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通站
观通站,全称为“海岸观察通信站”,简称“观通站”。是为了对海上和空中目标进行观察和进行通信和转信而建设的站台,在对海观察警戒、海区侦查与预警、以及战时作战预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观通站包括:雷达站、目力观察哨、信号台、电报房及防御阵地、营房和道路等。观通站一般建在海边比较高而且孤立的山头与海上岛屿上。
简介
1950年4月,海军在山东半岛、长江口、汕头市等地建立了首批瞭望站(观通站前身)。当时的瞭望站采用8倍、15倍望远镜等进行目力观察,执行对海观察警戒任务。目力观察受气象影响较大,且观察距离有限,不能满足对海观察警戒的要求。
我军观通业务主要由海军观通部队负责。普通观通站对于海军舰艇部队尤其是小型舰艇(快艇、护卫艇、猎潜艇等)部队的作用就像雷达站对于航空兵部队的作用一样,担负对海观察警戒、作战引导等任务;另一方面,侦察雷达站利用装备的警戒雷达、电子对抗侦察、光电探测等侦察预警装备,对任务海区执行侦察、预警等任务。目前海军观通部队的业务由海司电子对抗雷达声纳部(四部)指导。
历史沿革
据《海军雷达声纳电子对抗兵历史资料》记载:中国海军的第一个观通站于1951年6月在青岛市诞生。海军青岛基地成立后,陆续组建了一批瞭望站。这些哨站借助8倍、15倍望远镜进行目力观察。因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且观察距离近,不能满足对海观察警戒要求。为了加强对海瞭望,1951年6月8日,组建了王家麦岛雷达站。装备购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美制SO-8雷达,历时2个月零4天,于8月12日正式投入工作。至此,海军第一个雷达观通站建成,结束了单一目力观察的历史。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国民党海军倚仗美国海军的庇护,明目张胆地在台湾海峡横冲直撞,无所顾忌地派舰船袭扰大陆沿海,甚至登上前沿岛屿。为了保卫祖国领海、领空安全,东海舰队观通部队在解放一江山、上下大陈岛战斗后,开始逐步转移到福建省。如今被誉为“东海第一哨”的海军第一座高山观通站就在这个时候建成。
据时任海军某基地雷达参谋的张家骏老人回忆:1958年前,福建沿海只有几个观通站,据说是按苏联的经验,只能建在沿海的低矮山上,因而雷达的观察距离很近,不能满足保障作战指挥,特别是炮击金门县的作战需求。然而,当时敌舰进出金门岛几乎都停泊在料罗湾,雷达刚发现不久就消失在背后的雷达盲区中,雷达和视觉都无法看清。他们大胆突破观通站建站高度不宜超过150米的洋教条的束缚,对沿海的对海警戒雷达部署进行合理调整,选建更为理想的雷达阵地。
1958年夏季的一个下午,张家骏与舰队的一名工程师,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一位老乡带路,登上了闽南的一座海拔500多米的高山。极目眺望,金门岛变小了,近了。蓝色的海面,低矮的群山,一切景色尽收眼底,他们迅速地勾画出一幅新观通站的草图,当夜赶回到指挥所,向基地领导报告。
第二天,人员和器材上山,用了两天时间,把雷达搬运至山顶,并迅速架设完毕,完成了建站任务,被命名为“525”观通站。
1958年初秋,炮击金门最为激烈,每天要消耗一列车炮弹。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决定炮击时由海军“525”观通站提供保障。这个高山观通站将雷达发布的射击目标坐标数据传给临近的陆军炮群,有效地提高了命中率。
在“525”高山观通站发挥巨大作用的启发下,福建前线高山观通站相继建立。截止到1962年,完成了10多个高山观通站的建设。这些站在以后的“8·6”海战、“崇武以东海战”及反小股作战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