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松鼠

松鼠

北松鼠(学名:Sciurus vulgaris),又称松鼠、普通松鼠,松鼠科松鼠属动物,自然状态下寿命一般为6年。体型细长,体长200~280毫米,体重300~450克。颅宽圆,尾毛呈棕黑色,尾腹面两侧各有两条不清晰的纵纹。冬季耳端有长的黑褐色簇毛,身体背面的毛发为灰色或灰褐色,夏季毛发呈黑色或黑褐色,体侧、前肢前侧以及后肢的毛为灰色或灰褐色,前臂后侧的毛为白色,身体腹面冬夏两季均为白色。

松鼠分布于欧洲阿尔巴尼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奥地利等地区;亚洲日本朝鲜、中国等地区。是典型的树栖种类,主要栖息于海拔0~3100米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内。

2016年,松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松鼠取食、储存林木种子的行为对森林自然更新具有一定作用。

形态特征

松鼠体型细长、中等,体长200~280毫米,体重300~450克;颅宽圆,尾长而大,尾毛蓬松且略扁平,耳壳发达,略呈圆形;尾毛呈棕黑色,尾腹面两侧各有两条不清晰的纵纹;四肢较长,前足4趾,后足5趾,爪尖如钩状。冬季耳端有长的黑褐色簇毛,身体背面的毛发长而密,为灰色或灰褐色;夏季毛发短而稀,呈黑色或黑褐色,耳端长簇毛消失,体侧、前肢前侧以及后肢的毛为灰色或灰褐色,前臂后侧的毛为白色,身体腹面冬夏两季均为白色。

松鼠的鼻骨长小于或等于眶间宽,眶间宽与脑颅宽几乎相等,眶上突细尖,前缘具一近圆形缺刻,泪骨狭长;听泡均匀鼓起,近半圆形,内有两道横隔;额骨和项骨中缝后半部消失,脑颅后端接近垂直,乳突不甚突出;门齿窄扁,上门齿横切面呈椭圆形,后缘无切迹,臼齿齿冠内侧有一半圆形齿突,外侧为纵列的4个齿突,小尖与大尖相间排列,各齿中部凹陷,前后连成纵沟(与下颌颊齿的外侧齿突切合);咀嚼面上有两条明显的横嵴,齿冠中后部有一较大的浅窝,下门齿横切面近似卵圆形,下颌前臼齿有3个齿根,臼齿有4个齿根;齿冠都略呈菱形,齿突分列于齿冠的内侧和外侧而中间凹陷。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松鼠分布于欧洲阿尔巴尼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奥地利等地区;亚洲日本朝鲜、中国等地区。

栖息环境

松鼠为典型的树栖种类,生活在由松属(Pinus)、落叶松属(Larix)和云杉属(Picea)树种构成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其主要栖息于海拔0~3100米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内,其中稠密的乔木林内数量较多,尤其喜欢居于以果子松为主的针叶林带中。

亚种争议

松鼠在物种分类上异议不多,但由于地理变异很大,加之有明显的季节二型性和毛色变异,使得广布种松鼠的表型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凭借此种形态特征的不同对松鼠亚种进行分类,却存在诸多争议。如以体色从红色通过褐灰色过渡到黑色的变化为依据将松鼠分为40个亚种;或根据体色、体长和颅长,又将松鼠分成17个亚种。

生活习性

觅食贮食

松鼠主要以针叶树种子、榛子、橡子等坚果为食,也食浆果、花、嫩芽、真菌、苔藓植物、无脊椎动物及鸟卵等。松鼠会剥针叶树的树皮,舔树液。

松鼠的食物摄入量因不同的季节而有差异,在春天吃的食物多,在冬天吃的食物少。松鼠冬季只有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会在巢内数日不出,其余时间都会外出取食。大部分时间是在树上觅食,很少到地面上来。虽然松鼠大部分时间都在树上,但它们在必要时会来到地上寻找食物或埋藏橡果和坚果等食物。

松鼠有明显的贮藏食物的行为,如把种子等食物藏在树皮里来储存,这种行为对果子松种子的扩散和红松天然更新有着重要意义,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松鼠还会在秋季储藏红松果,或将蘑菇悬于树枝上晾干,以备冬季食用。

节律行为

松鼠是日行性动物,不冬眠,全年活动,通常在早上和中午晚些时候活跃,这时它们消耗的食物多。在春天和夏天,松鼠在中午的时候在巢穴里休息,以避免极端的高温;在冬季,中午的休息时间可能很短,或者完全不休息。

虽然松鼠不会冬眠,但当有恶劣的风暴或强风会使外出变得危险时,它们会呆在巢穴里休息,只有在它们必须找食物的时候才会出现。

筑巢行为

松鼠会筑造巢穴,通常每个个体占有2~3个巢,巢有主副之分,大多数松鼠会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经常使用主巢睡觉,其间会在副巢临时栖息;松鼠的巢建在高大的树杈上,除利用柔软物质(如羽毛、枯叶、树皮、青苔等)建巢外,还可以利用树洞建巢,或者侵占鸟类的巢。一般由雌性松鼠筑巢,巢穴建造精巧,呈圆形,有一个出口,出口多在避风面或朝向树干。

