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俄语: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是俄罗斯作家托夫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俄语: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以下称莱蒙托夫)的代表作,也是俄罗斯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1840年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把曾经在《祖国纪事》杂志上发表过的《贝拉》《塔曼》《宿命论》和未曾发表的《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梅丽公爵小姐》共五篇小说合在一起出版,组成了这部《当代英雄》。

19世纪上半叶,俄国国内发生重大变化,先进思想与旧体制矛盾爆发,先进贵族知识分子开始寻求突破,他们在国内宣传先进的思想、制度,但由于自身局限和严苛的外部环境等,改革并未成功。莱蒙托夫生活于这个时代,他亲身经历了社会的悲苦。在这部小说中,莱蒙托夫用“多余人”形象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与批判。作品讲述的是一名年轻的贵族军官毕巧林在高加索的经历,主人公毕巧林曾经在上流社会中体会过各种俗世的乐趣,但这些纸醉金迷的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反而让他产生了厌倦的情绪。他想寻求改变,但又缺乏勇气。小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描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毕巧林的人物特征,并向读者展示了他空虚的灵魂和自我的堕落。

《当代英雄》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塑造了毕巧林这一俄国文学中典型的“多余人”形象,丰富了俄国文学内容的同时也给后世带去了启迪与思考,另外这部小说也是莱蒙托夫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成书背景

18世纪西方国家启蒙运动蓬勃发展,涌现了如让-雅克·卢梭伏尔泰等思想大家。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在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18世纪末引发了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革命。这些事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结构。《当代英雄》中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上半叶,受国内外环境影响,这一时期的俄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思想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彼时的俄国内部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萌芽,可是却仍停留在封建农奴制体制,先进思想与旧体制之间矛盾重重,并且沙皇统治者尼古拉一世推行了一系列高压政策,整个社会陷入凝重的气氛中。俄罗斯贵族青年们从小受到西方先进思想影响,他们开始反思,面对现状他们开始寻求发展出路。贵族青年们在国内宣传先进思想,想通过起义建立新的制度。但是由于他们自身局限、严酷的外部环境和严重脱离群众等原因改革梦还是以失败告终。

多余人”形象是俄国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起步不算早,18世纪还处于相对模仿阶段,然而到十九世纪后开始了蓬勃发展。但当时的俄罗斯国内环境严酷,沙皇的统治包含了思想文化方面,对书刊报纸的把控尤为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小说的背景只能在暗中交代,而“当代”是具有指向性的一点。小说讲述了一个青年军官的故事,他聪明但一事无成,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自身,更多是时代的禁。毕巧林形象的产生也是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深刻地揭示出了当时俄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出生于退伍军人家庭,读书期间深受亚历山大·普希金和拜伦的影响。后来他多次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并对那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创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乔治·拜伦影响,还是高加索情节,都深刻地影响了作者的创作风格,也是形成本部小说的重要内容。

《当代英雄》中的《贝拉》《塔曼》和《宿命论》篇最早发表在杂志《祖国纪事》上,1840年,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把这三篇和未曾发表过的《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梅丽公爵小姐》五篇合并发表,组成了这部最终版的《当代英雄》。

内容情节

《当代英雄》由五个故事组成,第一篇是《贝拉》、第二篇是《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毕巧林日记分为三个故事:《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和《宿命论者》。

贝拉

马克西姆上尉是一位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他驻守在高加索的一座要塞,在他的眼里年轻的毕巧林军官是一个出众但又奇怪的人。有一回毕巧林军官们去参加土司大女儿的婚礼,在婚礼上,他被土司美丽的小女儿贝拉深深吸引。但是一位叫卡比基的当地山民也爱着贝拉。土司的儿子亚沙玛特看中了卡比基的马,为了得到它,甚至愿意把姐姐贝拉偷出来交换,但卡比基不肯,为此还爆发了一场冲突。后来,毕巧林知道了这件事,为了得到贝拉,他和亚沙玛特做了一场交易,他去弄到那匹马,而亚沙玛特要把贝拉偷出来。贝拉被抢后一直在哭,毕巧林用尽各种方法安慰她,终于她不再哭泣了,因为她也爱上了毕巧林。但是没多长时间,毕巧林对贝拉的感情冷淡了下来,只有马克西姆像对待女儿一样的关心贝拉。失去骏马的卡比基为了报复他们而劫走了贝拉,老上尉和毕巧林要把贝拉追回来,但最后贝拉被卡比基杀害。

