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蹼壁虎
无蹼壁虎(食虫类:Gekko swinhonis),又称璧虎、爬墙虎、天龙、守宫,是壁虎科壁虎属动物。体型中等,全长56~114毫米,头体长47~53毫米,尾长9~61毫米,身体扁平,头部无大型对称的鳞片,头吻呈三角形,舌头长,头、身体、四肢背面均有小粒鳞,并有扁圆形的疣麟,四肢都具有五指(趾),指(趾)端膨大,指(趾)间无璞,尾略侧扁,易断,可再生,身体背面一般呈灰棕色,头、颈、躯干、尾及四肢均有深或浅色斑,身体腹面呈淡肉色。
无蹼壁虎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生活于海拔600~1300米处建筑物的缝隙及树木、岩缝等处,常出没于建筑物的墙壁、天花板上。
无蹼壁虎的种群数量总体上是在下降的。2023年,无蹼壁虎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5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易危(VU)”等级,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无蹼壁虎是对人类有益的爬行纲。
形态特征
无蹼壁虎体型中等,身体扁平,全长56~114毫米,头体长47~53毫米,尾长9~61毫米;头部无大型对称的鳞片,头、身体、四肢背面均有小粒鳞,并有扁圆形的疣麟,背部交错排列成12~14行,胸腹部鳞片较大,覆瓦状排列;四肢都具有五指(趾),指(趾)端膨大,指(趾)间无璞,膨大处有5~9个攀瓣。头、颈、躯干、尾及四肢均有深或浅色斑;身体背面一般呈灰棕色,其深浅程度与生活环境及个体大小有关,在颈及躯干背面形成6~7条横斑,尾背面形成11~14条横斑,身体腹面呈淡肉色。
头吻呈三角形,吻鳞呈长方形,吻部颗粒状细鳞扩大,鼻孔近吻端,位于吻鳞、第一上唇鳞、上鼻鳞及后鼻鳞之间;上唇有鳞片9~11枚,下唇有鳞片11枚,颏片两对,呈弧形排列,外侧一对较小;无活动眼睑,瞳孔垂直,耳孔小,卵圆形,上下颌有细齿,舌头长;尾略侧扁,易断,可再生,再生后的尾巴麟片较大,不规则;尾背腹均被覆瓦状鳞,腹面的覆瓦状鳞较大,中央一列扩展成鳞板;尾基部两侧有肛疣2~3个,雄性较大,且雄性具肛前孔6~10个。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无蹼壁虎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天津市、北京市、山西省、河北省;西北的甘肃省、陕西省;华东地区的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华中地区的河南省。
栖息环境
无蹼壁虎栖息场所广泛,主要生活于海拔300~1800米处的暖温带干旱和潮湿的草原、平原中的建筑物缝隙及树木、岩缝等处,常出没于建筑物的墙壁、天花板上。玻璃窗上、电线杆上也会经常见其出没,也会栖息于石洞中、沿海的岩岸上、丘陵山地冲沟、土壁缝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无蹼壁虎以小型昆虫为食,主要是蛾、蚊、蝇、小蜂、甲虫、虻类等,也会捕食蜘蛛;它是在夜晚活动觅食的爬行纲,白天会隐藏在阴暗的树洞、房屋墙壁的缝隙中,晚上会在灯光照射下捕食。春、夏、秋晚间,常见无蹼壁虎几只或十几只聚集在一起,在同一灯的灯光照射下捕食,且捕食次数极为频繁。无蹼壁虎捕食凶猛,每当发现食物时,即以轻捷的动作追捕,达到一定距离时,放慢步子,定准方向,摇晃尾都,抬头翘尾,侍机突然吞食,吞食方式为伸出舌头粘捕猎物为食。无蹼壁虎有时能将其身躯跃起捕捉3~5厘米处高的昆虫。在捕到夜蛾时,其头部左右用力甩动多次,将夜蛾击死后再吞食;其口内的角质细齿能防止猎物逃跑。
节律行为
在秋末冬初气温渐降、食物匮乏时,无蹼壁虎从11月初至第二年3月中旬会进入冬眠,3月中下旬会重新开始活动,4月下旬以后活动逐渐旺盛。无蹼壁虎会选择向阳背风、安静温暖的砖缝洞隙进行冬眠。冬眠时,众多无蹼壁虎会聚集在一起抱团取暖,营造一个高出周围环境温度的小环境,这样有利于它们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季。
隐匿行为
在非繁殖季节,每只无蹼壁虎都有自己的隐匿地点;每个隐匿地点只允许占有该隐匿地点的无蹼壁虎进入,其他壁虎不得进入。无蹼壁虎的隐匿地较固定,但在遭受严重干扰时,占有该隐匿地点的无蹼壁虎却不会再回去。
断尾行为
无蹼壁虎遇敌时,急速爬行逃避或自附着处落于地面,落下时因受刺激或受惊吓时能强烈地收缩尾肌,使尾部自断脱落,断尾的肌肉还能强烈收缩一段时间,使断尾在地面跳动,以混淆敌害视线,乘机逃脱,这是一种保护自身的行为,断尾后能在短期内重新长出再生尾。
活动方式
无蹼壁虎是攀爬高手,能在墙壁、天花板和树干上竖直上下的爬行,它们扁平而柔软的身体能使它们与所攀爬的物体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从而较为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它们的指或趾腹面瓣膜上有着极为复杂的细微结构,使其能在墙壁等平面上运动自如而不会掉落,这是因为无蹼壁虎的指或趾腹面瓣膜上有着很多细而硬的刚毛,这些刚毛末端又会膨大呈浅盘状,依靠这些浅盘,无蹼壁虎的指(趾)会如“小吸盘”一样粘在所附着的物体上,而无蹼壁虎足的黏性便是通过这些末端与所附着的物体表面之间的引力所产生的,并且,它们能在运动中“随意”完成这么多的“小吸盘”与物体的快速吸附与分离。
