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部海滨杨坚山西省南麓。三面环山,东邻大海,乃崂山区现存唯一佛寺。寺内的那罗延窟面积宏大,窟顶有一洞直冲天宇,祥光四射。
寺庙介绍
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是崂山里唯一现存的对外开放的佛教寺院,初建于清顺治,三面环山,东襟大海,随势就型,古朴典雅,非对称布局为佛教建筑罕见。
华严寺几经兴废,历史颇久。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憨山德清在此居窟修禅2年;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憨山大师以“私修”庙宇罪充军广东雷州,后死于曹溪。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区进士黄宗昌辞官还乡,隐居崂山区,筹资兴建华严庵,但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灾。其子浦江县令黄坦继父遗志,助即墨准提庵慈沾和尚重建华严庵于现址。其后屡经修,迄今仍为当年规模。1931年始改称华严寺。
该寺“文革”期间被毁。1984年市文物局投资维修,恢复其原貌,并派市级文管所进驻管理。一年四季,游客不断。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
整个庙宇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房舍计120余间,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分为四进,布局严谨,建筑错落有致,庄严而典雅。寺僧属临济派,不挂单,唱梵呗,不坐禅。华严寺寺院一进为僧舍。二进为“藏经阁”,飞檐斗拱,外饰花栏走廊,阁中原收藏有元人手抄本和明代刊本《册府元龟》各一部(现藏青岛市博物馆),计1000卷,1956年经郭沫若鉴定系国内珍品。另外有明代高僧憨山和尚手书中堂一幅:“独立高台眺大荒,飞来空翠洒衣裳。一林爽气生日产天籁,无数昏鸦送夕阳。厌俗久应辞浊世,濯缨今已在沧浪。何当得脱尘埃去,披拂云霞坐石床。”阁中还存有大量明、清版刊印的经书及大量珍贵画像,其中有道光续灯和尚到北京白林寺请回的《清敕修大藏经》一部,系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共739函,7718册,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三进院落为大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塑像,旁边供奉木雕杨坚佛像。
交通
车次:106路、 618路
寺内布局
原庵共四进。第一进原有僧舍12间。第工进为藏经阁,阁中藏有清顺治九年刊本的大藏经一部,明人手抄《册府元龟》一部和明版经典数册。该经等藏品经郭沫若鉴定,认为是国内珍宝,嘱于保护。第三进为正殿。第四进为后殿即大悲殿。华严寺极盛时共有殿宇僧130余间,僧侣80余人。其寺庵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崇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清雅。华严寺前路西设有塔院一座,乃寺中历代主持藏骨之处。塔顶两株苍松紧绕塔身,曲多姿,故得名“松抱塔”。
据传农民抗清英雄于七起义遗骨埋藏于此、寺前涧底西侧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圆洞,深不可测,用手拍之如渔鼓声之,故名“鱼鼓矿、旁有清人所镌“云穴”两个篆字。寺后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顶一平石,名“望海楼”,立于石上,东望大海,明旷无阻。
文物保护
该寺“文革”期间被毁。1984年市文物局投资维修,恢复其原貌,并派市级文管所进驻管理。一年四季,游客不断。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通石碑
佛殿檐下有一井,名甘露井,水极清冽,庭前墙上镶嵌多通石碑,大都是清代游人之题刻。四进为后大殿,称大悲殿,供奉观音菩萨;一侧为华严寺祖堂,供奉临济派的第四代传人、第一任方丈慈沾法师;在东北角曾有西式小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的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华严寺前西侧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持的藏骨处。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株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20世纪60年代,松树枯死。
与砖塔相对的石塔为第二代住持善和大师的藏骨处,相传为于七之墓。塔院门前,有一石砌方形放生池。池北有一道流泉,从竹根下泻,注入池中。寺内不仅松竹繁盛,奇花异卉也很多,丹桂、耐冬、玉兰、紫薇皆大可合抱,其他如牡丹、杜鹃、芍药等亦有10余种。在寺前路西,是一片高大的竹林,青葱密茂,寺后山上多古松。“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破坏,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青岛佛协.青岛佛教协会官网.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