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拉伯狒狒

阿拉伯狒狒

阿拉伯狒狒属食虫类:Papio hamadryas),英文名为Hamadryas Baboon,还被称为埃及狒狒、神圣狒狒、狒狒、蓑狒狒,是唯一栖息于非洲大陆以外的狒狒。该物种原产于非洲之角阿拉伯半岛的西南端,现存在于非洲大陆的红海南部地区,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厄立特里亚都有分布,也存在于古埃及地区:沙特阿拉伯也门,是现存狒狒属中地理栖息地位于最北端的一种狒狒。

阿拉伯狒狒是体型最小的狒狒,雌性的体重为10~15千克,体长为40~45厘米,雄性的体重为20~30千克,体长为70~75厘米。阿拉伯狒狒头部较大,吻部长而突出,形似黑点狗,面部光滑无毛,脸色为桃红色;它们四肢粗壮,尾巴细长而弯曲,胼体发达,裸露在外,臀部周围的皮肤为粉红色或鲜红色。成年雌性的毛发为黄褐色,形似猕猴;成年雄性的毛发为灰白色,长而卷曲的毛发覆盖头背,从背面看如同披着一件蓑衣。

阿拉伯狒狒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级别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主要作为观赏动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它们还可以帮助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植物种子传播,但它们的存在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一定危害。

物种简史

阿拉伯狒狒属属于旧世界猴子家族(Old World 猴科 ,指分类学上的Cercopithecidae猴科),原产于非洲之角阿拉伯半岛的西南端,是现存狒狒中栖息地位于最北端的一种狒狒。阿拉伯狒狒的拉丁学名Papio hamadryas中的Papio是拉丁语中狒狒的意思,而具体名字hamadryas则来自希腊语ἄμα(ama,意为在一起)和δρῦς(drys,意为橡木,树)的结合,表示Dryades(树上的仙女),可能因为阿拉伯狒狒有着在大树上一起睡觉的习惯。

阿拉伯狒狒是唯一一种从非洲扩散出去,现今仍然生活于阿拉伯地区的狒狒类群,有关学者提出了三个假说来解释它们是如何来到阿拉伯地区的。一种说法认为阿拉伯狒狒是过去该物种在红海周围连续分布时遗留下的一个分支;第二种说法认为在更新世晚期(大约13~12万年前),由于冰川期海平面下降,在连接红海和亚丁湾曼德海峡附近可能存在着一座陆桥,使得阿拉伯狒狒得以穿越红海;第三种说法认为阿拉伯狒狒属是由人类引入阿拉伯的,因为有过古埃及人转移狒狒的记录,例如在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40~1304年)的壁画中,来自Punt(可能是厄立特里亚)的船只将狒狒带到了埃及,所以也可以认为这些船只还到达了阿拉伯。此外,有证据表明,在更早的时代,例如,在前王朝时期(公元前5000~3100年)和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500~1200年),非洲东北地区和阿拉伯之间的存在的贸易往来可能将阿拉伯狒狒引入了阿拉伯地区。

形态特征

阿拉伯狒狒属是体型最小的狒狒,在体型和毛色上表现出明显的雌雄二态性,雌性的体重为10~15千克,高度为50.8~63.5厘米,体长为40~45厘米,而雄性在体积上是雌性的两倍,雄性的体重为20~30千克,高度为61~76.2厘米,体长为70~75厘米。

阿拉伯狒狒头部较大,面部肥胖、光滑无毛。其它狒狒脸部为黑色,它们的脸色则为桃红色。其眉骨高高突起,鼻孔朝前开,鼻梁直抵前额,吻部长而突出,形似黑点狗。上颚的犬齿长而突出,用于啃咬植物坚硬的茎、叶、根。四肢粗壮,前肢和后肢长度相似,覆盖有黑色的毛发,手和脚的拇指可对握,能灵活地用手拾起东西。尾巴细长弯曲,长约25厘米。阿拉伯狒狒胼胝体较为发达,裸露在外,占了极大范围,臀部周围的皮肤为粉红色或鲜红色,怀孕后雌性臀部的颜色变为栗色

