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是1938年9月30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的关于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又称《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
1938年3月,法西斯主义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以民族统一为借口,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对苏台德地区的领土要求,遭到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英国和法国欲避免与德国发生迫在眉睫的正面冲突,同时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促使A.希特勒向东进攻苏联。1938年9月29~30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的首脑约瑟夫·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四人,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并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协定内容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但《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不但没有换来张伯伦所宣扬的“一代人的和平”,反而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1973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和联邦德国签定相互关系条约,宣布《慕尼黑协定》无效。
签订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主义意图称霸欧洲、重新瓜分世界。它首先并吞了奥地利,接着暴露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野心。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的一个小国,位于欧洲的中心,除了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外,还有发达的军事工业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最方便也最易被接受的借口,就是民族问题。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500多万少数民族中,日耳曼人约有350多万,且主要集中在与德国接壤的苏台德地区。所以,1938年4月,在吞并奥地利后,纳粹德国以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遭到追害为由,指使康拉德·汉莱因(Konrad Henlein)在以他为首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代表大会上,提出苏台德区“民族自治”的纲领。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一口回绝,早有心理准备的希特勒立即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做好了战争的一切准备。5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宣布局部动员,也迅速做好了迎战德军的准备。德捷边境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史称“五月危机”。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准备以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保全自己不受侵犯,并把祸水引向东方,推动德国法西斯主义向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发动进攻。“慕尼黑协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签订的。
签订过程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企图以支持“民族自决”为名,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9月13日,法国内召开会议寻求对策。当晚,总理爱德华·达拉第决定请英国首相阿瑟·尼维尔·张伯伦出面调解。约瑟夫·张伯伦给希特勒发出加急电报,希望双方通过会面方式“和平解决”这一问题。
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第一次乘飞机前往德国。经过3小时的会谈,他从希特勒那里得到一项“保证”,即在几天内两人再次会晤之前,德国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会面结束后,张伯伦连夜赶回伦敦,与法国一起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压,要求捷政府根据“民族自决”原则解决苏台德地区问题。1938年9月22日,张伯伦再次飞往德国哥德斯堡与希特勒进行会谈。阿道夫·希特勒又提出将捷境内其他操德语的地区统统划归德国,并对归并领土实行军事占领,限定10月1日之前解决问题。紧接着希特勒宣布从9月28日起实行德军总动员,命令部队在9月30日以前作好战争准备。对此,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断然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同时宣布全国进入总动员。
1938年9月29日,约瑟夫·张伯伦在半个月内第三次飞往德国,同爱德华·达拉第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一起,在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会议从1938年9月29日12时45分开始,至次日凌晨1时半,四国正式签署了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
协定内容
条约正文
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地区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
一、撤退将在1938年10月1日开始。
二、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938年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三、关于撤退的条件,应由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制定细节。
四、自1938年10月1日起,德国联邦国防军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在附图所标出的四块领土,将由德国军队按照下列次序加以占领。
其余德意志特征最突出的领土将由上述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1938年10月10日占领。
五、第三款所指国际委员会将决定应举行公民投票的领土,该项领土在公民投票未完成前,应由国际机构占领。同一国际委员会将确定举行公民投票的条件,以萨尔地区公民投票的条件为基础。国际委员会并应指定举行公民投票的日期,这一日期将不迟于十一月底。
六、边界的最后确定将由国际委员会完成。该委员会也将有权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严格地从人种学来确定有些地区可不必举行公民投票予以移交,向四国即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建议作出非主要的变动。
七、应有自由选择迁入或迁出被移交领土的权利,选择权应在本协定签订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地区德意志族人的职务,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在同时期内释放因政治罪行而在服徒刑的犯人。
1938年9月29日订于慕尼黑。
签名:阿道夫·希特勒、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贝尼托·墨索里尼。
以上资料来源:
协定附件
英国陛下政府和法国政府是在坚持9月19日英法海底隧道建议第六款所规定的提议的基础上参加上述协定的缔结。前项建议第六款是涉及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新疆界面临无端侵略时的一项国际保证问题。
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国和意大利方面将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保证。
签名:阿道夫·希特勒、内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本尼托·墨索里尼。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
以上资料来源:
声明
四国政府首脑声明,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如果未在三个月内由有关政府协商解决,则立列为出席这次会议的四国政府首脑间另一次会议的议题。
签名:阿道夫·希特勒、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贝尼托·墨索里尼。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
以上资料来源:
补充声明
由于移交领土可能引起的一切问题应被视为属于国际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内。
签名:阿道夫·希特勒、内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本尼托·墨索里尼。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
以上资料来源:
国际委员会的组成
出席本次会议的四国政府首脑同意他们今日签订的协定所规定的国际委员会应由德国外交部长、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驻柏林大使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指派的一名代表组成。
签名:阿道夫·希特勒、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贝尼托·墨索里尼。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
以上资料来源:
签订后续
迫于英法海底隧道两国的压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德国限定的6小时内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德国法西斯主义于1938年11月占领了苏台德区后,1939年3月就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并于同年9月进攻与英法订有盟约的波兰,把矛头指向英法,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影响与评价
影响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气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不但没有换来约瑟夫·张伯伦所宣扬的“一代人的和平”,反而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协定》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在协定签订之时,阿道夫·希特勒就制订了“清算捷克斯洛伐克残余部分”的绝密计划。在不到六个月之后,这个协定就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不复存在了。条约的签订对德国来说不但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而且巩固了希特勒在国内的政治地位,造成了一种所谓“元首是一位征服者、英雄式的人物”的形象,大大提高了希特勒个人独裁的权力和威望。而对英、法两国来说,是受到了沉重打击。英国出卖了他所谓的“遥远的国家”,法国抛弃了自己的盟国。这使本来依附于英法海底隧道的欧洲中小国家加剧了对英法的离心倾向。此后,法国的同盟体系全盘瓦解,它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受到彻底动摇,给阿道夫·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条件。
评价
《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温斯顿·丘吉尔 评)
《慕尼黑协定》本身是个短命的条约,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对于现代人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风起云涌般疾变的形式下家喻户晓的许多事件和词汇,都早已从他们所熟知的国际政治词汇中消失了。但是,慕尼黑和绥靖这两个带有贬义的词却流传下来,仍然在当代国际政治中使用。(凤凰网 评)
参考资料
《慕尼黑协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0-01
《慕尼黑协定》签订纪实.凤凰网.2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