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坐落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建筑面积45,257 平方米,展览教育服务面积32,200 平方米。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为19世纪建立的徐家汇博物院与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1952年,两家博物馆合并成为上海自然博物馆,博物馆老馆于195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老馆展厅面积小、设备老化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博物馆的发展,于2007年立项博物馆新馆的修建,2015年4月,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并运营。

上海自然博物馆设有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了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馆内拥有28万余件/套藏品,包括来自中国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及世界各地的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遗物,分别隶属于植物、动物、古生物、地质及人文五大类。

上海自然博物馆曾于2015年获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19年4月12日,获第十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22年3月,入选2021-2025年全国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历史沿革

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 19 世纪60 年代,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神父韩伯禄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33年更名为震旦博物院),以及1874年由英国人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隶属于大英博物馆皇家学会,解放后改名为上海博物院)。这两座博物馆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博物馆,主要收藏中国的动植物标本。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筹备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1952 年 11 月 10 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同意上海市文化局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将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和震旦博物院合并,建立一个囊括动物、植物、矿物标本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先后在南昌路铭德里2号、虎丘路20号及重庆南路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设立办公室。1958 年8 月迁人延安东路260号( 原华商纱布交易所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是一座六层英国古典风格建筑,占地面积约 2 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2 万平方米。1959 年 12 月18 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同意将“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上海自然博物馆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展品也日益丰富,而展厅面积小、基础设施简陋老化等问题日益突出。2007 年,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迁建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在八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中征集,经过公开招标,美国帕金斯维尔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2009年6月,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工仪式在静安雕塑公园举行。2015年4月,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运营。

设计布局

建筑设计

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螺”的壳体结构,盘旋而上的绿植屋面从公园内冉冉升起,静动有致的建筑宛如一只“绿螺”。建筑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融合“山水花园”的设计风格,采用“自然生态”的设计手法。中心景观区的160多种植物呈岛状分布,犹如“原始森林”一般,与五个大小不一的“水池”组成一座“山水花园”,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绿螺”还采用节能围护结构、节能空调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高大公共空间气流组织、自然光导光技术、雨水回收系统、生态节能集控管理平台等七大系统,与整个建筑共同构成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星级标准的“绿色生态建筑”。博物馆曾因建筑设计而获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等奖项。

展厅布局

上海自然博物馆共有五层,地上二层,地下二层,且在地下一层与地下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博物馆的展示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以“演化”为主线,从“过程”、“现象”、“机制”和“文化”入手, “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题板块下设十个常设主题展区,阐述自然界中纵横交错、相辅相成的种种关系。

展览陈列

上海自然博物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了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展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还有300平方米的活体养殖区,令游客零距离触摸自然,以及1200平方米的“探索中心”,是构筑观察发现、动手实验、对话探讨的乐园。

常设展览

起源之谜

该展厅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二楼,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前的“大爆炸”。随后,林林总总的天体相继形成,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本展厅积极探索宇宙的由来、大小、未来,以及生命的种子来自何方、最早的生命何时出现、地外生命是否存在等内容。人类锲而不舍地追寻着宇宙和生命起源的线索,不断提出各种学说与假说,有的被证实,有的则被推翻。“起源之谜”展区针对这些学说与假说,引导观众一起去寻找答案。

生命长河

该展厅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楼。生命是地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历经孕育、变异、繁盛和衰亡的跌宕起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此展厅展览的是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生物,包括古代生物的化石及现代生物的标本等。显赫一时的过客和现存的生物“明星”都将汇聚到“生命长河”展区。观众可以在这里凝视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浪花,感受与人类迥然不同的生命个体,领悟大自然的真谛。

演化之道

此展厅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负一层。演化是生命世界永恒的主题。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从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再到纷繁复杂的动植物,生命从低级走向高级,足迹遍布海洋和陆地。展厅分为“时光长轴”与“达尔文中心”两大主题。“时光长轴”注重展示不同时代地质中的生物化石、物种的演化过程、古人类与现人类的不同等,“达尔文中心”则注重展示随着生命的足迹,沿着学者的思路,抽丝剥茧,呈现百家学说,探寻演化机制。

未来之路

此展厅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负一层。从天地洪荒到万物繁茂,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从未停止变迁,生命世界的兴衰跌宕起伏。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却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逼近地球极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拯救濒危物种,改变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地球家园,这是每个人的共识,也是“未来之路“展厅的主题。

上海故事

此展厅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负一、二层之间的夹层。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中国海岸线的中点,襟江带海、依河傍湖。上海从昔日的小渔村发展成今天的大都市,目睹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上海故事”展区注重使观众浏览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大地探珍

此展厅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负二层。矿物和岩石不仅构成了岩石圈,更忠实记录了地球几十亿年的演化与变迁。拂去岁月的尘埃,凝聚了天地精华的地质宝藏,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把,散发着永恒的光芒。水和风无时无刻不在雕琢地球的容颜,为生命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舞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打造了独一无二的美丽家园。“大地探珍”展区将诠释承载生命和人类发展的岩石、土壤、矿产、地貌的由来和属性。

