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棒鼓

三棒鼓

三棒鼓又名土家族花鼓,是流传于鄂、湘、渝、黔边区的一种民间传统曲艺

三棒鼓属于腰鼓类,它起源于天宝的三杖鼓,以抛棒并辅以敲锣打鼓而得名,在古代从安徽流传到鄂、湘、渝、黔交界处,它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多为贬恶扬善、斤奸颂良等内容,语言生动谈谐。三棒鼓表演形式为走唱或立唱,同时辅以额外的丢打技艺表演,具体有击鼓敲锣、抛刀和耍棒三种形式。三棒鼓唱腔风格因地而异,但基本都是按照当地方言音调形成的,演唱过程中用锣鼓演奏音效。唱词对韵律的要求非常严格,以句子的明快节奏和押韵为主。打技艺贯穿整个演出过程,其中打鼓有单植、双相和抛打等形式,讲究打鼓节奏清晰明快。而抛刀、耍棒的技艺表演则和击鼓似是兄弟,结合起来旋律饱满动听,相得益彰。花样繁杂的表演形式丰富了三棒鼓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具审美价值,从而引起各地群众的喜爱,代表曲目有《三棒鼓根源》《孔雀东南飞》《杨家将》等,杰出代表人物有朱锦泉,陆海泉、张相成、胡金平等。

2011年5月23日,湖北省宣恩县作为申报地区,三棒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民间曲艺艺术。

历史沿革

发展萌芽期

三棒鼓最早起源于天宝的三仗鼓,据明代《留青日扎》(田艺蘅著)记载:“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仗鼓也。”,佐证了三仗鼓来自唐朝,且说明腰鼓这一艺术形式在当时的盛行情况。不仅男子花鼓技巧尤善,而且“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也加入了花鼓表演行列。但学界对于三棒鼓的起源还存在另外两种说法,分别为“本土来源说”与“外来传入说”。

本土来源说

夏商时, 开始有歌舞, 到周秦后, 歌舞发展至旺盛时期, 就是在这些歌舞、演唱等形式的发展下, 土家族的三棒鼓也随之发展起来, 并开始成为了人民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持此说法的学者认为,三棒鼓产生于土家族生活的本土地区。土家族地区属于中国南部山区, 这里多山林地形,河流众多,地貌丰富多样。较为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发展多种经济创造了条件。土家族人自古以来都居住在大山深处, 每到耕种季节, 在劳作的间隙, 土家族的人们会有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民族传统叫法是“歇气”。在这些“歇气”之时, 人们在放松的状态下, 随性抓起地上的石头、树枝等, 拿在手中抛丢玩耍。旁人见他们抛的灵活 、好看 , 就在旁边给他们助兴, 敲击木棒、石头、吼歌。在歌与抛的配合中, 三棒鼓的演唱形式初步形成。

外来传入说

据持此说法的学者研究,他们认为三棒鼓是士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的结晶,三棒鼓来源于汉族,自明代起开始逐渐传入士家族地区。此后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经土家族民间艺人不断地加工提炼,三棒鼓这一土家民间艺术形式才得以日臻完善并世代相传。

蓬勃发展期

元朝到清朝,随着土家族和汉族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在清朝中期时,政府废除了土司制度,鼓励土家族与汉族民众增进交流,因此土家族的“三棒鼓”也与汉族的“花鼓”相互影响、互相交融,形成了既具有民族风俗的叙事性、奇特风味的音乐性,也具备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的地方曲艺三棒鼓。在清末时,由逃荒糊口的演唱变为二人化妆、三人化妆表演故事,进而组成草台班子参加农村迎神赛会、民俗节日、家族礼仪等聚会活动。主要的民俗生活三棒鼓表演曲目有《黄四姐》《壮丁苦》《劳动歌》《高高山上一树槐》等。在演出时就用几张桌子搭成戏台,农村也称之为“平台花鼓戏”。

繁荣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棒鼓这时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思想宣传工具。三棒鼓的演唱如火如荼, 各个派别的红卫兵, 高举着红旗, 组织着三棒鼓的演唱艺人在村寨街头各处演唱, 进行宣传先进思想。武陵区芦山乡观音寺的民间艺人姚必胜打三棒鼓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宣传毛泽东思想时,他根据领导的安排,演唱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各乡镇宣传演出。尤其擅长打长篇书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刘士英打鼓》等。从古到今, 土家族三棒鼓最兴旺的时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了。

衰落期

三棒鼓的兴盛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直到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不少民间艺人的思想发生转变,转行投入其他行业,由于缺乏相应市场和学习环境,导致三棒鼓的发展一时陷入低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迅速兴起的打工热使得一大批年轻艺人放弃演唱,外出打工,这对三棒鼓的传承与保护造成严重打击。

