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松鸡
黑嘴松鸡(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etrao urogalloides),是雉科松鸡属动物。又称林鸡、棒鸡和细嘴松鸡。属于大体型鸟类,体长62-91厘米,体重2.5-3.9千克。雌、雄异型,雄鸟全身几全为黑色,肩、翼、尾上及尾下覆羽具大型白斑。雌鸟上体黄棕色,具黑色横斑,肩、翼和尾部也具大型白斑。多在树上采食,偶尔到地面觅食。主要食物嫩枝、果实等,夏季还食少量昆虫。4月开始发情,多数5月中旬产卵。窝卵数5~10枚,孵卵由雌鸟承担,早成雏早成性。
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主要栖息在大兴安岭北部的原始森林内,无明显垂直分布。主要分布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蒙古国北部和俄罗斯东部。
2016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无危。 中国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一级。
鉴别特征
体形很大,体重达2.5千克。雄鸟体羽黑褐色;雌鸟上体大都棕色而具黑褐闪蓝的横斑。雌雄两性的肩、翅上覆羽、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等均具显著白端。
形态
这是陆禽的典型特征。黑嘴松鸡体型非常大,雌性略小,雌雄鸟羽色相差较大。成鸟虹膜棕色。嘴铅黑色。眼上裸皮红色。趾黑色。喙短呈锥形,适于采食植物种子。翅膀短圆,腿和脚较粗壮,爪有力,有力的腿和脚善于行走和翻找食物。
雄鸟
雄鸟全身大多数羽毛呈黑褐色,翅膀上带有白斑,尾部黑色,尾羽端部白色。雌鸟周身羽毛呈棕色,布有黑褐色斑纹。黑嘴松鸡全身几为纯黑褐色,头颈具蓝色光泽。胸部有铜绿色光泽。次级飞羽,肩羽和初级飞羽,翼上覆羽,尾上和屋下覆羽均具白色斑纹或斑点。尾楔状,纯黑色而带铜绿色光泽。腹部黑色,微具白斑。胁部具植物病原线虫状淡细纹。
雌鸟
鸟上体棕色,具宽阔的黑褐色横斑和蓝色光泽,羽端具黑褐色虫状斑和灰白色羽缘。肩、内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与棕色相杂,并具黑褐色虫蠹斑在棕色上,羽端白色;初级飞羽暗灰褐色,第3—6枚外硼缀以污白色或浅棕黄色,次级飞羽黑褐色,外翻缀有棕色斑点,羽端白色;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缀有不规则的棕红色狭纹和白色羽端。头侧棕色而具黑色斑点,喉浅棕色,亦具黑色斑点和白色羽端;上胸黑色而具蓝绿色光泽,并杂有棕色横斑和白色羽端;下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亦具白色端斑,尤其以尾下覆羽较著。
雏鸟
上体棕褐色,两翅较淡,翼上覆羽具白色羽端及黑褐色斑。眼先、耳羽栗褐色。颏及下体乳白色。嘴、脚蜡黄色。
量衡度
亚种分化
稍有争议,有人将黑嘴松鸡分为二个亚种(赵正阶,1995),即指名亚种 T.p.parvirostris和堪察加边疆区亚种T.p.kamschaticus。《世界鸟类手册》增加了蒙古亚种T.p stegmanni。中国仅有指名亚种T.p.parvirostris。
各亚种分布如下:
指名亚种T.p.parvirostris Bonaparte,1856。分布于东西伯利亚地区,从叶尼塞河下游到阿纳德尔河上游地区,向南到中国东北部以及库页岛。
堪察加亚种 T.p.kamschaticus Kittlitz,1858。分布于堪察加半岛。
蒙古亚种T.p.stegmanni Potapov,1985。分布于贝加尔湖,蒙古北部杭爱山和肯特山。
栖息与分布
栖息环境
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栖息地一般海拔为500米的低山丘陵。 一般生活在藓类赤杨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杜鹃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和蒙古栎落叶林中,很少到高山顶的偃松、岳桦林中,在次生林也少见。在中国主要栖息在大兴安岭北部的原始森林内,无明显垂直分布。冬季喜栖于阳光充足、比较暖和的落叶松林中。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蒙古国北部和俄罗斯东部。内蒙古自治区只分布于大兴安岭林区,见到或采到标本的地点有呼伦贝尔市的根河市、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中国国内黑龙江大兴安岭、伊春市,吉林长白山。据有关资料记载冬季偶见于河北东陵。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冬天如果雪不很厚,它们就在觅食过的松树上过夜;雪很厚而且特别寒冷时,则在雪中过夜。在天气暖和的冬天,早晚都飞到林缘地及林间小道上。在雪中过夜,“雪卧”不重复,一天换一处。深雪中足迹不清,常拖拉成二条沟。
