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髯海豹

髯海豹

海豹(学名:Erignathus barbatus),又名胡子海豹、海豹、须海豹,是海豹科髯海豹属的动物,也是北极地区最大的海豹。髯海豹平均体长为2~2.5米,成年雄性体重250~300千克,成年雌性体重可达425千克。具颜色均匀的浅灰色至栗色毛,背部中线附近颜色最深,向腹部逐渐变淡,头部颜色略深。上唇触须很多,长而密,呈淡色,粗硬而光滑,类似于胡须,因此得名。

髯海豹主要分布在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的寒冷冰冷地区,通常栖息于水深不到-200米的区域,且大多时候居留在有流冰的区域。

2016年,髯海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髯海豹是北极的重要生物资源,主要利用它们的油脂、肉和皮,用来制作船和靴子。

形态特征

髯海豹体型较大,平均体长为2~2.5米,成年雄性体重250~300千克,成年雌性体重可达425千克。成年髯海豹具笔直、颜色均匀的浅灰色至栗色毛,背部中线附近颜色最深,向腹部逐渐变淡,头部颜色略深。

头圆而略狭小,颈部较短。眼眶大,无眶上突,两眼相对较小并靠近。嘴吻宽而肉质,两鼻孔远相隔。上唇触须很多,长而密,呈淡色,粗硬而光滑,每侧约120根,可长达150毫米,常掩盖口线,触须潮湿时是直的,干枯时,顶端向内卷曲,“髯海豹”由它的触须因此得名。前鳍肢短,相对较宽,呈方形至圆形,可前伸。各趾等长或第三趾稍长,均具爪,且较结实。后肢向后伸而不能前屈。雌性腹部具两对乳头。尾短小。

髯海豹出生时具有浅色的脸,背部和头部上方有各种丝带状条纹,柔软蓬松的灰褐色皮毛。幼崽髯海豹具长、暗色、卷曲的皮毛,从背部至头顶有多至4条浅色的条纹。嘴吻及两眼周围呈灰色。两眼之间有时具1条起自头顶的浅黑色条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髯海豹主要分布在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的寒冷冰冷地区,包括楚科奇海白令海格陵兰岛海岸、斯瓦尔巴群岛圣劳伦斯湾等很多海域,洄游时偶尔会进入中国东海和南海海域。

栖息环境

髯海豹通常栖息于水深不到-200米的区域,且大多时候居留在有流冰的区域,这些区域常形成开阔的冰间的水道和冰间湖。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髯海豹主要摄食底栖生物,如北鳕(Boreogadus saida)、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 等鱼类,也会摄食甲壳亚门(虾钩虾和蟹绣花脊熟若蟹)、软体动物门(如丽文蛤Mactridae、章鱼Octopus)等无脊椎动物。髯海豹的食物因年龄、地点和季节而有所差异。斯瓦尔巴群岛的髯海豹主要摄食极地鳕(Boreogadis saida)、蜘蛛蟹(Majidae)和虾(如Sabinea sptemcarinatus和Sclerocrangon boreas)等。鄂霍次克海的髯海豹主要摄食螃蟹、虾、蛤蜊、蜗牛植物病原线虫白令海楚科奇海的髯海豹最常摄食的是螃蟹、虾、蛤蜊、蜗牛、底栖和底层鱼类。从20世纪60年代~21世纪,髯海豹捕食鲟鱼的量显著增加,主要是北鳕和细身宽突鳕(Eleginus gracilis)。

髯海豹最深会潜入-200米处捕获食物,它们利用触须在软底质上和软底质中寻找食物,并使用强大的力量来吸取猎物。

节律行为

髯海豹的季节性分布和运动与海冰的季节性变化有关,髯海豹通常在春末和夏季随着海冰融化而向北移动,然后在秋季随着海冰的形成向南移动,如白令海-楚科奇海的髯海豹会经历与海冰形成相关的季节性运动。然而,也有一些其他地区(如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髯海豹一年四季都不会移动。

交流行为

在所有海洋动物中,雄性髯海豹是声音表现力很强的动物之一,尤其是在春季繁殖季节。它们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如呻吟声、颤音和高音等,以此作为领地警告(领土面积为0.27~12.5平方千米)或进行求偶。当它们发声时,雄性髯海豹在水下呈螺旋状游动,在游动时释放气泡,从而形成一个圆圈。它们位于圆圈的中心。雄性髯海豹的声音非常大,有些颤音在20千米外也能听到,持续时间长达3分钟。

防御行为

尽管髯海豹可以用头或爪子在薄冰上打通气孔,但它们更喜欢有自然造成裂缝后形成的海冰。海冰为髯海豹繁殖和为幼崽哺乳时提供了保护,使其免受捕食者的伤害(如北极熊),海冰也为髯海豹提供了蜕皮和休息的平台。髯海豹是独居动物,警惕性极高,它们头朝下躺在海冰上,这也使得它们在被捕食者追赶时能够迅速逃入海中。