生态万象

此展厅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负二层。从酷热的赤道,到冰封的两极,从寒冷的高原,到漆黑的海底,无不演绎着生命的奇 迹,形态万千的生物以及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生态万象“展区以不同视角解读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大系统,体会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唇齿相依。内有近1500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再现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

人地之缘

此展厅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负二层。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也就是认识自然的历史。五谷飘香,牛羊成群,既是自然的馈赠,也凝结了人类的智慧。中华民族生活于生物多样性极丰富、地域环境极复杂的国度,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适应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绚丽多彩、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展厅分为“农业溯源”与”中华智慧“两个模块,“农业溯源“让观众了解一万年前的飞跃;”中华智慧“总结出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缤纷生命

此展厅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负二层。数以千万计的物种生活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大家园中,共同绘就了一幅绚烂的生命画卷。她们阅尽沧桑、生生不息;她们有声有色、无处不在。“缤纷生命”展区通过生命的美丽与神奇的彰显,展现物种的多样性。让观众走进缤纷多彩的生命世界,欣赏生命的百态,聆听生命的思语,触摸生命的脉动,绘制生命的谱系,领悟生命的珍贵。

生存智慧

此展厅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负二层。大自然如同一个竞技场,经过亿万年的演化,每一种生物都练就了一套独门秘。它们各自不同的取食谋略和繁衍策略,成为种群延续的两大利器。而作为自然的本体,生命与环境水乳交融、相互作用、相互塑造,共同造就了生机勃勃又风云莫测的自然界。生存是永恒的主题,适应是唯一的法宝。要想存活并延续就必须内修外炼,善于利用周遭环境,趋利避害。在“生存智慧“展区,观众可以取自然界中鲜活的案例,解读世间万物繁衍生息的智慧。

临时展览

从城市到荒野:生物多样性主题展

该展览展出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地下二层中庭,展出时间为2022年12月6日至2023年1月8日。展览分为“上海:寻鸟的人”“长江:江豚与巡护员”“西南:亚洲象与预报员”以及“三江源:雪豹与监测员”四个板块。以“动物界生境-人”作为故事线索,带领观众从上海出发、展开至长江流域、西南森林、三江源地区等四个生境,逐步从城市走向荒野。讲述“我的自然百宝箱”、“劲草嘉年华”以及“一个长江”等项目如何在“公众参与”、“公众科学”的共同理念与精神下,推动公众、科学家与机构形成合力,以“线上+线下”双线布阵,构筑起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清宫兽谱”展

此展览展出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地下一层临展厅,展览时间为2020年1月13日至5月13日。展览通过标本与绘画对比、中国哺乳动物科学绘画发展两条线索,将清宫《兽谱》中最具代表性的31幅神兽和现实兽高清绘画作品与最接近清代标本制作工艺的标本实物进行展示,还将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类百科全书式的动物图谱中的同种动物绘图进行对比,借助3D建模的神兽多媒体及互动展品等手段,从现代哺乳动物学视角重新诠释清宫《兽谱》,让现代动物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从自然科学的视角认识这些动物绘画之美,进一步挖掘“清宫兽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互动体验区

自然史诗

此区域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楼。"自然史诗"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大型多媒体激光秀,激光秀围绕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以“时间与进化”主题,以“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为演示内容,通过大型多媒体交互及体验向公众传递“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理念。“自然史诗”的表演集中在3个部分,分别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入口处上方的高清投影区,水面LED矩阵与激光表演区以及细胞影像艺术展示区。通过3种成像介质上的一体化主题多媒体表演秀和现场增强现实(AR)交互体验演绎主题内容。

体验自然

此展区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楼,为300平方米的活体养殖区,内有海星纲蝾螈、乌龟等动物。展区旨在让观众零距离触摸自然,真真切切地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观察到自然的变化。

探索中心

探索中心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特设的教育活动区域,位于负二层,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以青少年、学生团体、亲子团体为主要受众,强调观众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探究和发现,掌握科学方法,获得感性与理性的启发。

探索中心设有儿童活动区、化石挖掘区、实验教室、主题教室、研究观察室等区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观众的体验型、探究性学习需要。儿童活动区以“一树一世界”为主题,主要面向低幼儿童;实验教室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团体,开发有一系列融演示、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角色扮演等各种形式于一体的教育课程;主题教室用于开展讲座、对话、讨论等活动;研究室可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博物馆学人员的科研工作过程。

部分重点藏品

梅花鹿

此藏品为动物标本,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鹿属的梅花鹿。梅花鹿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地区。梅花鹿一般体长140~170 cm,肩高85~100 cm,成年体重100~150 kg。耳大直立,颈细长。尾短,臀部有明显的白色块斑。仅雄性有角。冬毛栗棕色,白斑不显。夏毛薄,红棕色,白斑显著。草食性。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

猛犸象

此藏品为古生物化石,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长鼻目,象科,猛象属的猛犸象。猛犸在长鼻目中的体型是巨大的。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最厚可达9 cm。猛犸象颅骨比现代的象短而高。体被棕褐色长毛。从侧面看,它的背部是身体的最高点,从背部开始往后很陡地降下来,脖颈处有一个明显的凹陷,表皮长满了长毛,其形象如同一个驼背的老人。无下门齿,上门齿很长,向上、向外卷曲。臼齿由许多齿板组成,齿板排列紧密,约有30片,板与板之间是发达的白垩质层。

