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藏原羚

藏原羚

藏原羚(拉丁学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称原羚、藏黄羊、小羚羊、西藏原羚,青藏高原特有物种。藏羚羊属单型种,无亚种分化。体形似黄羊(Procapra gutturosa)而较瘦小。藏原羚体长95~148厘米,体重20~40千克,其前额高突,眼大而圆。吻部短而宽阔,耳狭而尖短。体背棕黄色,臀部具白色的心型臀斑,尾呈棕黑色,四肢纤细,蹄狭小。雄性具角,尾短小。

藏原羚分布于印度拉达克、中国(青藏高原)等地区。喜在水源充足的河谷、湿地边缘、平缓山地和起伏不大的阶地内活动。

2016年,藏原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近危(NT)。2016年,藏原羚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级别为近危(NT)。2021年,藏原羚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藏原羚角治久泻,血治腹泻,肉治精神病。

形态特征

藏原羚体型较小,体长95~148厘米,肩高54~84厘米,体重20~40千克。其前额高突,眼大而圆。眼眶发达,呈管状,泪骨狭长,前缘几呈方形。后缘凹而形成眼眶的前缘,上缘边缘凸起,但不与鼻骨相接触。吻部短而宽阔,耳狭而尖短。无眶下腺、鼠蹊腺和蹄腺。四肢纤细,蹄狭小,侧蹄发达,呈扁形尾较短小,长2~12厘米。雌性无角,而雄性具镰刀状角,两角细长从额顶部生出,向后几近平行,角尖端呈弧形,末端1/3略上翘,除末端1/3外均有横棱,棱多而窄。

藏原羚被毛浓而硬直,没有底毛,仅由护毛组成,并且在冬季更厚。藏原羚头顶棕褐,向上到耳尖逐渐转为褐黑色,耳基下半部浅灰棕,吻前端黑褐色,吻的后部和颊部为灰棕色,上唇白色,颏部和喉部沙棕,自枕部以后,经颈、肩、背,一直至臀部概为棕黄色,往后较深,但颈和背侧较浅,渐转为灰棕。胸部、腋部、腹部为白色,但腹部带棕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且白斑为心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面镜子,故有“镜面羊”之称,斑的周围呈锈棕色。四肢外侧上部似背部,内侧和下侧的下部转为沙棕。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藏原羚遍布中国整个青藏高原,同时其分布向印度拉达克延伸一小段距离,且分布范围99%以上在中国。

中国分布

藏原羚在中国分布于甘肃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等地区。

栖息环境

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5000米以下的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草原及高山荒漠地带。在水源充足的河谷、湿地边缘、平缓山地和起伏不大的阶地内可见其活动。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藏原羚夏季为觅食嫩草而到处游荡,活动范围不十分固定,冬季迁移至山谷。冬季,由于食物短缺,藏原羚常做长距离的迁徙以寻找食源,它们通过漫游找到足够的营养来支持生命。清晨和傍晚是藏原羚主要取食时间,白天大部分时间则在低凹僻静之处休息。

觅食行为

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等植物是藏原羚主要的食物资源,如针茅(Stipa capillata)、早熟禾(Poa annu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冬季由于湖河封冻,它们常常会舔食冰雪以补充体内水分的不足。

防御行为

狼、雪豹、豺、猞猁是藏原羚的主要天敌。此外,金雕、草原雕、兀鹫捕食其幼崽。藏原羚嗅觉不算灵敏,但听觉和视觉非常发达。当遇到天敌时,会迅速逃跑,之后停下回头凝望,然后再继续奔逃,或在原地休息、进食。其奔跑速度极快,在高原上行动敏捷,奔跑时两耳向后倒下,短尾翘起。它们还会发出短促的叫声,并在捕食者或其他感知到的威胁接近时提醒藏原羚群体。

社群行为

藏原羚营群居生活,通常2~6只或10余只结成小群,大多数藏原羚群体的个体不超过10只,冬季数量增加可集成约20~30只的群,甚至百头以上的大群。在夏季迁徙时藏原羚会聚集成更大的群。活动地点不固定,雄雌老幼在一起生活。在产仔期间,藏原羚主要以2~8头的小群体形式分别进行游牧生活,较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

根据藏原羚集群的组成,其可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类型。雌性群全部由雌性个体组成;雄性群全部由雄性个体组成;母仔群由雌性个体和幼体组成;雌雄混群主要由成年雄性和雌性个体组成;独羚则是单独的藏原羚个体。雌雄混群仅出现于每年12月至次年1月的交配季节。雌雄个体在交配季节来临时,成年雄性追赶雌性形成雌雄混合群,配种过后,两性个体又分离。独羚现象非常普遍,但是藏原羚个体并不偏好选择独羚,其面临的捕食风险远远超过资源利用带来的优势。

生长繁殖

生长

1龄以下的幼体藏原羚,身体小,十分单薄不匀称,体背毛色为深棕褐色,白色心形臀斑不明显。雄藏原羚在出生后12月时角长到10cm长,1~3龄亚成体,身体较小,体背毛色为深棕褐色,比成体毛色略深,白色心形臀斑相对较小,雄性角较短,弯曲程度不明显。一般藏原羚出生后第三年性成熟,并开始参加繁殖。

繁殖

藏原羚每年繁殖一次,12月至次年1月发情交配,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雄性间虽有争雌现象,但不激烈,仅在群内相互驱赶。被撵出离群的雄性待交配期结束后,复又回群生活。

藏原羚妊娠期为6个月,次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产羔盛期,每次产1仔,偶见双胎。产前雌羊离群,选择高草丛作为暂时产地,分娩后,去仔羔身上的粘液,然后哺乳,2~3天后仔羔就能随母体奔跑。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87~1989年对中国西藏全境的调查显示,此处藏原羚总数为182186±41222只,是中国西藏地区有蹄动物资源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2006年对印度拉达克的调查显示,只有50只藏原羚生活在此。

2016年调查显示,在过去12年中,藏原羚种群数量总体下降率已达到20%左右。

致危因素

过度放牧、垦地、采矿等原因导致藏原羚栖息地丧失;家畜增加使得牧场围栏兴建,限制了藏原羚活动;道路建设也使得偏远地区非法偷猎屡禁不止。

保护举措

中国1998年在青海省建立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在甘肃省设立甘肃盐池湾国家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设立有效保护了藏原羚栖息地,从而为其生存提供了保障。

保护级别

2016年,藏原羚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近危(NT)。

2016年,藏原羚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级别为近危(NT)。

2021年,藏原羚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藏原羚为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的高原特产动物,是高山荒漠、半荒漠地区具有潜在力的狩猎兽。其角治久泻,血治腹泻,肉治精神病。

注:藏原羚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捕杀或倒卖。

参考资料

Procapra picticaudata Hodgson, 1846.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7

藏原羚.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3-02-23

..2024-08-27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3-02-23

Procapra picticaudata Hodgson.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23

..2023-02-23

..2023-02-23

..2023-02-23

..2023-02-23

..2023-02-23

..2023-02-23

..2023-02-23

Procapra picticaudata.贵南县人民政府.2023-02-27

Procapra picticaudata.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