生长繁殖
产卵繁殖
无蹼壁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蛰,繁殖期为6月至7月,交尾行为一般在6月中旬,交配时,雄性个体先咬住所追逐雌性个体后部,再跃上雌性个体背部,咬住颈背皮肤,以四肢抱住雌性个体,尾茎与雌性个体尾茎相对,将半阴茎插入雌性个体泄殖腔内,在爬行中完成交尾,也有的躲在隐蔽处交尾;雌雄个体通过交配,在雌性无蹼壁虎体内完成受精卵作用;雌性无蹼壁虎怀孕后,头部腹面两侧颌下腺会膨大,透过腹部皮肤,可隐约见到里面的卵,腹部因怀卵而变大,整个身体臃肿,行动呆笨,产卵后,雌性个体的颌下腺和腹部都会恢复正常形态。
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无蹼壁虎的产卵盛期,产卵持续到8月。每次产卵2枚;产卵有群产现象(4~30枚卵产在一起);卵呈圆形、白色,粘在一起,多产在栖息地各种缝隙、树洞和岩洞中,也有的产在靠墙家具的后面。卵可随墙体表面的凹凸而改变形状,这是无蹼壁虎对峭壁、树洞和人类居住区墙壁生活的一种适应。无蹼壁虎的卵在产出几十分钟后,卵壳就会变硬,薄而脆,几乎无任何弹性,稍加触碰就会破碎。无蹼壁虎卵壳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很强的抗旱性,在干旱甚至在干热的墙缝烘烤下也能完成胚胎发育过程。
孵化发育
无蹼壁虎的孵化期约2个月,孵化时长与温度密切相关。其受精卵在体外依靠本身所含的养料和外界的适宜温度发育成熟,卵内的幼崽吻端有角齿,会啄破卵壳而出。每年大约在8月初就会发现当年的幼小无蹼壁虎。刚孵化出的无蹼壁虎幼体头体长24~30毫米,体色较鲜艳,有清晰的斑纹,以小型昆虫为食,这些幼体要经过3年的生长,长到头体长50毫米以上时性腺才能发育成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无蹼壁虎的种群数量总体上是在下降的,该物种数量从2009年至2019年这十年间下降了30%以上。从2019年起,预估在接下来的十年中,该物种种群数量的下降率会保持不变。
威胁因素
无蹼壁虎是中国的传统中药材,人类为追求无蹼壁虎药用方面的高利润而对其进行捕杀,这是无蹼壁虎种群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将平原转化为农业用地,该物种可能正在经历栖息地丧失和退化。
保护等级
2015年,无蹼壁虎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易危(VU)”等级。
2017年,无蹼壁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
保护措施
2023年,其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无蹼壁虎作为中国的“三有”保护动物,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了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非法捕捉无蹼壁虎的行为受到此条的约束。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无蹼壁虎始载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记载的名称为守宫,与无蹼壁虎吻合,可入药。性味咸、寒、有小毒,有祛风、定惊、散结、解毒的功效,主治中风瘫痪、历节风痛、风惊痫、、恶疮。据《奇效良方》记载,无蹼壁虎制成的守宫膏能治久年惊痛;《卫生宝鉴》记载,其制成的祛风散能治风成癫;《圣惠方》记载,其制成的守宫丸能治破伤风;《医方摘要》记载,其能治疮大痛;《医学正传》记载,其能治瘫痪。
无蹼壁虎制作成药材后呈干瘪状、屈曲状,头呈卵圆形,尾巴大多数残缺不全,背部呈黑色,腹部呈黄褐色,很脆,易折断,有腥味。
有益动物
无蹼壁虎由于以蚊、蝇等有害昆虫为食,能消灭大量的农、林、果业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爬行纲。
参考资料
Gekko swinhoni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10-04
Gekko swinhonis.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03-15
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0-09
潍坊地区鲜无蹼壁虎地道药材鉴别法的初步研究.中国知网.2024-10-04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3-15
无蹼壁虎.物种评估与保护.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