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蜀葵(学名:Alcea rosea Linnaeus),为锦葵科(Malvaceae)蜀葵属(Alcea)的二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有一丈红、大蜀季、戎葵、斗蓬花、棋盘花等别名。蜀葵是中国一种重要的传统花卉,历史悠久,名称众多。原产中国西南地区,现在世界各国均有栽培。蜀葵喜光,喜湿润环境;耐寒,抗性较强;对土质与肥力要求不高,耐盐碱,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蜀葵高达2米,茎枝密被刺毛。叶近圆心形,掌状5~7浅裂或波状棱角,下面被长硬毛或绒毛。花腋生,单生或近簇生,排列成总状花序式,具叶状苞片;小苞片杯状,常6~7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密被粗硬毛;花大,有红、紫、白、粉红、黄和黑紫等色,单瓣或重瓣,花瓣倒卵状三角形,长约4厘米,先端凹缺;雄蕊柱无毛,花丝纤细,花药黄色。果盘状,被短柔毛,分果爿近圆形,多数,具纵槽。花期在2~8月。
蜀葵植株挺拔高大、花型丰富、花色绚丽,在古代和现代园林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其全株皆可入药,是中国维吾尔、蒙古、白、纳西等少数民族的常用中草药。另外,其花瓣中的色素常作为染料、化妆品及食品染色使用;其茎皮含纤维可代麻用。
历史
记载
蜀葵是中国一种重要的传统花卉,历史悠久,名称众多。自汉代以来,就有诸多关于蜀葵的文献记载。最早出自《尔雅》,其注释为“,戎葵”;晋代出现了“蜀葵”之名,明代《陆氏诗疏广要》引晋·崔豹《古今注》云:“荆葵,一名戎葵,一名芘芣,似木槿而光色夺目,有红,有紫,有青,有白,有黄。茎叶不殊,但花色有异耳,一曰蜀葵。”其后又相继出现“一丈红”“胡葵”“红葵”“卫足葵”等名称。
中国古代人们对蜀葵的形态特征及习性都有非常清楚的认知,如明代《本草纲目》描述其“叶似葵菜而大,亦似丝瓜叶,有岐叉。”《二如亭群芳谱》说:“色有深红、浅红、紫、白、墨紫、深浅桃红、茄紫、蓝数色。”《植物名实图考》称:“滇南四时有花,根坚如木,滇花中耐久朋也。”《花镜》亦云:“若栽于向阳肥地,不时浇灌,则花生奇态。”
传播
蜀葵在日本室町时代 (1338 ~ 1573年) 传入该国。中国明代史书《西墅杂记》载:“成化甲午倭人入贡,见栏前蜀葵花,不识,因问之。题诗云:花如木懂花相似,叶比芙蓉叶一般一一五尺栏杆遮不尽,尚留一半与人看!”中、日两国之记述,颇相吻合。
1573 年,蜀葵传入欧洲;至 1650 年时在欧已选育并命名很多品种;惜后因蜀葵锈病而几乎绝迹于英国园林,后随部分抗病品种的出现,蜀葵再度在园林中占据一定位置地区。17~18世纪,蜀葵在欧洲被广泛的用于室内插花装饰。
特征
蜀葵是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米。
茎、叶
茎枝密被刺毛。叶近圆心形,直径6~16厘米,掌状5~7浅裂或波状棱角,上面疏被柔毛,粗糙,下面被长硬毛或绒毛;叶柄长5~15厘米,被长硬毛;托叶卵形,先端具3尖。
花
花腋生,单生或近簇生,排列成总状花序式,具叶状苞片,花梗长约5毫米;小苞片杯状,常6~7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密被粗硬毛,基部合生;萼钟状,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密被粗硬毛;花大,直径6~10厘米,有红、紫、白、粉红、黄和黑紫等色,单瓣或重瓣,花瓣倒卵状三角形,长约4厘米,先端凹缺;雄蕊柱无毛,长约2厘米,花丝纤细,长约2毫米,花药黄色;花柱分枝多数,微被细毛。
果实
果盘状,直径约2厘米,被短柔毛,分果爿近圆形,多数,背部厚达1毫米,具纵槽。
分布
分布范围
蜀葵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地区。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现世界各国均有栽培。
生境
蜀葵喜光而略耐阴;喜湿润环境而耐旱;耐寒,能在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下露地越冬。对土质与肥力要求不高,在壤土、轻黏土和沙土中均能正常生长,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耐盐碱,能在含盐量0.6%、pH8.9的土壤中生长。
习性
蜀葵为多年生花卉,花期在5~8月。在中国云南、贵州省、四川省等地蜀葵可四季开花,而在北方却只能夏季开花。蜀葵在开花前需先经历一定的低温期,否则一年之中不会开花。
繁殖
蜀葵既可利用含丰富糖分和氨基酸的花蜜吸引西方蜜蜂等昆虫传粉,也可自交授粉。其单花花期约3~4天,花开前,花药就已经开裂,花开后第2天,分生的柱头从单体雄蕊柱中钻出,并在1天的时间内不断伸长和弯曲直至与自身的花药接触,此时花粉已即将散尽。这种雌雄异熟、雌雄异位、花柱反卷运动的特征,导致了延迟自交的发生,避免了雌雄干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异花授粉的概率。
栽培技术
