两侧眼和嘴之间有一椭圆形白斑,虹膜暗褐栗色。颈粗短。脸部、颈部和胸口橙红色,胁部和尾下覆羽白色,翼上覆羽也有白色条纹。跗、脚和爪为黑褐色。

红胸黑雁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迷鸟见于西欧和东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湖北等地。常栖于海湾、海港、河口等地,冬天栖息于生有耐碱植物的湖泊中。在繁殖地则主要是栖息在有青苔地衣覆盖的冻原或灌木冻原地带等地势较高、较干燥的地方。

至2016年数据显示,红胸黑雁种群数量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2021年,红胸黑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1月,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形态特征

红胸黑雁体长53~56厘米,体重1200~1600克。雌雄相似。全身以黑色为主,头圆而喙短,头黑色,虹膜暗褐栗色,嘴黑色。颈粗短。腹黑色,跗蹠、脚和爪为黑褐色。

红胸黑雁的嘴基后方、两侧眼和嘴之间有一椭圆形白斑。眼后有一栗红色颊斑,外围以白边。颈部和胸口橙红色,胸外围有窄的白边沿颈侧向上与颊部白边相连。胁部和尾下覆羽白色,使得两胁呈现白色。翅和整个上体黑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缀棕白色,在翅上形成二道横斑。是雁类中体色最艳丽的一种,在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野外极易鉴别。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如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马其顿、摩尔多瓦黑山等国。迷鸟见于西欧和东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湖北等地。

栖息环境

红胸黑雁为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鸟,常栖于河口、海湾、海港等地,冬天栖息于生有耐碱植物的湖泊中。在繁殖地则主要是栖息在有青苔地衣覆盖的灌木冻原或冻原地带,或者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当碰上暴雨侵袭等气候较为恶劣的天气时,红胸黑雁也常到芦苇丛中躲避。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红胸黑雁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为食。在其繁殖地,红胸黑雁主要以豆科、苔属植物或其他可以快速进食的植物等为食,主要是为了减少离巢的时间;在越冬地区,红胸黑雁主要以冬小麦、大麦、玉米、牧场和草原的草为食;迁徙过程中主要以草的嫩芽、块茎、根状茎等为食。觅食时头急速活动,并像猪似的不断发出“咕噜”声。

鸣叫行为

红胸黑雁叫声尖锐,独特的叫声为“ki-ioik,ki-ik”。性格喧闹,在一起生活时极为嘈杂,从水面飞起时也会不停地鸣叫。而在对抗性炫耀的过程中,红胸黑雁则是会发出尖锐的嘶嘶声。

节律行为

红胸黑雁是典型的迁徙型鸟类,繁殖于西伯利亚地区北部极地冻原带,在欧洲东南部和中东越冬。7月末到8月初,成鸟在繁殖地开始换羽,一般持续15~20天。换羽后,红胸黑雁将于9月中下旬通过陆地向南迁徙,至9月末成群离开繁殖地,迁往欧洲东南部越冬,通常在10~11月到达越冬地,于来年3~5月返回。5月中旬至5月末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

红胸黑雁晚上栖息在水上或水边浅水处和沙滩上,天一亮即从成群飞到草原觅食,中午多又回到水边休息、喝水和吞食沙粒,有时晚上亦在觅食地栖息。在迁徙过程中,红胸黑雁白天一直在飞翔,傍晚会降落到水域休息和觅食。

社群行为

红胸黑雁为群居动物,通常独自成群生活在一起,不与其他动物混群,群体数量最多可多达数百只。红胸黑雁常从越冬地前往繁殖地时也是成群迁徙的,会以3~15只的小群体到达繁殖地,通常以5~15对为一个小群体在繁殖地繁殖,但最多可达到37对为一个群体繁殖。

红胸黑雁在迁徙过程中,飞行队列极不规则,有时呈斜线飞行,有时呈“V”字形。当它们要向水面降落时,常成群在水面盘旋几圈,然后群中成员几乎同时调转方向,分别像箭一样一齐急向水面落下,然后又在水面集成密集的群。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红胸黑雁为典型的迁徙型鸟类,配对可能在迁徙前的越冬地就已经形成了,早期的求偶行为是高度的仪式化动作,包括相互点头浸水,雄鸟竖直头面对雄鸟,然后两翅张开,尾羽垂直竖起,伸颈和鸣叫等。

