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爪隼

黄爪隼

黄爪(黑枕黄鹂普通亚种:Falco naumanni):体长29-32厘米,体重124-225克。雌雄鸟异色。雄鸟头、颈和翅上覆羽铅灰色;尾羽淡蓝色,具宽阔黑色次端班和近白色端斑。雌鸟前额为污白色,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眼上有一条白色眉纹;头、颈、肩、背及翅上覆羽棕黄色或淡栗色,具9-10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上体纵纹和横斑粗著,腰和尾上覆飞淡棕色;中央尾羽蓝灰色,仅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外侧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横斑。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跗和趾淡黄色,爪淡白色。

黄爪隼栖息于旷野、荒漠草地、河谷疏林及准规带。在天山地区甚至可以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性情极为活跃,大胆而嘈杂,多成对和成小群活动。以甲虫等昆虫为主食,也食鼠类,鼩鼱和小型鸟类。繁殖期为5-7月,通常每窝产卵4-5枚。分布于北非欧洲中东、到中国的天山阿尔泰共和国山地区、西伯利亚地区面部和蒙古;越冬于非洲、伊朗阿拉伯半岛印度和缅甸。

形态特征

黄爪隼是小型福特猛禽。雄鸟前额、眼先棕黄色,头顶、后颈、颈侧、头侧为淡蓝灰色,耳羽具棕黄色羽干纹。背、肩砖红色或棕黄色,无斑;腰和尾上覆羽淡蓝灰色,亦无斑纹;尾淡蓝灰色,具一道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翅上小覆羽、中覆羽砖红色,外侧羽缘蓝灰色,大覆羽蓝灰色,缀细窄的棕褐色羽缘;初级覆羽和小翼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黑褐色,内基部和羽缘污白色,缀有褐色斑纹。颏、喉粉红白色或皮黄色,胸、腹和两胁棕黄色或肉桂粉黄色,两侧具黑褐色圆形斑点;胸和腹中部几乎无斑;覆腿羽淡棕色,肛区和尾下覆羽淡皮黄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纯白色、或微沾浅棕黄色。

雌鸟前额为污白色,微缀纤细的黑色羽干纹;眼上有一条白色眉纹;头顶、头侧、后颈、颈侧、肩、背以及两翅覆羽棕黄色或淡栗色,其中头顶至后颈具黑褐色羽干纹;背和肩具黑褐色横斑,腰和尾上覆羽淡蓝色,具细而不甚明显的灰褐色横斑,尾淡栗色,具9-10条窄的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翅上初级覆羽和小翼羽黑褐色、缀棕色斑点,其余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为棕黄色或淡栗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内翈具白色横斑,外翈具淡褐色端缘;次级飞羽黑褐色,具棕色斑点和横斑。颏、喉、颊白色,其余下体肉桂皮黄色或淡棕黄色,胸具黑色纵纹,腹和两胁具黑色点状斑或矢状斑,覆腿羽淡棕白色,具暗褐色纤细羽干纹,肛周和尾下覆羽淡黄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亦为淡黄白色,具黄褐色横斑或斑点。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上体纵纹和横斑粗著,具淡棕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飞淡棕色,缀淡褐色横斑;中央尾羽蓝灰色,仅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外侧尾羽淡肉桂色功棕色,具黑褐色横斑和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其余似雌鸟。

虹膜暗褐色,嘴铅蓝灰色,基部淡黄色,蜡膜和眼周裸露皮肤橙黄色,脚趾黄色,爪粉黄色或苍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124-225克,♀136-150克;体长♂284-340毫米,♀304-330毫米;嘴峰♂13-15毫米,♀12-16毫米;翅♂228-250毫米,♀242-257毫米;尾♂135-160毫米,♀146-157毫米;跗♂30-34毫米,♀30-31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黄爪隼栖息于开阔的荒山旷野、荒漠、草地、林缘、河谷,以及村庄附近和农田地边的丛林地带,在天山地区甚至可以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特别喜欢在荒山岩石地带和有稀疏树木的荒原地区活动。

生活习性

性情极为极活跃,大胆而嘈杂,多成对和成小群活动。常在空中飞行,并频繁地进行滑翔。叫声尖锐。主要以蝗虫、蚱蜢甲虫蟋蟀科、叩头虫、金虫等大型昆虫为食,也吃啮齿动物、蜥蜴、蛙、小型鸟类等脊椎动物。通常在空中捕食昆虫。有时也在地上捕食。

黄爪隼较为罕见,在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北京、新疆等地为夏候鸟,在云南省为冬候鸟。通常3月末至4月中旬迁到北方的繁殖地,10月末至11月初离开繁殖地。它也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福特猛禽之一。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山区河谷悬崖峭壁上的凹陷处、岩石顶端的岩洞或砾石中,也有在大树洞中营巢的。通常每窝产卵4一5枚,偶尔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被有砖红色或红褐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偶尔替换雌鸟。孵化期为28一29天。早成雏为晚成性,孵出后主要由雄鸟觅食饲喂,大约经过26一28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巴林贝宁波黑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中非乍得、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法国、冈比亚格鲁吉亚、加纳、直布罗陀海峡希腊几内亚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其顿、马拉维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国家、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坦桑尼亚、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区域灭绝:奥地利捷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游荡:比利时喀麦隆刚果丹麦加蓬德国爱尔兰日本、列支敦士登、塞舌尔新加坡斯里兰卡瑞典英国

不确定:孟加拉国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中国

繁殖于新疆西部及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乌拉特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河北省中部和西部同,越冬于云南省西部,迁徙期间偶见于吉林和辽宁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列入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种群现状

种群处于稳定趋势,欧洲种群估计有50000-84000只,有一半数量位于西班牙中亚有约数千只个体。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中原地区

2002年6月,平顶山市附近发现1只黄爪隼。

2004年10月,青岛市发现了2只黄爪隼。

2007年7月,兰州市发现1只黄爪隼。

2007年9月,明光市发现1只黄爪隼。

2009年7月,重庆市发现1只黄爪隼。

2009年10月,濮阳市发现1只黄爪隼。

2010年1月,厦门市发现1只黄爪隼。

2011年6月,哈尔滨市发现1只黄爪隼。

中国种群估计有100-10000个繁殖对,50-1000只迁徙个体。

全球:种群处于稳定趋势,欧洲种群估计有50000-84000只,半数位于西班牙中亚有约数千只个体。

参考资料

黄爪隼.SP2000.2024-08-13

黄爪隼.ITIS.2024-08-1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8-13

CITES.CITES.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