阿拉伯狒狒刚出生时的皮毛是黑色的,大约6个月大时,就会被黄褐色皮毛所取代,之后毛发颜色依据性别不同继续改变。成年雌性的毛发为黄褐色,脸部为柔和的灰褐色,头两侧和肩上的毛较短,看起来形似猕猴。成年雄性的毛发颜色较浅,主要为灰白色,稍带棕色,长而卷曲的毛发从头部和肩部一直延伸到臀部,腹部与背部的颜色相同或更深,从背面看如同披着一件蓑衣,故而又叫“蓑狒狒”。成年雄性的头部鬃毛发达,而成年雌性和幼年狒狒属则没有鬃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阿拉伯狒狒分布在非洲大陆的红海南部地区,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吉布提苏丹都有分布,在古埃及地区的沙特阿拉伯也门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阿拉伯狒狒栖息于热带半沙漠、草原地区、稀树草原和面向红海的山区,栖息海拔高达1500米,它们的分布受限于是否有水源和适合作为夜间庇护所的悬崖和岩石的存在,因此,在雨季,一些种群会转移到有降雨的山区。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阿拉伯狒狒属杂食性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由于其栖息地的干旱,这些狒狒必须以它们能找到的任何可食用的东西为生,主要以草、块茎和其他植物组织如水果和花为食。此外,它们还吃昆虫和蝎子,以及较小的蜥蜴和哺乳动物。近年来,因为人类在其栖息地的活动,它们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它们经常去人类的农作物种植区获取食物来源,其中它们喜欢的食物之一是人类引入的刺梨,并且也会在垃圾填埋场寻找食物。

阿拉伯狒狒为了觅食的方便,常由30~50只结成小队分散觅食,每小队都有一个雄性首领带路,其它雄猴在两侧警戒,中间是雌猴和幼猴,幼猴会得到全队的保护,虽然自然界中阿拉伯狒狒的捕食者已经从它们的大部分栖息地消失了,但是群体觅食无疑有助于狒狒抵御潜在危险,这是从过去被捕食生活中留下的习性。另外为了寻找食物,它们需要不断迁移,捕猎时通常采用联合围捕的方法,它们力气很大,几只狒狒属便可以围猎小型羚羊

防御行为

阿拉伯狒狒往往群体活动,抵抗捕食者的侵害,在非洲,狮子是它们的天敌,如果遇到狮子进攻,阿拉伯狒狒的首领会率领其它狒狒向狮子投掷石块并发出吼叫,以吓退狮子。此外它们还和生活在一起的斑马、羚羊等共同御敌,狒狒会爬树,视野宽阔,羚羊嗅觉灵敏,斑马视、听嗅觉发达,可以结合各自优势,发现敌情时互相通报,及时躲避。同时,因为来自中大型地栖性肉食性动物捕食压力,阿拉伯狒狒选择悬崖峭壁上的平台和石洞作为夜宿地点,但因为可利用的高质量夜宿地稀少,它们会重复利用某些高质量的夜宿地作为降低捕食风险的策略。

社群行为

阿拉伯狒狒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显示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OMU(一雄多雌社会单元),在这个单位中,一个中心雄性,即领导者,控制着1~9只雌性和它们的后代,并且一个OMU的成员会一起觅食、出行、睡觉。雄性通常限制其OMU内的雌性和幼崽的社会交往,抑制雌性之间的攻击性,并保持对成熟雌性几乎独占的生殖权。一个OMU可能由2~3只狒狒属组成,但平均每个OMU有7.3只狒狒,除了领头的雄性之外,可能还有一个从属的"追随者"雄性,这个"追随者"通常与领导者有某种亲缘关系。

两到三个OMU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族(Clan)。两个或三个氏族组成一个队(Band)。虽然较低层次的社会组织的成员不稳定,但一个队通常拥有较稳定的成员组成。OMU的雄性首领会压制幼年或青少年狒狒与不同队伍中年龄相仿的狒狒的社交,当不同队伍之间发生冲突时,OMU的雄性首领则是主要的战斗者。在夜间憩息时,因为适宜的睡眠场地有限,多个狒狒属队伍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群(Troop),但这一水平的群体组织并没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交流行为

复杂的社会组织需要一个同样复杂而有效的交流方式,阿拉伯狒狒利用触觉、视觉信号、声音以及气味进行交流。

视觉信号包括社交展示,即雌性或幼年狒狒向雄性展示它们的后肢,表示顺从,凝视和上下晃动头部则被认为是威胁行为,雄性狒狒面对它们的竞争对手或捕食者时,会张大嘴露出犬齿来进行威胁。