现状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授牌、宣恩三棒鼓成功申报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18年12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宗委下拨保护经费10万元,三棒鼓传习馆在宣恩县地标性建筑钟楼挂牌成立,这是建立的第一批传承机构。据三棒鼓传习馆主任介绍,每年会举办四五期培训班,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讲师集中授徒, 从韵脚唱词及丢棒抛刀上来进行大致的演示讲解,激发新时代年轻人对于三棒鼓这一传统曲艺的喜爱之情,培养出新的传承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重视,三棒鼓以此也有了新的生存土壤,但又因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大多年轻群体外出上学工作,导致“三棒鼓”的受众群体和市场受限。

艺术特点

三棒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唱词格式也都严格规范,它的歌唱旋律短小精致、演唱风格质朴抒情、伴奏简单规范、抛刀表演精彩刺激,这些都是三棒鼓集聚一身的主要艺术特点,同时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演唱特点

唱词方面

土家族“三棒鼓”以其原始、质朴、乐观的处事态度,以民俗民风、生产劳动、宗教祭祀、文化生活等为主要内容,造就并养成了土家族崇拜祖先、相信梯玛、恪守禁忌、能歌善舞、团结友爱的民族气质和古朴民风。其唱词一般结构短小,语言朴实,但有固定的格式,讲究字正腔圆,句句必须押韵,并且常常采用夸张、借代、对照、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通俗易懂、幽默诙谐,里面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既雅致又通俗,即兴性较强,出口成章,使三棒鼓的声腔更富有韵味儿,让人倍感质朴亲切。例如在《木兰诗》唱词中出现的“么子”,其意为“什么”;“拢了”,其意为“到了”,又如表现日常生活的《三棒鼓》中唱到:“清晨起了床,烧火进灶膛,喂猪弄饭好快当,一天上坡忙。”等等。用方言诠释且融入许多口语化的方式使唱词内容更贴近土家人的生活,更准确细腻地表达出了土家人的淳朴,促成了三棒鼓一种独特的语言结构。在传统唱本的唱词中,口语化的运用非常普遍,但现代唱本的唱词由于受汉语推广的影响,尽管大多仍是使用方言演唱,但口语化的使用频次已经相对减少了。

唱腔方面

不同地方三棒鼓的唱腔基本都是按照按字行腔准则、依据本地方言音调形成的,四 个乐句构成一段唱腔。四个乐句之间的结构并不是毫无规则可言的,有一句式、上下句式以及起承转合结构等,基本唱腔有三棒鼓调、十绣调、凤阳调、麻城调、姐望郎调等,比如三棒鼓调一般都是徵调式,它的唱腔基本都是一字一音。“三棒鼓”的音乐具有自身独特的风味,其音乐旋律具有“线性韵律之美”,就以“来凤三棒鼓”为例,其大部分唱词都力求押韵。以土家族方言音调为基础,一般四句均押韵,但也有允许其中一句不押韵的,每板唱完后可换韵角。韵脚有寒山韵、稀奇韵、生长韵等。韵律一般有七字韵、五字韵、三字韵,但多唱五五七五韵。在当地本土流传的说法有:“如果唱韵脚,没有多的说,各种韵上莫扯伙,出门不得泼;韵脚不会分,硬要学才行,口出唱个翘翘韵,那才丑死人。”

表演特点

技艺方面

“三棒鼓”是一种具有表演技艺性的说唱型艺术形式。“三棒鼓”艺人一般也被看作全能艺人,不仅会唱歌、跳舞,还会表演杂技。艺人在演唱的同时也会穿插着表演杂耍、而不是单一的唱曲、根据表演人数的不同、表演形式也会不同。艺人们在表演时会用到一些特殊的表演道具,如锣、鼓、刀 ,甚至还会使用到绞棒、钢叉、斧等工具。一场演出一般由一到五人组成,演、唱、杂耍相结合,一人抛棒击鼓并演唱,一人敲击马锣兼以伴唱,还有一人反复抛刀,尖刀在空中飞舞,技艺难度相当。其演唱以即兴为主, 唱词中常常带有祝福、恭维的话,而且常常夹有俏皮话、粗话等,经常运用排比、比兴、对偶、押韵等手法。而锣鼓伴奏模式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表演一般先击锣,然后开始演唱,每唱完一段就要以击锣为过门紧接下段,节奏比较固定。“三棒鼓”发展到现在,在表演过程中,有歌唱、敲打乐器、表演杂技等各种元素组合,已经由过去的只在祭祀和日常丧葬等场所演唱,发展成为了如今的具有表演性的民族曲艺活动。

