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熊
陈敬熊(1921年10月16日—2022年3月16日),男,汉族,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国共产党党员,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敬熊先后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初中部:284、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284。1950年7月从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华东邮电管理局工作,担任技术员:285。1957年到1965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3月16日3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陈敬熊长期从事电磁波地面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先后获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92、中国航天事业50年“杰出贡献奖”:292、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等荣誉。1985年研究成果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设计的天线系统误差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陈敬熊1921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1928年6月进入镇海县兢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学习国文、算术等:284。
1935年8月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跳级考入宁波市四眼小学,直接就读该校二年级,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284。193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省县正始中学:13。1937年9月因宁波遭受日机轰炸,停学在家,后全家到慈溪市山中避难:284。1938年5月随全家迁居上海公共租界,随后转学到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就读初中二年级:284。
1940年7月从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初中部毕业:284;9月,考入上海私立育德中学高中部:284。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私立育德中学因公共租界沦陷而停办,陈敬熊休学在家自学:284。1943年到1947年在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获得学士。本科毕业后考取交通部电信总局实习生,被分配至第二区(苏浙皖)电信管理局长途电话工务处,期间在南京电信局长途电话训练班接受为期四个月的业务训练:285。1948年3月,被派至浙江省电话局杭州电信局机务站实习:285;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285。1949年28岁在导师张钟俊和陈季丹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有间隙的圆锥振子天线》:285。
1950年7月从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华东邮电管理局工作,担任技术员:285。
工作经历
1950年到1952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第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天线组从事通信天线理论研究工作:285。1952年在《无线电》杂志上发表参加工作后撰写的第一篇论文《垂直赫兹振子的电波在平地上的传播》:285。1952年到1957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信研究所副研究员。1953年担任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工会主席:285。1954年10月起对架于贴近地面或埋入地下军用短波天线及天线传播的理论进行研究,解决了特种天线一系列的关键问题:286。1955年11月与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职工业余学校教员常菊芳结婚:286。1957年到1965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7月受聘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为该系无线电班讲授“天线设计与电磁场理论”,为期一学年:286。1959年最先提出Maxwell方程的直接求解法,在地空导弹研制中解决了许多工程问题。
1965年到1980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第二十三研究所副所长。1964年开展红旗一号地空导弹地面制导雷达测角、测距回路分析,为后续型号设计打下技术基础:287。1965年7月由钱学森指派,率领天线攻关小组赴西安786厂,解决“红旗一号”制导雷达天线系统误差超差问题:287。1966年1月带领攻关小组成功解决“红旗一号”制导雷达天线系统误差超差问题:287。
1970年6月赴天津市参加某工程会战,担任会战办公室技术组副组长,参与确定“715”雷达设计方案,指导分系统关键技术攻关。计算出脉冲压缩片尺寸,试验成功后做出实物。用特殊方法计算“#”字形带状移相器取得成功。研究了采用波导辐射单元的相控阵天线的“盲点”问题,提出了解决互耦匹配的方法:288。1971年3月参加“715”雷达小面阵研制工作:288。1972年3月到位于河南正阳的二院“五七”干校参加劳动;10月,结束干校劳动回到北京:288。1973年参与“715”雷达室内角回路的试验工作:288。1976年4月,赴某基地参加试验,代表研制方向部队移交“101”单脉冲雷达设备:288。1977年10月被北京市委授予“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88。1979年12月26日由叶建华、苏恩惠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288。
1980年到2022年担任航天科工集团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1981年8月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89。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12月被评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92。2006年9月被授予中国航天事业50年“杰出贡献奖”称号:292。2007年11月获中国航天二院50年突出贡献奖:292。2011年4月被授予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293。
人物逝世
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16日3时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遗体告别仪式于2022年3月20日上午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陈敬熊关于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成果,在朝鲜战场上解决了抗美援朝坑道作战通讯难题,为传递军情赢得宝贵时间。陈敬熊在“1059”导弹天线设计时,地提出了詹姆斯·麦克斯韦(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简化了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公式的推导,为导弹天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导弹仿制工作:陈敬熊做了大量理论分析,得出了系统误差是由于“二次本征模”干扰这一结论,创新性提出通过改进工艺设计抑制 “二次本征摸”,解决了系统误差关键问题,使当时十多个即将报废的天线起死回生,减少了中国的损失,为大批量生产高性能天线提供了技术保证,满足了部队的战备急需。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性能超越苏联同型号天线。
主要论著
主要论文
陈敬熊共发表论文40多篇。
出版著作
陈敬熊一生共出专著1部。
人才培养
陈敬熊提出了“导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法,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执教,编写了《电磁波理论》教材。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社会任职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表示:“陈敬熊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科学和航天事业竭尽所能发挥作用,正应了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国工程院表示:“赤胆忠心许国防伟业,与天线结缘筑天空之眼保家卫国;鞠躬尽展一生豪情,为航天育苗创导师带徒播撒星火。陈敬熊院士热爱祖国,敬业奉献,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品德高尚,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科技日报在《给我国初代导弹装上眼睛的百岁院士走了》一文表示:“陈敬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资料
陈敬熊.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3-03
陈敬熊.国家图书馆.2023-03-03
陈敬熊院士逝世.中国工程院.2023-03-03
给我国初代导弹装上“眼睛”的百岁院士走了.科技日报.2023-03-03
沉痛悼念交通大学1950届校友陈敬熊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2023-03-03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陈敬熊院士.镇海区档案局.2023-03-03
陈敬熊.中国知网.2023-03-03
陈敬熊院士在京逝世 享年101岁.光明网.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