早春喜欢在河谷两旁活动。在秋季,常在晨昏时,飞到河滩、林间小道、火烧迹地以至农田间啄食。
白天活动觅食,从天亮直到黄昏,几乎不停歇。
留鸟。有时随食物的变化作短距离的移动。栖息与觅食的区域夏季活动半径不超过4千米,冬季稍大。
集群
除春季发情交尾期外,均营集群生活。夏秋季幼鸟与雌鸟在一起活动,故常见4~7只的小群体。交配后,雄鸟一般单独活动。
常结群游荡在河畔及山谷间。
性情
十分机警,人很难接近。
活动方式
善于行走,行走方式为多步行,雄鸟步距为17~20厘米,雌鸟16~18厘米。通常在近树冠部或森林上空飞翔。起飞时响声很大。飞行方式为不停扇动直线式。
常常在灌丛、地面停留,停留时身体水平,抬高尾羽、与身体平行。
鸣叫
黑嘴松鸡平时偶尔鸣叫,叫声特点为相似音节重复,叫声洪亮。
受惊时发出“dak,dak,dak”之声,在很远就能听见。
觅食
方式
白天觅食,冬季大部分时间在树上啄食松、桦等树的芽,在秋季,常在晨昏时,飞到河滩、林间小道、火烧迹地以至农田间啄食。常常边行走边吃。
食性
主要食物为落叶松、桦及柳的嫩枝(长9~20毫米,粗1~2.3毫米),忍冬的红浆果、叶片,越橘的浆果。动物性食物有鞘翅目的隐翅虫、步行虫,膜翅目的黑长蚁、黑翅蚁。黑嘴松鸡从11月至翌年4月,其食性全部为桦树的花序及芽苟和嫩枝,其中又以花序及芽苟为主。5 月初,除上述食物外,还有忍冬的浆果和叶片,兴安落叶松嫩枝。夏季食物中,除上述食物外,还有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消化生理特点
黑嘴松鸡的盲肠非常发达 , 长为家鸡的 3 倍多 (65厘米 ) , 肌胃角质层厚 ( 0 .8毫 米 ) , 腺胃不甚发达 。 这些特点说明如果人工饲养黑嘴松鸡,应该喂食耐粗饲料 , 黑嘴松鸡适合含粗纤维高的植物性饲料 , 不适于饲喂高脂肪 、 高蛋白的饲料 。
繁殖
求偶
4月开始发情,雄鸟有特殊的求偶鸣叫和姿态。黑嘴松鸡属于杂乱交配型,一般会有6~7只雄鸟同时来到求偶场所。求偶表演场地较为固定,多在落叶松林中林下木较少的林间空地上,时间多在清晨和黄昏。通常雄鸟先来到求偶场,并发出高声求偶呜叫,随着叫声其他雄鸟亦陆续来到求偶场,各自占据一定面积,彼此相距10~50米,在自己的领地内呜叫和表演。呜叫时头颈向上伸直,羽毛蓬松、两翅半张和下垂,尾垂直向上并散开成扇形。时而蹲一下,时而边跳边呜叫,时而伏在地上全身抖动或在地上作环形或前后直线行走独自呜叫10多分钟后,有的雄鸟便开始侵入邻近雄鸟的领地驱赶邻近雄鸟,彼此面对面地威胁和恐吓对方,若彼此均不退怯,则发生格斗,直至将另一只雄鸟赶走。胜利者则昂首挺胸,迈着矫健而有力的步伐走一段路后再次重复上述动作。
交配
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雄鸟在求偶场中进行求偶炫耀时,雌鸟多在地上或邻近树上观看,并走向或飞到选中的雄鸟附近或身边。当表演的雄鸟看到雌鸟靠近时,情绪更为激烈,边叫边跳,时而下蹲,时而伏地全身抖动。当雌鸟来到身边时,雄鸟一侧翅膀下垂,体微下蹲,并急速小步向雌鸟靠近,然后成对飞走。交配后,雄鸟单独活动。
营巢
除繁殖季节外一般无固定巢穴。交配后,雌鸟则开始营巢。
巢一般筑在向阳山坡中、下部地势平坦而干燥,其坡度为10~15°,巢周围多为次生落叶松(5~8年幼树),地面草本植物多,有越橘类灌丛、地衣和青苔,距水溪 20 米左右。巢一般位于两棵落叶松之间。落叶松呈块状分布,其间有桦木小灌丛。巢位于落叶松块状干燥地边缘,阳光可直射巢上。
黑嘴松鸡5月初开始筑巢,1~2天就完成,筑巢由雌性完成。巢凹窝状,巢材一般为落叶松松针、少许树皮及体羽。巢重280 克左右,外径27.7(27~28)x33(29~37)厘米,内径22(21~23)x22.2(21.5~23)厘米,高8.7(5~12.5)厘米,深7(3.5~11.5)厘米。
产卵
5月初产卵。一窝6~10枚卵。形似鸡蛋,一头尖一头钝,鸟卵大小:中等(鸡蛋大小)卵呈淡灰以至淡褐灰色,有黄褐色及赤褐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59.2-62.2x40-44毫米。