内容方面

土家族“三棒鼓”是具有一定传承性的。三棒鼓这一曲艺形式从发展萌芽到现在,在这过程中,不断创新传承至今。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从封建社会一直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 土家人民也经历战争流血, 走向了团结、和谐。在这每个历史时期,三棒鼓的表演内容也有所不同。从流传下来的三棒鼓唱词中可以发现,其大多与百姓生活、民风民俗、战争等有关系,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在唱词中展现。如《二十四节气歌》《陈木匠做官》《飞夺泸定桥》《共产党就是好》等,在其中, 人们过去也只注重唱一些节气、春耕、播种等方面的内容, 而如今却慢慢融入了一些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在传承的基础上面也产生了许多创新。

代表人物

朱锦泉

朱锦泉,三棒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没有间断过对文学知识的学习和对三棒鼓词的写作,记录过民俗音乐、民间故事、民间文学等地方文化资料。收集、整理、自编的三棒鼓词达60万字,创作出《三棒鼓集》一书,代表作品有 《重阳儿 落难》《风波亭》《花鼓闹山乡》《老乡长》《卧龙吊孝》等,该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发行,作品《花鼓闹山乡》 曾被拍成艺术片入选全国群星奖

向前和

向前和,三棒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一共能表演22种飞刀绝技,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动作有“美女梳头”“雪花盖顶”等,中部动作有“太公钓鱼”“幺妹簸米”等,下部动作有“古树盘根”“跑马射箭”等。向前和凭借着自己的飞刀绝技,先后登上湖南卫视《谁是英雄》、湖北卫视《我是天才》、山东卫视《中华达人》、安徽卫视《综艺大挑战》、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以及CCTV7《咱们老家》等20多个节目,并在第四届电影电视中国艺术节新农民才艺风采大赛上获全国十佳牛人金杯奖,被称为“土人飞刀”。

肖泽贵

肖泽贵,三棒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肖泽贵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兴隆街道办事处的一个三棒鼓世家,学艺至今有几十年,被观众称为“四十年肖冠军”。他先后写词已达三十万字的作品,如《百岁挂帅》《穆桂英大战洪州》《生死牌》《四郎探母》《目莲寻母》《王祥卧冰》《朱氏割肝》等四十多篇代表词本。

代表曲目 

站花墙

《站花墙》是荆州花鼓戏剧种的代表剧目。解放前为折子小戏,上世纪五十年代加工整理成大型戏,曾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电影在全国播映。该剧深受群众的喜爱,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于2017年创排了“非遗传承版”《站花墙》,获国家级非遗专项资金资助。2020年,该剧参加由文旅部艺术司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该曲目讲述的是天官王洪认婿酿错,真婿杨玉春与小姐王美蓉在丫环春香帮助下花墙相见,互换信物,约定月夜相会赠金银去赶考。不料遭到假婿张宽陷害,玉春身陷囹。县令方坤之子方天觉酬恩换狱,杨玉春上京得官,冤案昭雪,惩治了奸人张宽。杨玉春与王美蓉有情人终成眷属。

元觉感父

新孝文化常在三棒鼓唱词中体现,朱锦泉就对这种孝文化就十分推崇和赞赏,在代表曲目《元觉感父》中他写道 :“古孝第二个,东汉的元觉,父子性格如冰火,虽然各是各。祖父高年纪,失去劳动力,瘫痪几年床难起,无人送饭吃。公公身体孬,爹又懒张得,元觉经常瞒到爹 ,送饭给爷爷。元觉对爹讲,问爷暂莫慌,木车保存在家乡,日后有用场。留的车子在,到时有安排,上梁不正下不歪,扔你下悬岩,元觉几句话,提醒了阿爸,含泪将父拖回家,再也不糟蹋。” 他以《元觉感父》为载体,用三棒鼓演唱的方式,教导人们要像主角元觉一样常怀恭敬之心,要用讲道理说理由的方式与父母相处,切忌简单、粗暴。展现出一种平等对话式家庭关系,是对“谏即孝”优秀传统的继承。

扶贫政策惠万民

三棒鼓是一种民间曲艺,常用来纪录民众日常生活,反映民风民俗。但在特殊时期,三棒鼓还能作为一种思想宣传工具。就比如扶贫攻坚时期,许多艺人创作有关扶贫攻坚的唱词来对国家政策进行宣传。代表作品有李春国所作《扶贫政策惠万民》,其中写道:“锣鼓响连连,花鼓搞宣传,扶贫擂台摆在前,任务不等闲。 万众一条心,干群齐上阵,六个精准抓扶贫,决战脱贫困。 贫富有区分,因户来扶贫,扶贫对象要精准,不是所有人。 扶贫有规定,项目带脱贫,项目安排要精准,用钱到刀刃。 有限的资金,要办实事情,资金使用要精准,贪挪追责任。”由三棒鼓艺人进行演出,以一种亲切易懂的方式接触民众,能对国家政策起到一定宣传作用。

