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萩
一叶萩(学名:Flueggea suffruticosa (Pall.) Baill.),别名山蒿树、狗稍条、白几木、叶底珠,为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白饭树属(Flueggea)灌木植物。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地;在中国除西北的新疆、甘肃省、青海省等地区尚未发现外,全国其他省区都有分布。广泛分布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坡灌丛、山沟、路边。
一叶萩植株高1-3米,多分枝,小枝浅绿色,近圆柱形,全株表面无毛。叶片纸质,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稀倒卵形,基部钝至楔形,顶端急尖至钝,有不整齐的波状齿或细锯齿,下面浅绿色;侧脉两面凸起,网脉略明显;托叶卵状披针形。花小,雌雄异株,簇生于叶腋。蒴果三棱状扁球形,成熟时淡红褐色,有网纹;果梗基部常有宿存的萼片;种子卵形。
一叶萩的花和叶可供药用,有活血通络,补肾强筋等功效,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一叶萩抗旱耐碱,生态适应性强,能够作为荒山绿化和园林绿化的观赏树种,观赏价值高。此外,一叶萩的茎皮能够作为纺织的原料,枝条韧性强可用作编制用具的材料。一叶萩中的一叶萩碱具有一定毒性,是一种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作用的生物碱,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
2013年9月2日,一叶萩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无危(LC)。
释名考订
萩,又名萧。《说文解字·部》:“萩,萧也。从艸,秋声。”《尔雅·释草》:“萧,萩。”郭璞注:“即蒿。”《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叶萩始载于《中国药用植物志》。本品单叶互生,叶腋开花结果,因称叶底珠、叶下珠。一叶而有花有果,俨如独立一株,故名一叶萩。蒴果三棱形状扁球形,因呼孩儿拳,象形也。种子卵形,黄褐色,以形似而称大鲤鱼泻子。枝可扎帚,故有花帚条、山帚条、山扫条、马扫帚牙诸名。
历史与分类
一叶萩的学名首次发表于1858年出版的《大戟研究》,是由德国植物学家约翰·弗鲁格(1775年—1816年)进行命名。一叶萩曾经的学名为Securinega suffruticosa (Pall.) Rehder,为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缺斧木属(Securinega)。现名称已修订为 Flueggea suffruticosa (Pall.) Baill.,为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白饭树属(Flueggea)。suffruticosa来自于拉丁语,suf 表示下面,fruticosa 意为灌木丛。
形态特征
一叶萩为灌木,高1-3米。
茎
一叶萩多分枝;小枝浅绿色,近圆柱形,有棱槽,有不明显的皮孔;全株无毛。
叶
叶片纸质,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稀倒卵形,长1.5-8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至钝,基部钝至楔形,全缘或间中有不整齐的波状齿或细锯齿,下面浅绿色;侧脉每边5-8条,两面凸起,网脉略明显;叶柄长2-8毫米;托叶卵状披针形,长1毫米,宿存。
花
花小,雌雄异株,簇生于叶腋。雄花:3-18朵簇生;花梗长2.5-5.5毫米;萼片通常5,椭圆形、卵长1-1.5毫米,宽0.5-1.5毫米,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细齿;雄蕊5,花丝长1-2.2毫米,花药卵圆形,长0.5-1毫米;花盘腺体究退化雌蕊圆柱形,高0.6-1毫米,顶端2-3裂。雌花:花梗长2-15毫米;萼片5枚,椭圆形至卵形,长1-1.5毫米,近全缘,背部呈龙骨状凸起;花盘盘状,全缘或近全缘;子房卵圆形,3(-2)室,花柱3,长1-1.8毫米,分离或基部合生,直立或外弯。
果实和种子
蒴果三棱状扁球形,直径约5毫米,成熟时淡红褐色,有网纹,3爿裂;果梗长2-15毫米,基部常有宿存的萼片;种子卵形而-侧扁压状,长约3毫米,褐色而有小疣状凸起。
物种分布
一叶萩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地。一叶萩在中国除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等西北尚未发现外,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一叶萩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耐干旱,耐盐碱,生态适应性高,以肥沃疏松、弱酸到弱碱性的砂壤土或粘壤土为好。生长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坡灌丛或山沟、路边。一叶萩的花期在5-7月,果期在7-9月。树龄会影响植株开花的时间和数量,树龄比较大的植株会更早开花且花朵的数量也更多。
繁殖方式
一叶萩是雌雄异株的植物,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繁殖的方式有两种:通过根状茎分蘖进行无性繁殖,一叶萩能够从母株的根茎上分蘖出新芽,生长成新植株,以群落为单位进行分布;通过播撒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一叶萩开花时,雄花比雌花早开放,雌花的柱头和雄花的花药是开放式的,还能够通过蜜腺产出花蜜,吸引昆虫在采蜜过程中传播花粉。一叶萩与细蛾科头细蛾属(Epicephala Meyrick)的昆虫存在长期、稳定、协同进化的专性传粉又寄生的互利共生关系。
栽培管理
育苗管理
种子繁殖