孵化
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离巢和回巢时均甚谨慎而机警,常俯身贴地、偷偷快步出入。当人走至跟前,常有攻击姿势。孵化期23~25天。其坐巢时间加长,当达到窝卵数时几乎全日坐巢,即使雨水淋于身上,仍然不动。每天不定时出巢取食、喝水和排粪,离巢时均用松针将卵盖好。 孵化时,雌鸟经常用喙和爪翻转巢中的卵,以改变位置和调节温度。
育雏与成长
早成雏早成性,生长迅速。雏鸟孵出后2-3小时即能离巢奔跑,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10天后,主羽长90 毫米,尾羽长20毫米,即能飞到2-3米高的树上。40天时,幼羽完全由幼芽转变,全身羽色接近成鸟。2个月后能分出雌雄,3月龄接近成鸟,一直与雌鸟在一起觅食。次年5月中旬开始雌性幼雏产卵,但是雄性成熟需要2 ~ 3年,甚至有些雄性在3岁时扔不能交配。平均寿命为6.4年。
物种保护
种群状态
截至2009年,中国种群数量较小,预计少于100个繁殖对;俄罗斯种群数量较大,有10万至100万个繁殖对。截至2016年,全球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在中国曾为数量很普遍的狩猎鸟,但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加大,其种群数量已很少,仅在大兴安岭岭北森林中还有分布。2019年对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夜栖地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的黑嘴松鸡种群每平方千米分布有黑嘴松鸡1-8只。
致危原因
森林砍伐,栖息环境遭到破坏,盗猎等,致使数量急剧下降。
黑嘴松鸡在大兴安岭地区种样数量最多,然而下降的速度也非常快。1987年5-6月此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133万平方米,烧毁了大片原始森林,使黑嘴松鸡的种样密度急剧下降。
生活在寒冷地带,繁殖期较早,5月初大兴安岭冰雪刚刚融化,早成雏孵化率低,也是其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敌紫貂,也是导致数量减少的一个因素。
保护措施
建立保护区,如黑龙江省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并在保护区内开展调查、检测等研究保护工作。
建立中国黑嘴松鸡人工饲养基地,在中国现有的黑嘴松鸡分布区或保护区内建立种源基地, 开展人工饲养工作,并向野外补充。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一级。
列入2015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为濒危(EN)。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2004)》,为不宜评估(NA)。
参考资料
黑嘴松鸡.物种2000 .2024-11-05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2023-03-17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2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02-10
细嘴松鸡.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01
来省博物馆看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嘴松鸡.今日头条.2023-03-16
黑嘴松鸡-濒危鸟类 Tetrao parvirostri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5-01
物种评估与保护.物种评估与保护.2023-05-01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2004).物种评估与保护.202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