特洛伊红颈凤蝶

此藏品为动物标本,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红颈凤蝶属的特洛伊红颈凤蝶(食虫类:Trogonoptera trojana)。特洛伊红颈凤蝶为CITESⅡ保护物种,成虫翅展180~190 mm。身体腹部黑褐色,头部和胸部为黑色。在后颈和胸部下方有红色绒毛,雌雄双型。雄蝶前翅狭长,翅底黑色,亚外缘具有三角形蓝绿色金属斑,后翅狭小,于近中室有金属绿色区域。雌蝶颜色棕色,翅脉透明,翅上有白色和绿色斑点。寄主为马兜铃属植物。

学术科研

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以馆藏标本为基础,以与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和相匹配的专业研究团队,创造优秀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提供学术支撑。自然史研究中心围绕地质史、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史以及生物多样性变化史三个自然史脉络,集中开展城市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生物学、进化与比较生物学研究。目前中心设立进化与比较生物学研究室、地球“三极”生物学研究室、城市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室三个专业研究室。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上海自然博物馆构建了面向各类受众、多维立体的教育体系,借助问题导向的教育方式。除了常设展区中的实验室、研究室、教育活动点之外,位于地下二楼的“探索中心”是馆内特设的一处教育活动场所,以学生及亲子团体为主要受众群体。结合博物馆特色展示资源、衔接学校课程内容,教育课程紧扣学生兴趣特点,涵盖了几乎所有学科门类。活动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兼顾观察记录、动手实验、主题演示、角色扮演、讨论对话等层次丰富、交叉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受众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态度、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博物馆开创了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

截止至2023年4月,上海自然博物馆共有93个教育活动,类型涵盖讲解导览、绿螺讲堂、探索者联盟、小小博物家、学习单、探究课程、演示类展项、一起聊聊吧、触碰自然、木偶剧、化石挖掘共11种形式。内容学科包含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天文学、地质学、人文科学概论植物学、哺乳类等。

上海自然博物馆还与上海多所学校进行合作,开展“自然博物馆学校”活动。“自然博物馆学校”作为自然博物馆与学校共同协作运行的模式,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在正规教育环境下,引入体验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基于实物等为特色的博物馆式学习方式。

四维影院

上海自然博物馆四维影院位于二楼,可容纳180名观众,兼容3D影片和4D影片的放映。采用最新的杜比全景声音响系统,通过48路独立声道,达到全方位声音还原,给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影音效果。四维影院播放如以角马为主角,展现非洲生态与动物的《非洲: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等寓教于乐的影片,以影视形式为观众传达知识。

文创设计

上海自然博物馆根植于现有的历史与文化资源,融合现代商品元素,通过创意生发出独创性的文化产品,既有科学知识性和商品消费性,又兼具教育性与审美性。在融媒体助力下,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传播媒体形式,为其文创领域创造构建了新的生态模式。

上海自然博物馆注重多感官传播体验的创设,利用科学技术为场馆积累辨识度、知名度及资源红利,运用一切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文创产品的展示效果,充分演绎与诠释自然科学的深内涵,挖掘文创产品背后的故事。通过计算机图形技术、传感技术、AR、VR等新兴技术,打造步入式复原场景、沉浸式剧场以及网上虚拟漫游服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满足融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此外,上海自然博物馆APP还实现了掌中“自博之旅”功能,以馆内的文创产品模型和场景为依托,利用高科技媒体技术让文创产品“动”起来,并赋予其故事性、实用性及情感性,使科学信息的传播更轻松活泼有趣。

上海自然博物馆还举办“邂逅山海”等文创活动,鼓励观众围绕主题设计文创作品,并结合AR技术、AI画作等沉浸式互动体验,带领公众体验文化盛宴。同时推出科普游戏《云游山海经》等寓教于乐的活动。

所获荣誉

2015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获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6年,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获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的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2016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获2014~2015年度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2017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获2017年度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优秀绿色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优秀水系统工程一等奖、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

2019年4月12日,上海自然博物馆获第十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22年3月,上海自然博物馆入选2021-2025年全国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参考资料

博物馆简介.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3-14

历史溯源.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5-03

关于公布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获奖项目名单的通知.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2023-04-30

上海自然博物馆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23-05-03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的公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3-05-03

常设展览.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3-14

从城市到荒野:生物多样性主题展.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5-03

“清宫兽谱”展.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5-03

梅花鹿.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4-30

猛犸象.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4-30

红颈鸟凤蝶.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4-30

研究团队.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5-02

活动课程.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5-02

馆校合作.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5-02

《非洲大草原》.上海自然博物馆.2023-05-02

“邂逅山海”《山海经》科艺融合展于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开幕.澎湃新闻.2023-05-09

精品奖.中国博物馆协会.2023-05-03

2014-2015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获奖名单.上海市建筑施工工业协会.202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