一叶萩可以通过播撒种子进行繁殖。每年早春5月或秋季8月上旬播种,选择向阳且灌溉便利的弱酸到弱碱性砂壤土或粘壤土进行种植,播种前先平整土地,根据土地面积和土壤肥力施厩肥,平整面后按照合适的行距挖浅沟播种,覆盖薄土后浇水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根据苗的疏密情况进行疏苗。
扦插繁殖
插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7-8月份,这个时期温度高,湿度也较高,扦插成活率高。如果有增温设备也可以在春季扦插。扦插时的温度应保持在28-35℃,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选择比较坚实的枝条进行修剪,斜插于土壤中,植株固定后浇水,等插条生根发芽后移植到冷床,准备第二年栽种。
田间管理
出苗后每隔一到三周左右清理一次田间禾本科杂草、疏松表面土壤,幼苗长到一定高度后可减少松土除草次数。每年或隔年的春季、晚秋按照土地面积进行追肥。秋冬时进行剪枝,新苗结合采收每年剪枝一次,两年以上的植株每年剪枝两次,剪枝后的植株在第二年春天可以发出更多新枝。
病虫害防治
一叶萩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多发生于7-9月。发病期间可喷洒牛粪液进行防治,或者喷洒石灰硫黄合剂。
一叶萩的主要虫害有金虫、芝麻赤蛱蝶、象鼻虫、潜叶虫等,多发生于6-9月,会对植株的叶部造成危害。对于虫害可以进行人工捕杀,或喷洒敌百虫、灭蝇胺、噻虫啉等杀虫剂。
毒性研究
一叶萩在《全国中草药汇编》首载“有毒”。《浙江药用植物志》云:“辛,苦,微温,有小毒。”现代毒理学研究及临床发现一叶萩有一定毒性。在小鼠、大鼠、 家兔、猫等几种动物实验中,均观察到一叶萩碱中毒是通过兴奋脊髓引起强制性惊厥,最后死于惊厥。其作用与番木鳖碱一样,但较弱。
中毒机制
一叶萩全株有毒,干燥或变老后毒性渐减。含毒成分为一叶萩碱,一叶萩碱的硝酸盐素白色或带微红黄色粉末,味苦,可溶于水,其作用是兴奋神经系统,对脊髓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但较弱,毒性也较低。
中毒症状
一叶萩碱有与士的宁一样的作用,能显著提高肌张力,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中毒时临床表现,首先出现局部肌肉抽搐,感觉过敏,及轻微的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反应,严重者可出现阵发性惊厥。但因一叶萩碱的毒性明显的较士的宁弱,因而一叶萩碱中毒常见的症状为烦躁不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抽搐、惊厥以致死亡。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一叶萩可以用药用也可以食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野生蔬菜。一叶萩的嫩枝叶中富含铁、锰、锌3种元素,这三种元素的含量比普通的蔬菜含量高,尤其是锰和锌的含量比普通蔬菜以及一般的野生植物枝叶高得多。
药用价值
一叶萩味辛、苦、平、有毒;归肝、肾、脾经。一叶萩的枝、叶、花都可以入药,具有活血通络,补肾强筋等功效,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发现一叶萩可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衰弱,嗜睡症等。
观赏价值
一叶萩枝叶繁茂旺盛,繁殖能力强,抗旱耐碱,是荒山和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之一,常用于园林观赏。在园林造景中可以搭配山石,可以作为护坡植物,可以用来遮盖污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经济价值
一叶萩的茎皮具有很强韧的纤维,可以作为纺织的原料。枝条韧性强,可塑性好,可作为编制用具的材料。
相关研究
一叶萩碱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一叶萩型生物碱,这类生物碱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少。一叶萩碱盐易溶于水,因此能通过人体的血脑屏障进人中枢部位。一叶萩碱是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元GABA受体识别部位的选择性拈抗剂,具有和士的宁一样的中枢兴奋作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能对脊髓和脑干中枢神经产生兴奋作用的中枢兴奋药,能够增强肌肉紧张性和心脏机能,使血压增高,还能刺激反射活动、兴奋呼吸。一叶萩碱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如有较好的抗菌,抗疟疾活性等。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28
一叶萩 Flueggea suffruticosa.植物智.2023-04-10
一叶萩 Flueggea suffruticosa.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4-10
一叶萩.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3-04-10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12-20
Flueggea suffruticosa.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2023-04-23
Flueggea suffruticosa.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2023-04-23
Securinega suffruticosa.植物智.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