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高燥地段进行栽培。在秋季进行深翻整地,施入充足的基肥,并每年 3~4 月份进行栽植。
人工繁育
蜀葵可通过种子繁殖、插繁殖、分株繁殖、嫁接繁殖、组织培养等多种方式进行人工繁育。
种子繁殖
蜀葵在中国南方地区适宜在8~9月份种子成熟以后进行秋播,北方地区则多在春季播种。需要先对土壤消毒,防止病害的发生。可用育苗盘播种,也可采用苗床进行播种。长到2~3片子叶时进行移植,一般在阴雨天气进行移植,有利于成活。
扦插繁殖
在开花后至冬季均可进行。一般选取蜀葵老干基部萌发的侧枝作为插穗,扦插保留2~3个饱满芽,并用沙土作为扦插基质。冬季扦插需要设置一个加温装置,加速新根的生长。
分株繁殖
在花后秋末、早春进行,将蜀葵的整个株丛掘起或倒出,顺自然分离处分割为数丛,每一小丛至少应有2~3芽,且尽量多带根系。分株时要把老根和病根等剪除,并对根系进行消毒。
嫁接繁殖
在春季采用劈接的方法进行,所用的接穗剪成至少有2~3个芽的枝段,在芽上方平剪,并把接穗基部削成楔形;然后,将砧木剪断,并削平剪口,从其横断面的中心垂直下切,插入接穗并捆扎严实。
水肥管理
蜀葵喜潮湿环境,3~6月间都需要浇水,若南方雨水充沛适当减少浇灌;北方雨水少则应多浇灌保持土壤湿润。
蜀葵幼苗期需施加2~3次氮肥;叶腋形成花芽之后,施加一次钾肥;若新栽种的蜀葵生长情况较差,则应在5月初喷施一定量的尿素溶液。
修剪
蜀葵修剪的方式以疏剪和短截为主。疏剪是在蜀葵花发芽后进行,一般在早春时节,将萌发过多的枝叶剪出,使得整个植株得到充分的光照。短截是在蜀葵花茎抽芽后进行,促使茎叶与枝干分离,还可使其矮化。
病虫害
常见的病害有蜀葵锈病和白斑病。蜀葵锈病可以通过及时清理病叶、及时排水及喷施百菌清颗粒溶液防治;防治白斑病的有效措施有:剪除病叶、充足光照、增加磷钾肥的施加量、少施氮肥等,另外,也可喷施百菌清颗粒溶液进行防治。
常见的虫害有红蜘蛛、棉蚜、棉大卷叶等。可以人工灭虫,利用害虫的天敌杀虫或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也可喷施阿维菌素乳油溶液、哒螨灵乳油溶液灭杀害虫。
生态
蜀葵耐盐碱、耐贫瘠、须根发达的特性使其能够适应沙漠及盐碱化地区的环境,涵养水源、保护当地生物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另外,蜀葵对水分利用率较高,栽培管理简易,可降低绿化养护费用。
用途
园艺观赏
蜀葵植株挺拔高大、花型丰富、花色绚丽,受到广泛赞赏。中国古代许多著名园林中都有蜀葵种植的记载,张衡的《西京赋》中就提到蜀葵生长在上林苑中;陈虞繁《蜀葵赋》记载,铜爵园、昆明池和华林园三座著名园林中都有蜀葵的种植;宋元时期,蜀葵也在私家庭园内广泛种植。在现代应用中,蜀葵既可在园林中与其他花卉混合种植,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也可在道路两旁进行篱式种植,形成色彩绚丽、丰富多样的花带。
医学药用
蜀葵全株皆可入药。是中国维吾尔、蒙古、白、纳西等少数民族的常用中草药。其药用功能在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著的《中华本草》中有详细记载:
蜀葵花味甘、咸、性凉;能和血止血,解毒散结;主治吐血,月经过多,小儿风疹疟疾,疗肿,蜂蝎攀伤,火伤。
蜀葵苗,即其茎叶,能清热利湿,解毒;主治热毒下痢,淋证,无名肿毒,水火烫伤,金疮。
蜀葵子,即种子,能利尿通淋,解毒排脓,润肠。主治水肿,淋症,带下,乳计不通,疮济,无名肿毒。
蜀葵根味甘、咸、性微寒;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排脓;主治淋证,带下,痢疾,吐血,血崩,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烫伤烧伤。
工业原料
蜀葵花花瓣中的色素易溶于乙醇及热水,常作为染料及化妆品使用。也用于糖果产品、浆果果酱和果冻、葡萄酒、腊肠等食品的着色。另外,蜀葵茎皮含纤维可代麻用。
文化
蜀葵文化在中国灿烂的花卉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有关蜀葵的诗书中,主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蜀葵形态和园林应用,如张衡《西京赋》中描写了皇家园林上林苑中草木茂盛的景象:“草则莎菅,薇蕨荔。王台,戎葵怀羊。”北宋黄庭坚《次韵子瞻赠王定国》诗:“夏日蓬山永,戎葵茂墙藩。”二是将蜀葵当作追逐光明的象征,进一步又以太阳喻君王,将性喜阳光的蜀葵比作具有报效君王忠心的臣子。宋代杨斋《蜀葵》诗:“但疑承露矜殊色,谁识倾阳无二心。”明代李东阳《蜀葵》诗:“纵教雨黑天阴夜,不是南枝不放花。”
中国古代也有不少描绘蜀葵的画作。在存世的南宋团扇画中,就有多件“蜀葵图”,《夏卉骈芳图》团扇即是一例。敦煌壁画中也出现了诸多蜀葵的图像,其多以丛聚等形式立于人物、佛座周围,或漂浮于空中、拈于人物指间,或大面积连片绘制。
蜀葵在古代还和端午文化联系紧密,由于蜀葵花期在夏季,且颜色鲜艳而丰富,花开五色,常被称作“五色蜀葵”,“五色”象征阴阳调和,正是端午的主题。端午时人们会制作一种香药,把蜀葵、艾草、菖蒲等端午花草捣碎混合在一起,可以去除夏季的蚊虫。
参考资料
蜀葵Alcearosea.植物智.2023-03-02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