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生命册

生命册

《生命册》,是中国当代中国作家李佩甫(195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2012年,与《羊的门》《城的灯》合称“平原三部曲”。

该小说共12章,背景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讲述了主人公“我”——吴志鹏,一个从乡村进入城市的知识分子,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中努力寻找自我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故事,并塑造了一批选择了不同人生方向、命途迥异的城乡人物形象。在小说中,郑志鹏、骆驼、范家福、三花等人都是以考学改变农民命运的,但由于禀赋、家庭等现实因素影响;他们走上了各异的人生。如文中主人公吴志鹏,无父无母但却成为村里唯一走入城市经商的高材生;但在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有回到农村的愿望。再如“骆驼”,因为股市上得来的巨额财富使得他在金钱的利诱下迷失方向,最终从高楼一跃而下潦草结束自己生命。

小说以乡村与城市为两个生存空间,展示了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对照,透视了人性的坚守和裂变,透露出对世俗化社会里人类意义迷失、以及对人之存在与生命价值的思考。该作品作为李佩甫写作用时最长、内容跨度最长、字数最多的作品,荣获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成书背景

社会背景

80年代初,李佩甫笔下的平原乡村总体上带着作者积极乐观的情感;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佩甫笔下的乡村开始浮现出绝望的笔调,这种转变与90年代后中原地区社会改革转型、乡村发展陷入困境的现实状况有联系。20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山林砍伐、资源消耗等现象,使得其许多寻根文学也从对“根”的单纯依恋逐渐转向带有批判和痛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农村人口快速流向城市,他们希望融入城市、实现自身价值。“农裔城籍”的身份以及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是相当多“进城的乡下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作者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创作出该作品,作品中所表达出的乡土情怀、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人的精神困境均来自此背景。

个人背景

李佩甫,1953年出生在许昌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大部分时间在城镇生活,只在1971-1974年间下过乡。虽然李佩甫并不是生于乡野,但其父亲在鞋厂打工,收入不高,一家人住在古槐街的“穷人聚居的大杂院”里,家境也很贫寒。李佩甫曾回忆自己儿时经常独自步行二三十里的路途去姥姥的乡村,只为吃几顿饱饭。并不同于那些长大后才下乡的知青,李佩甫对乡村有着非常特别的感情和生命经验。

李佩甫有夜晚在街头散步的习惯,并在散步中思考写作方向。而在《生命册》开头,主人公吴志鹏来到省城,就是走在夜晚美丽的街头,对城市街头的描写渗透了作家自己对城市的记忆。

地域文化背景

李佩甫是河南地区影响力较大的代表作家之一,中原文化赋予其作品厚重性、坚韧性等文化特性。作者自小出生在豫中平原,该地作为农业社会中原地区长久以来政治、文化等方面较为发达的地区,作者得益于从小与该地区丰厚的民俗文化接触,从而在此生活经历中获得可创作《生命册》等作品的灵感。同时,作者在小说中创作出一批善良、无私奉献、继承了中原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原百姓形象与其中原地区生活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此外作者更是以中原大地为基础,在作品中流露出较浓厚的乡土情结。作为以描绘乡土文化出名的本土作家,《生命册》中民俗文化离不开作者在此地生活的经历。

内容介绍

“我”小名“丢”,大名为吴志鹏,生在无梁村。刚出生不久就成了孤儿,是老姑父蔡国寅抱着“我”四处讨要奶水才活下来的,在村里人的恩惠下长大,高中毕业后更是在全村的资助下上了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便留在省城的一所大学教书育人,人生前途本应一片平顺。但是来自无梁村那些于“我”有养育之恩的乡亲们无休止的电话、“见字如面”的书信不断打扰“我”的生活,使“我”应接不暇,焦头烂额。

蔡国寅是“我”的恩人,不仅仅有如父亲一般的养育恩情,更给了“我”面对成长人生问题时的智慧和力量,然而这份恩情也使“我”不堪重负,哪怕走出乡村到了省城,却仍然离不开无梁村那片乡土的束缚。