阿拉伯狒狒还会通过上下牙齿的颤动和咂嘴来传达一种安抚的听觉暗示,它们也会通过吠叫、咕噜声等进行交流,成年雄性狒狒会向捕食者或其他雄性发出"wahoo"的叫声,来传达传达自己的存在。除幼崽外,所有的狒狒属在接近另一动物时,都会发出有节奏的呼噜声;除成年雄性外,所有狒狒都会发出尖锐的吠声,以示警觉,尤其是面对突然的干扰。

如同所有的灵长目一样,阿拉伯狒狒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社交,这有助于发展和维持它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其他形式的触觉交流包括安慰性的触摸和拥抱,以及各种攻击性的咬和拍打。还有研究表明雌性阿拉伯狒狒在进行性行为时,会产生脂肪族酸,以增强对雄性的性吸引力。

生长繁殖

雌性的典型发情周期为31至35天。如果女性没有怀孕,每个周期大约有三天的月经量。在排卵期间,女性的会阴部皮肤肿胀,提醒男性注意她可能处于生育状态。在交配过程中,通常有一种串行安装启动模式。

阿拉伯狒狒的生殖单位为OMU,在这个OMU里面,一个成年雄性会与一个或者多个雌性进行交配,阿拉伯狒狒没有具体的繁殖交配季节,它们全年都在进行繁殖,高峰期出现在5~7月,位于埃塞俄比亚种群则通常在11~12月繁殖。在排卵期前后雌性的会阴部分会肿胀变红,表明雌性做好了受精卵准备,雌性每隔15~24个月繁殖一次后代,妊娠期持续170~173天,一胎只有一个幼崽。

刚出生的幼崽体重为600~900克,在出生的前几个月与母亲待在一起,在6~15个月大时发生断奶。雄性在5~7岁时达到性成熟,10岁左右达到成年体型;雌性在4岁左右达到性成熟,6岁左右达到成年体型。阿拉伯狒狒寿命可达30~40年。

物种保护

阿拉伯狒狒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IUCN 红色 List of Threatened 物种)——评估级别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虽然曾经因皮毛和医学研究遭到捕猎和交易,且由于人类农业和灌溉项目的扩增,它们可能因栖息地的丧失而处于危险之中,但是在其栖息范围并没有会导致其数量显著下降的威胁存在,生活在埃塞俄比亚的大多数种群,甚至因为捕食者的丧失和小规模农业发展而数量增加。

物种危害

阿拉伯狒狒在灌溉农业地区十分常见,在埃塞俄比亚的部分地区,这些狒狒是农田的常客,被认为是耕地的"寄生昆虫"。该物种与其它所有狒狒属一起被归类为非洲公约中的害兽,此外这些狒狒作为大型动物,还存在攻击人类的可能性。

主要价值

阿拉伯狒狒是动物园里十分常见观赏动物,还有一些种群,特别是位于阿拉伯地区的种群,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当地观赏它们,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由于阿拉伯狒狒喜欢挖掘块茎、根状茎和球茎,可能有助于提高其活动范围内的土壤通气性;另一方面,它们可能是其所食用植物的重要种子传播者。

相关文化

在过去,古埃及人认为阿拉伯狒狒是知识之神、书写之神和月亮之神托特神(Thoth)的化身,故阿拉伯狒狒也被称为“神圣狒狒”,古埃及人会驯养阿拉伯狒狒,帮助他们上树摘果实以及看守羊群。

参考资料

Papio hamadryas (Linnaeus, 1758).Catalogue of Life.2023-03-13

Hamadryas Baboon.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03-13

Hamadryas Baboon. Conservation Society of California.oaklandzoo.2023-03-13

Hamadryas Baboon (Papio hamadryas) Facts.Primates Park.2023-03-13

Papio hamadryas.Monaco Nature Encyclopedia.2023-03-13

Papio hamadrya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3-13

Hamadryas baboon.German primate center.2023-03-13

HAMADRYAS BABOON.ANIMALIA.2023-03-13

Hamadryas Baboon.Bioexplorer.2023-03-13

..2023-03-13

hamadryas baboon—High-society monkeys.San Diego Zo Wildlife Explorers.2023-03-13

..2023-03-13

Papio hamadryas.pretoriazoo.2023-03-13

..2023-03-13

..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