营巢

红胸黑雁在世界范围内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极的冻原地带。通常在6月初至6月中旬迁到繁殖地,到达繁殖地后它们就开始营巢,通常以4~5对在一起成群营巢,主要是以干草为材料营巢,里面有时也会铺一些绒羽,巢主要筑于青苔地衣覆盖的冻原或灌木冻原地带、陡峭的河岸附近、斜坡地上的洼处等地。

由于红胸黑雁筑巢的地方都是干燥开阔且地势较高的地方,所以巢极为暴露,从远处很容易看见。此外,红胸黑雁有时会通过把巢筑在捕食鸟类的巢附近,以此来寻求捕食鸟类的保护,免受其他捕食者的伤害,但捕食鸟类也会攻击红胸黑雁的巢。因此红胸黑雁的巢的损失率很大。

产卵孵化

红胸黑雁通常在6月中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8枚,淡黄白色或橄榄绿色,大小通常为长63~69毫米,宽44~47毫米。随后的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一般23~25天即可孵化。雌鸟产卵和孵卵期间,雄鸟并不参与孵化,而是在巢的附近担任警戒任务。当雌鸟离巢觅食时,会用巢边的绒羽将巢掩盖起来。繁殖期间红胸黑雁可能会受到其他红胸黑雁、巢附近的捕食鸟类或其他捕食者的攻击,此时亲鸟便会焦虑不安地高声鸣叫,同时摆出威吓入侵者的姿势,有时则会做出准备攻击入侵者的姿势。孵化后,雄鸟不仅保卫早成雏,也会加入到抚育雏鸟的行列之中,与雌鸟一起带领雏鸟觅食。

幼雏生长

由于红胸黑雁为早成鸟,所以雏鸟在孵出后便已经被有羽毛。红胸黑雁的幼鸟颈侧白色,前宽后窄,在白色宽处中部杂有栗色,胸亦为栗红色,但较浅淡,外围以细的白边,通常2~3年后才能达到性成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据2016年IUCN统计数据显示,红胸黑雁种群数量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03年、2004年、2005年1月普查种群数量分别为33600只、52800只和32100只,平均值为38500只。2006年普查种群数量为34000只,修正2003~2005年的平均值后新的平均值为37000只。然而,2008年普查种群的数量为40800只,次年冬季为44300以下。2010秋季普查种群最大数量为56860只。

致危因素

导致红胸黑雁种群数量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环境污染造成的种群数量下降;二是气候变化和人为开采能源,导致红胸黑雁栖息地环境的变迁;三是人类出于各种目的过度狩猎红胸黑雁,因此造成其种群数量下降,例如俄罗斯乌克兰等对红胸黑雁进行大规模捕杀。

保护级别

2016年,红胸黑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红胸黑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红胸黑雁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保护措施

红胸黑雁被列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保加利亚等国家的红皮书中,其部分繁殖地与主要越冬栖息地受到当地国家的法律保护。例如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在其国家领土范围内实施相关狩猎条例、建立禁止狩猎区。而保加利亚则是将红胸黑雁的主要越冬区列为风力开发敏感区,同时还引入了农业环境计划,鼓励在其主要越冬地区播种冬小麦和玉米。

此外,人类还在不断扩大监测和研究计划,如通过研究其迁徙模式或利用卫星遥测等来确定该物种的非繁殖范围,以便更好地实施狩猎和资源管理战略、规范关键地点地狩猎。例如俄罗斯通过监测红胸黑雁的繁殖种群以确定种群趋势,同时识别并保护其关键栖息地,防止栖息湖泊因城市化而流失。而在欧盟农业环境措施中,则是通过监测红胸黑雁栖息地的农业的变化并提出措施,以确保其有合适的觅食栖息地,促进有利的农业政策和栖息地周围的空间作物轮作规划。同时也开展提高公众认识、保护红胸黑雁的举措。

发现记录

2023年10月12日,在浙江龙港滨海湿地,首次记录了国际濒危鸟类红胸黑雁。这是该物种首次在浙江省被发现。

相关文化

红胸黑雁邮票

红胸黑雁货币

参考资料

红胸黑雁.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6

..2024-11-0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2-22

..2024-11-06

..2023-02-21

..2023-02-21

浙江首次记录 国际濒危鸟类“红胸黑雁”亮相龙港滨海湿地.今日头条.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