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

毕巧林在一次旅途中再次遇见了马克西姆,这时的毕巧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再是精力充沛的样子,走起路来懒洋洋的,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颓废的气质。相比于很激动的马克西姆,毕巧林并未表现出任何热情,并表示他要上路赶往波斯。从那以后马克西姆没有再见过他。

塔曼

《塔曼》是毕巧林日记中的内容,记录了毕巧林在海滨城市塔曼的一段经历。他借住在一个走私犯的家里,晚上毕巧林没有入睡,他偷偷跟在别人身后目睹了一场走私。第二天毕巧林探听昨晚的事,房东的女儿是一个迷人的“女水妖”,她把毕巧林约到海上,在小船上想推毕巧林下海,但最后反而是自己被推入海中。毕巧林把船划回岸边时,她已经自行游回了岸边。在岸边毕巧林看到了昨晚送货的杨珂,他们害怕事情败露被政府捉拿,于是便弃船逃跑。当毕巧林回到房间时,他发现他的东西都不见了,但他没有去告发,而是把这段经历当成了一段奇遇。

梅丽公爵小姐

在《梅丽公爵小姐》中,记录了毕巧林与梅丽公爵小姐的一段爱情纠葛。在伯纪高尔斯克小城,毕巧林结识了士官候补生格鲁什尼茨基,他告诉毕巧林,自己正在追求高夫斯基公爵夫人的女儿梅丽。梅丽长得很美,她周围总是有一大推追求者,毕巧林为了解闷,决定追求这位美丽的公爵小姐,他经常出入公爵夫人家打听梅丽的情况,他把在上流社会学会的一套讨好女性的手段用在梅丽身上。一开始毕巧林表现得傲慢粗鲁,梅丽对他的印象并不好,但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毕巧林转变了梅丽对他的印象,他向梅丽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奇遇,最后梅丽被他打动。但毕巧林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征服她,甚至他自己也曾疑惑,为什么要去征服一位美丽的女人却不愿意与她结婚。被提升为军官的格鲁什尼茨基发现失去了爱情后,提出要和毕巧林决斗,在决斗时格鲁什尼茨基本可以把他打下山崖,但他不忍心这么做,放了空枪。轮到毕巧林时,他要求格鲁什尼茨基向自己求饶,但结果并没有如愿,最后毕巧林开了枪,把他打下了山崖。因为决斗的事,毕巧林要被放逐到要塞去,临行之前,公爵夫人提出让毕巧林和自己的女儿结婚,但是他拒绝了。

宿命论者

要塞的生活枯燥乏味,军官们在少校家里打牌时,讨论到了和命运有关的问题,毕巧林说他从乌里奇的身上看到了死亡的迹象,并判定乌里奇在今日内必死。乌里奇不相信命运的说法,并和毕巧林打赌。乌里奇拿出枪朝着自己开枪,枪没有响,他以为自己赢了。但是在他回家的路上却被一个醉鬼杀害,人们不敢捉拿醉鬼,但毕巧林想试一试,他捉住了醉鬼而醉鬼的枪却并没有打到他。后来,毕巧林更加相信命运,成为一个宿命论者。

人物角色

毕巧林有着出色的外貌才智,从京城圣彼得堡近卫军被调到高加索后,与村民一起经历了枪战。在高山草原中,贝拉的爱情给了他温存,以及后续对奇异走私女子的戏弄和对梅丽公爵小姐的挑逗都是他游戏爱情的体验。毕巧林清醒而又理智,在和朋友的决斗中坦荡和冷酷并存。最终失去了爱情和友情的毕巧林精神状况萎退,在逃避现实中终结了生命。