髯海豹的通气孔通常会形成圆顶状的“冰盖”,它们必须穿过这些“冰盖”才能到达表面。通过掩盖通气孔的位置,使一些捕食者很难找到它们。

生长繁殖

雌性髯海豹5~6岁左右性成熟,雄性性成熟在6~7岁。它们在春季进行交配,妊娠期约11个月,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一个仔,雌性髯海豹在妊娠期间,体重会不断增加以保证其充分的乳汁。雌性髯海豹在每年3月中旬~5月间会在浮冰上产下一只幼崽。髯海豹为一夫多妻制度。雄性髯海豹交配后即离开雌性髯海豹,且并不照顾幼年的髯海豹。

髯海豹白色胎毛在出生前已经脱掉,出生时为灰褐色的柔软皮毛,大约一个月后脱落。出生时髯海豹平均体长约1.3米,体重约33千克。出生几天之内,它们有一半的时间会在水中度过。出生一周内,幼崽能够潜到深度为-60米的海域。幼崽哺乳期28~24天,使它们在冬季前能够产生大量的脂肪,哺乳期结束时,它们体重已约110千克。在此过程中,雌性成年髯海豹平均每天哺乳幼崽三次。髯海豹寿命约为25~30年,其体型大约在9~10年后便不再变化。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由于髯海豹具有庞大的种群规模和广泛的分布,目前较难完全统计其种群总数量,也无法准确预计其数量总体变化趋势。

1999年~2000年,阿拉斯加州的楚科奇海约有2.7万只髯海豹。2010年,白令海的髯海豹总数量约为12.5万只,包括鄂霍次克海在内的太平洋的总数量至少为25万只。

2022年,全世界可能有超过50万只髯海豹。

威胁因素

髯海豹等一些与冰有关的海洋哺乳动物,会依靠相对较浅的水域上合适的海冰作为其分娩、哺乳幼崽和休息等活动的平台。因此,气候变化(变暖)引起的海冰范围和持续时间大幅度减少,对髯海豹构成了重大威胁。

海冰的持续减少使人们重新将北极作为沿海、区域和跨北极海洋作业的区域:航运活动的类型和强度与髯海豹的空间和时间重叠程度;海上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环境中人为噪音的增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髯海豹造成影响。

保护等级

2016年,髯海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2021年,髯海豹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在美国,《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规定,除阿拉斯加州土著人为生计或制作生产手工艺品外,其他情况禁止捕获髯海豹。2012年,白令-楚科奇海和鄂霍次克海的髯海豹被美国《濒危物种法》列为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加拿大,为生存对髯海豹进行的狩猎由渔业、海洋和区域资源委员会共同管理。持有证件的狩猎者只可以在斯瓦尔巴群岛、保护区外和开放季节捕获髯海豹。

俄罗斯,《渔业和水产资源保护法》规定,俄罗斯土著人民只能为生存捕获髯海豹,每年规定有允许的总捕捞量。俄罗斯也是唯一一个对可捕获的髯海豹数量加以规定的国家。

主要价值

髯海豹是北极的重要生物资源,阿拉斯加州、格陵兰、以及加拿大和俄罗斯的北极地区都有商业规模的捕猎业。如爱斯基摩人猎取髯海豹,以获取肉、脂和皮。髯海豹也是许多阿拉斯加州村庄中重要的海豹物种,通常利用它们的油脂、肉和皮,用来制作船和靴子等。

亚种研究

髯海豹有两个亚种,分别为:太平洋和周边海域的髯海豹北极亚种(Erignathus barbatus nauticus);大西洋及周边海域的髯海豹指名亚种(Erignathus barbatus barbatus)。髯海豹两个亚种的范围是在加拿大北极群岛中部的西边和拉普捷夫海的东边附近划分的,它们的叫声确实存在地理变异。相关遗传学研究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两个亚种的区别。

种间关系

天敌

髯海豹的天敌包括北极熊(Ursus maritimus)(主要天敌)、虎鲸(Orcinus orca)、海象(Odobenus rosmarus)和格陵兰睡鲨(Omniosus microcephalus)。北极熊会在髯海豹的通气孔附近等待髯海豹出现从而对其进行捕获。虎鲸不会主动捕获髯海豹,而是伺机捕食它们。幼崽髯海豹偶尔会被海象吃掉。

寄生

髯海豹是线虫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的唯一已知的最终宿主,它存在于髯海豹的胃和肠腔中。当髯海豹捕食掉其中间宿主美洲鲽(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时,它就会传播。髯海豹还寄生有线虫Contracaecum osculatum,它存在于髯海豹胃中。

许多吸虫类寄生昆虫存在于髯海豹的胰腺和胆管中,其他寄生虫存在于肠道中。

原虫类寄生虫,如肉孢子虫(Sarcocystis)存在于髯海豹舌头上,兰氏贾第鞭毛虫(如Giardia duodenalis)通常存在于髯海豹的肠道中。

参考资料

Erignathus barbatu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29

Erignathus barbatus.thoughtco.2023-03-29

Erignathus barbatu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29

Erignathus barbatus.fisheries.2023-03-29

rignathus barbatus.Animal Diversity Web.animaldiversity.2023-03-2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forestry.2023-03-29

..2023-03-29

..2023-03-29

..2023-03-29

..2023-03-29

..2023-03-29

..2023-03-29

..2023-03-29

..202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