“我”辞去了大学老师的职位,与骆驼下海经商,也是对乡亲们众多求助的一种回避。骆驼是一个聪明且有魄力的经商能手,凭着对机遇和财富的敏感,“我”与骆驼炒股、创立公司、收购厚补堂药业。随着经商不断走向新的高峰,骆驼也陷入了过度的自信和欲望的膨胀,“我”劝骆驼收手,但是骆驼并没有意识到迷途险境。

在家乡无梁村,虫嫂则为了养活全家起早贪黑,因为物质匮乏,不得已以偷窃和出卖身体的方式换取生存。就是这样一个瘦小的女人,受尽白眼和鄙视,却培养三个子女都上了大学。

杜秋月则是被下放到无梁村接受劳动改造的知识分子,绰号“八步断肠散”,在乡民们中间显得很是另类。文革后,得到平反的杜秋月为了和年轻的恋人在一起,哄骗着跟无梁村的妻子刘玉翠离了婚。不过刘乔方并不善罢甘休,各种撒泼取闹,搞得杜秋月工作没了,生活也毁了。

春才是无梁村最俊的年轻小伙,手也灵巧,编出的席远近闻名,但不善言辞,性格内向。乡村女人们喜欢他,挑逗他,讲一些荤素段子。性无知的春才在偷窥事件后遭遇了流言蜚语,本就内心敏感,在强大的道德规约下选择了自我阉割

骆驼跳楼身亡的消息传来,“我”在震惊与慌张中发生车祸并伤及右眼住进医院,期间,“我”念及无梁村的生活和乡情,重新思考起自己与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并借着给老姑父迁坟的机会回到无梁村。然而物是人非,“我”发现眼前的乡村已经变得陌生。

人物角色

主题思想

乡土情怀

《生命册》中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对故土的眷恋、对故园乡土忘却的恐惧。李佩甫的城市生活经验在文章中转化为他精神还乡的艺术表达形态——贬抑城市、礼赞乡土。此外,小说中作者较少通过直接描绘人们需要靠土地维持生计,而是较多地通过把对土地的眷恋投射到了具有母性情怀的女性身上,以及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象征意义上被称为母亲的东西上”。该作品正是作者将自己家乡作为创作的来源与载体,以其熟知的乡土情怀为出发点,通过对当代文明的不断反思表述出对乡土社会的选择和认可。

城乡进程带给人们“困境”

《生命册》以80-90年代时代变迁为背景生动地描绘出中国平原乡村人的多种多样的性格面貌和各异的生存氛围。在李佩甫笔下土地上的事物都是别具特色的鲜活生命。所以在其笔下,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的人们,都有一种根部从土壤中移植到混凝土中“慢慢凋零”的特点。通过作者对城乡改变过程中人们面对欲望迷失的刻画,读者得以在该作品中领略到城市化进程中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生命册》凝聚了李佩甫一生对土地的了解和思考,完成了对乡村压抑个体生存空间质询,指出了脱离乡土精神规训的困难,展现了个体精神较难寻找到自由舒展的空间。

艺术特色

叙事特点

第一人称叙述

《生命册》中吴志鹏作为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既是文章叙述者又是故事参与者;该作品使用该叙述方式使得小说语言被赋予丰富情感,文字间富有感染力。此外文章也以“我”为轴心,以从乡村到城市的生命发展历程展开叙述,借此将乡村与城市的描绘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该小说中,“我”作为小说叙事重要人物,是清醒的、有良心的、“背着土地行走”的;在城乡二元背景下受到两种文化的冲击,“我”又是矛盾的、迷茫的。同时,“我”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构成了整篇文章主要内容。

双线并进的叙事方式

《生命册》在结构上采取城乡双线并置的叙事方式,奇数章写城市,偶数章写乡村,呈现出中原地区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乡村和城市的互动,展示了介于农耕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人的生存图景。城乡“两地书”,在横纵坐标的交点就是小说主人公吴志鹏,借“我”的视角表达了个体对身份认同和生存意义的探寻与思考。此外该叙述方式还体现在小说中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与刻板模糊的城市形象交互对比描绘,对照叙述出作者对城乡的亲近之情与对城市的疏离之感;映照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观照的城乡关系。