通过“蒙太奇”多镜头式的描写,小说呈现了多维开放的毕巧林形象。小说从不同人物的视角提供了毕巧林形象的正面或侧面特征。《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宿命论者》三篇中,是毕巧林的自述。在《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中,通过“青年军官”的视角,再现了毕巧林与马克西姆再见时的场景,展现了毕巧林忧郁、冷漠、玩世不恭的特点。《贝拉》中,在马克西姆对毕巧林的叙述中勾勒了一个倔强、任性、薄情的形象。主人公毕巧林形象在展现过程中,读者看到了来自主人公和他周围人物的多种叙述视角,不同的声音在对话中提供了开放空间,促进毕巧林形象的多元化认知。

毕巧林的虚无主义可以说是欧洲贵族青年的缩影,受思想和革命的影响,先进的贵族青年对当时的现存的一切产生怀疑,生出了虚无主义倾向和忧郁情绪。十二月党人革命的惨痛代价让毕巧林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始终徘徊于社会和人民之间,无立身之地。他内心想摆脱这种现状,可是在黑暗的教育制度下,他又无法摆脱自身和时代的局限彻底改革,所以虽然他精力充沛,但最终因意志薄弱和懒惰一事无成。毕巧林从心理层面的角度出发,在对自身心灵感受进行抒发和对灵魂的剖析中,使他的情感价值有所体现。毕巧林的情感矛盾初步体现在《贝拉》篇中,他对贝拉爱情的追求和征服仍无法消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在《梅丽公爵小姐》中,他为了寻求刺激成功谋划获得了梅丽公爵小姐爱情,但在过程中,强大的行动力与内心的痛苦之间形成矛盾。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特定的群体。而毕巧林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余人”一词在俄国文学中多次出现,它最早在亚历山大·普希金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而这一形象的广为流传得益于伊凡·屠格涅夫在1850年发表的《多余人日记》。毕巧林是继奥涅金之后俄国文学中第二个“多余人”形象,在他的身上集中反映了当时一代人的特点。

主题思想

《当代英雄》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唯一的小说作品。这部作品的创作深受社会和时代环境的影响,来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作为诗人和作家,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成熟于19世纪30年代后期,孤独、寂寞、苦闷、沉思的时代心理在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的创作中有着鲜明的反映。这部小说是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创作经验的集大成者,他把5部独立的中篇组成一个长篇,完整描绘出一个人的心灵史。作家构建了不同的声音相互对话和论争,同时又不断展现作家主体的精神特点。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在序言中表示这需要苦口的良药,逆耳的真理,当人们被现实所蒙蔽蛊惑,就需要毕巧林这样人物的出现,他把毕巧林比作良药和真理以警醒世人。他告诉读者,毕巧林的个人命运是随着社会悲苦的深重而愈加凄凉,虽然描写的是个人,但背后承载的是俄罗斯社会的真实情况。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通过对毕巧林的剖析,深切表达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和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用“当代英雄”来命名小说,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感悟,是对一种近乎悲剧的人生态度的体察和认同。他否定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作家以爱情、友情为载体,以其对人生意蕴的把握揭示造成人生命运悲剧的因素。他通过毕巧林深刻且充分的批判了时代,但对这个人物抱有批判的同时又怀以理解和同情,这是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命题的探究。

艺术特色

多角度叙事

本部小说的叙述视角具有多元化特色。虽然小说中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但是叙述的主体和视角却有所差别。在《贝拉》中毕巧林的形象是通过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的视角,在《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中,是从青年军官的视角对整个事件进行讲述。另外三篇毕巧林日记中的内容则是从毕巧林视角进行的叙述。虽然是同一个对象,但受意识形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叙述主体描述出来的内容仍然具有差异。在多角度的叙事下,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层面和不同人物的态度。这些人物形象彼此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加真实立体。