哺乳期的雌性松鼠只使用一个或两个巢,而非哺乳期的雌性松鼠使用的巢数量较多。松鼠是独居动物,只有在交配季节才会与交配对象共用一个巢;在冬季共用一个巢取暖的情况也非常罕见。

社群行为

松鼠存在社群结构,通常依照同性间和异性间的优势序列构建社群结构,优势个体家域较大,雄性个体家域大于雌性个体家域,雄性较雌性更容易改变其家域;在食物充足地区,家域有时会出现小部分重叠,可利用尿液和下颌腺的分泌物进行家域标记。

扩散行为

松鼠存在短距离的扩散行为,扩散距离取决于种群内竞争的强度;扩散行为存在季节和性别的差异,大部分雄性个体扩散发生在春季,而雌性个体扩散多发生在秋季;食物对雌性个体扩散影响较明显,雌性的分布决定着雄性的扩散。

雄性松鼠在春季的扩散率高于秋季,春季扩散随食物丰富而增加。当食物供应良好时,春夏季的扩散率也会增加,这表明尽管食物供应量很高,但在性内竞争激烈时,幼年和亚成年雄性松鼠的扩散也会增加。

沟通感知

松鼠有敏锐的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它们用身体信号、声音进行交流;在家庭群体中,也会用互相间的触摸进行交流。松鼠会把尿或腺唇板的分泌物抹在树上做标记,附近的动物能通过嗅觉识别。

生长繁殖

繁殖

松鼠在5~8月龄时达到性成熟,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或混交制,交配时间分别发生在2、3月和7、8 月,通常一年繁殖1次,也有个别会一年繁殖2次。当雌性松鼠进入发情期时,雄性松鼠会聚集在雌性的巢中,争夺与它交配的机会;交配发生后,雄性松鼠会回到它们自己的巢中。

松鼠妊娠期38~39天,一胎产仔数为5~7只,产仔数量常随食物的丰歉而有较大的变动。松鼠的繁殖率随食物丰富而增加,随雌性密度而降低。

生长

松鼠新出生幼崽重8~12克,哺乳50~60天,断乳后,幼崽便具有出巢活动和取食能力。松鼠幼崽刚出生的几个月由雌鼠在巢穴里照顾。松鼠在自然状态下寿命一般为6年。

松鼠幼崽出生时无毛,失明;它们的听道没有打开,耳朵也没有发育,且耳朵平躺在头上;30天后,松鼠幼崽的眼睛睁开,这时它们开始积极地清洁自己,在巢穴周围移动。秋冬季雌性松鼠成活率随雌性密度而下降,春夏季成年雄性松鼠成活率随上一年种子作物的大小而增加。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至2016年,总体来说,松鼠的种群数量是在减少的,虽然在大部分地区都常常能看见松鼠,但在某些地区(如爱尔兰意大利),松鼠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急剧减少和缩小。在蒙古国,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很大,主要反映在皮草贸易方面,从1958年到1960年,平均每年获得145,000多张松鼠皮,到1970年,获得的松鼠皮数量下降到35,600张。至2017年,在芬兰,松鼠的丰度随着人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城市和农村定居点的松鼠丰度明显高于森林等其他生境;冬季在城市发现的松鼠比在森林栖息地发现的松鼠多;森林和农村地区的松鼠数量在减少。

威胁因素

人类的非法猎捕与栖息地被破坏、缩小、斑块化,以及其它物种的生态入侵(如在英国意大利,引入的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nsis与当地的松鼠产生了激烈的生存竞争),这些因素影响着松鼠种群的数量。

保护等级

2016年,松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

保护措施

松鼠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三,在世界各国的许多保护区内都生存着松鼠。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松鼠在取食、储存林木种子的同时,也帮助扩散了树种,对森林自然更新具有一定作用。

经济价值

松鼠的冬季皮毛底绒丰厚,富有光泽,皮板轻而坚实,为中国北方珍贵毛皮兽之一,是制作裘皮、帽子、围巾、手套的上等原料。其尾毛还可制作画笔。

种间关系

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nsis)与松鼠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在有松鼠的地区,一旦引入灰松鼠,灰松鼠会成为松鼠的实际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松鼠会被灰松鼠物种替代,它们之间没有繁殖隔离。灰松鼠常见于硬木森林,在那里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种子作物,在春天和初夏时节会用植物嫩芽和花代替种子作物食用;但松鼠和灰松鼠都喜欢食用种子作物,植物性食物只在种子作物少的地方或时间在饮食中占主导地位;松鼠和灰松鼠在很多时候都食用同一物种的种子。

参考资料

Specie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3-03-10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8-27

Sciurus vulgaris.ADW.2024-08-04

Sciurus vulgaris 松鼠.protection.2023-03-11

..2023-03-11

..2023-03-11

..2023-03-11

..2023-03-11

..2023-03-11

..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