《水浒传》式的结构模式

在乡村故事部分,小说使用了《水浒传》式的结构模式,两作品中有着相似的人物出场方式。《生命册》中每一章着力刻画一个乡村人物,使虫嫂、老姑夫、梁五方等人的形象鲜活起来,跃于纸上,在对单个人物经历书写的过程中渐渐引出其他普通百姓,并勾连起一幅动人的乡村图景。作者有意把与人物相关的乡土习俗或是植物特点加入叙述之中,从而使这块土地上的人与植物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语言特色

象征手法的使用

作者在《生命册》中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意象赋予了与众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文章中“水尽鱼飞”象征的是精神生态,或者叫变异的生态环境;“让筷子竖起来”象征了纯中国式的“精神生态环境进程式”这一意向。此外小说中写花,子花、地龙花、仙人花等等,这些花看上去并不引人注意,但有自己各异的特色,作者也正是以这种形式的花来象征人物各异的精神气质。

地域特色语言的使用

在小说中作者善于利用较多地方白话文,流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使得作品朴实自然。如“二不豆子”“二炮”“烧杆”等方言的恰当运用使得文章表达更有中原特有韵味;“我不信猫不吃生姜”“布袋买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搭锯见沫”等这些戏谑、诙谐、鲜活俗语的使用,把该时期中原乡村百姓生活场景形象描绘出来,使文章独具特色。

作品影响

《生命册》是作者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系列的收官之作。该小说刻画了乡土社会在时代更迭下的真实状况,是中原地区当代乡土叙事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写作的雄心,而且运用复杂叙事手法将两个不同时代的空间交织起来;作者也因作品诸如此类的诸多特点在文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借助此作品为读者构建了丰富的乡土世界,并获得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也因此作品的成就,其被改编成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播。

作品评价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生命册》的主题是时代与人。在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关注着那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们。他怀着经典现实主义的雄心和志向,确信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可以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覆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

学者叶君在《如何讲好城乡故事》一文中表示:“是李佩甫乡村叙事系列的集大成之作。”

茅盾文学奖对小说的评语是:“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

学者陈晓明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作为乡土叙事的卓有成就的实力派作家李佩甫,他的《生命册》书写乡村生命在现代社会的困窘与脆裂,厚实的生活根基、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的硬实,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不可低估的分量。”

出版情况

改编作品

《生命册》受到各界的关注,被改变成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生命册》在第七届华语戏剧盛典荣获“最佳年度剧目”、编剧李宝群获“最佳编剧”奖。

参考资料

黄河文化的形象演绎与精神生态的道德救赎.中国作家网.2023-03-22

李佩甫:绵羊地里的寻根人.中国作家网.2023-03-22

乡土中国的“人物志”——评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中国作家网.2023-03-22

如何讲好中国城乡故事.中国作家网.2023-03-22

陕西人艺话剧《生命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今日头条.2023-10-19

话剧《生命册》获第七届华语戏剧盛典两项大奖.今日头条.2023-10-19

颁奖词.芜湖新闻网 数字报.2023-10-18

Forbidden.中国作家网.2023-03-22

530 Origin DNS Error.http://opac.nlc.cn/F/BG6XUACXPDM3MVPVE88UI97MT25M59H7L74YVDAMMTYR77BB4S-02471?func=item-global&doc_library=NLC01&doc_number=010413674&year=&volume=&sub_library=ZWJC.2023-03-22

530 Origin DNS Error.http://opac.nlc.cn/F/HEP4VXFL5BXT6BELY1HYSB9N641QYJDMDT1F7PHMMK2VLCAHP2-04616?func=item-global&doc_library=NLC01&doc_number=010415573&year=&volume=&sub_library=ZWJC.2023-03-22

530 Origin DNS Error.http://opac.nlc.cn/F/HEP4VXFL5BXT6BELY1HYSB9N641QYJDMDT1F7PHMMK2VLCAHP2-30602?func=item-global&doc_library=NLC01&doc_number=005723186&year=&volume=&sub_library=ZWJC.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