反时间顺序结构

《当代英雄》由五个故事组成,这五个故事的发展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而是被作者打乱了顺序。作者把毕巧林日记中的三个故事放在了最后,一点点的揭开毕巧林的人物内心,突出他的人物形象和特征。莱蒙托夫变换了三个视角,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叙述,时间顺序的打破,让毕巧林的心理以由外及里流动式的叙述方式进行。将不连贯的画面重新整合,使得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更为流畅、合理,对表现作品的思想主题有深刻的作用。

心理空间叙事

《当代英雄》作为俄罗斯首部社会心理小说,成功地从多重角度展现了毕巧林渐进式的心理空间。在《贝拉》中,从马克西姆的视角中,他看不懂毕巧林复杂的内心。直到故事的最后,经过毕巧林的自我透露,他本人心理空间的轮廓才隐约露出一点影子。在《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中,则是通过动作的展示来判断人物的内在特征。在毕巧林日记中,通过独白将人物的心理活动逐渐展露出来。从《塔曼》到《梅丽公爵小姐》,对毕巧林心理的描写增多,人物矛盾内心世界也被完整的展现出来。由此可见,莱蒙托夫笔下的人物心理不是各种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逐渐深入和流动式的逐渐扩张。

语言

在创作中,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把语言变成展示思考的独特力量,用简单代替复杂来讲述人物的感受,最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对于生活环境的描写中,他尽可能寻找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生活特征的词语来传递出人物的生活形态和感情特质,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一幅清晰的画面,读者能够通过他的文字将整幅景象展现在眼前,还原出现实的生活场景,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在人的脑海中达到了具象化的程度。

除了语言运用的精炼外,语调的变化也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无论是单方面的陈述还是人物的对话,莱蒙托夫总能为他们找到最合适的语言供他们使用,最典型地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并透露出强烈的时代信息。

作品影响

《当代英雄》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用毕巧林塑造了一个“多余人”形象,他也是19世纪俄罗斯贵族知识青年的一个缩影。

多余人”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很多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讨论,很多人认为“多余人”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上的一种反映。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塑造的这一形象,向众人展现了当时俄罗斯社会青年知识分子的现状。从更深的层次看,他们的形象包含着深刻而复杂的哲学意义,他揭示了旧社会制度下潜藏的内在矛盾与社会危机。俄国思想家赫尔岑曾表示:全靠那个时代有了“多余人”,新的一代才没有成为多余的。对“多余人”形象的关注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具有超越时空的社会意义,对后人也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塑造的毕巧林形象是反道德的存在,他将艺术创作与现实相结合,在他的作品中,透露着一种使命感,他对主人公的塑造过程中树立了道德任务。毕巧林的形象特征中具有矛盾的双重属性,现实与感性无法平衡,他的行为违反了既定规则后引申出了道德责任问题。毕巧林这种形象的人物并不少见,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在塑造反道德形象的同时也揭示了内心矛盾的成因。小说打破了当时感伤主义在道德方面的实践意义,也对后续的俄罗斯作家提出了对人类命运存在意义方面探索的更高要求。

中译本

《当代英雄》在中国的研究不算多,但对于它的翻译有多个版本的译本,每个译本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当代英雄》中的第一篇《贝拉》在中国最早面世,它是由吴梼从日语版本翻译而来,这也是最早流传到中国的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作品。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杨晦从英译本转译的《当代英雄》,这是中国的首个全译本。后来其他译本也一一出现,1950年翟松年直接以俄文版译成了《当代英雄》,1978年草婴的译著出版。1995年出版的周启超版本的译本充分尊重保留了原文特色,语言简洁,明白易懂。1998年出版的冯春版本的译本打破了原文的句式,对语序进行了重新安排,语言流畅,用词朴实,读者可以通过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细微的感情。这些都是较具代表性的译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