保护和传承

发展局限性

由于三棒鼓技艺很难,青年人大多外出上学工作,传承人培养的徒弟多为中年人,且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们也因不耐寂寞和不愿吃苦而放弃。中年人年龄偏大,灵活性、悟性不如青年,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也难以把三棒鼓创新和宣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目前非常缺少高素质的三棒鼓专业人才。一些政府也并没有专门针对三棒鼓传承发展的政策,而是全面倾向传统文化整体的保护与发展,这使得三棒鼓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缺少强有力的支持, 效率低下,无具体的规划性。这也对三棒鼓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影响。又据调查可知, 目前三棒鼓多用于农村丧事及助兴演唱宣传活动, 大多是义务表演和借平台宣传,有少量的补助,缺少专项扶植资金,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吊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许多丧事不一定在家里进行,很多人为了去繁化简而选择殡仪馆或者火葬场进行火化,那么三棒鼓也就相应缺失了相应的市场。

保护措施

2009 年,宣恩三棒鼓入选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国家也在许多地方拨下专款来建立传承机构,如2018年在宣恩钟楼建立三棒鼓传习馆,每年就三棒鼓开建培训班,给学员一定补贴,同时进行三棒鼓校园培训,在各小学建立兴趣班,据报道,高罗乡中心小学经过一年的实践,已经培养出了三十多名三棒鼓学习者。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艺术宣传活动,通过编写出版三棒鼓相关教材和书籍,举办相关活动,培养、选拔三棒鼓传承人及学习者参加国内各大比赛等措施,如组织三棒鼓班子到广场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举办三棒鼓古词大赛等。使民众更加了解三棒鼓的精神及表现形式,激发民众对三棒鼓的热爱。这些措施都对三棒鼓文化的传承宣扬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艺术价值

美学价值

在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中, 民间的口头创作与歌舞表演艺术往往是最有活力最鲜活的一个方面。它是语言传承文化和形体表演文化的综合体。体现了蕴藏在文化底层中的历史、习俗和社会意识。这些在戏曲发展史上被认为是“土”的艺术,却反复唱于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就说明这种民间艺术里具有很独特且充分的美的素质。像土家三棒鼓一样,是具有自身的美学特征的。像土家艺人在表演时, 装束都很朴素,只有在某些大型活动或正式舞台上才会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其次在语言、形式和风格上, 也能发现质朴的因素,比如在内容,语言上的生活口语化,更贴近生活,贴近民俗民风。这就体现了三棒鼓的朴素美,就举例说,在湖北省来凤花鼓中有一首名为 “和谐社会好日月”的唱词中唱到: “民间艺术节 / 城乡好闹热 / 我把花鼓打一则 / 唱个十二月。 正月是新春 / 元宵闹花灯。…… 腊月是小寒 / 黄龙把腰缠 / 二人 靠背把刀换 / 共同庆丰年。”,在观者面前呈现出一副普通百姓过节的热闹景象,其表现出来的和谐、朴素、秀雅, 给人以一种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文化价值

三棒鼓是由杂耍、演唱两方面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唱词部分,从现今流传下来的曲目中可以看出,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三棒鼓的表演内容也是不同的。三棒鼓唱词大多和百姓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特色节日、战争等息息相关, 且通俗易懂,口语性强,以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流传,能够更好地宣扬民族文化,具备一种民族文化之美。土家族先祖能歌善舞、 勇敢坚强、信奉祭祀,这些美好品质都在三棒鼓唱词中有所体现,且由于土司统治在这个民族延续了几百年,土家人居住地交通又并不便达,这使土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型、三棒鼓这一曲艺的文化气息也更为浓厚。

参考资料

三棒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8-05

来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 来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图典[M]. 2020.11..读秀.2023-09-2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6-01

三棒鼓.天门市人民政府.2023-09-21

【曲艺 】三棒鼓(常德市).非遗网.2023-09-21

土家族“三棒鼓”的艺术特征 熊晓辉 11.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编辑部.2023-09-22

恩施土家刀王飞刀演绎" 三棒鼓" 传承非遗年入20万.人民网.2023-09-23

肖泽贵.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2023-09-27

青春版荆州花鼓戏《站花墙》亮相湖北传统文化艺术展演.荆楚网.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