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
莲花落,又叫莲花闹、莲花乐、落子、莲花板等,是一种说唱相结合的汉族曲艺艺术。对于莲花落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另外一种认为源自隋唐时期的佛教僧侣募化时所唱的佛曲“散花乐”,后者是当前大众普遍认同的观点。宋元时期,成为乞丐行乞的工具,流行于民间。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清朝末年达到了繁盛。莲花落的发展与乞食文化密切相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被视为乞丐独有的民间艺术,被世人鄙夷,直到清中期才逐渐兴起。
莲花落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艺术。其演出形式有单曲和彩唱两种,前者是一个人自说自唱,以说为主,配合竹板伴奏;后者由歌者两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进行表演。另外其腔调也有讲究,常见有“平调”“悲调”之分。莲花落的表演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代表作品有《万花楼》《小两口打架》等,代表人物有张金凤、姬银龙等。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莲花落逐渐与中国戏曲相融合,成为多种地方戏曲的鼻祖,例如评剧、十不闲、二人转、吉剧、龙江剧等都是由莲花落演变而来。2006年,绍兴莲花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山东落子、太原莲花落、江西莲花落也先后被列入其中。
历史沿革
莲花落的起源
对于莲花落的起源,在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谭正璧和谭寻认为莲花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从《逸周书》里的《周祝篇》和《太子晋篇》,《苟子》里的《成相篇》这几篇文章来看,民间的在周代就已经存在了。他们认为荆轲《易水歌》和《大风歌》都属于莲花落一类的东西,其朗诵起来与莲花落相同,并且也是和莲花落一样配着简单的打击乐器
陈钧和黄春生认为莲花落和佛曲“散花乐”“四季莲花乐”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佛教音乐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佛教颂偈形式“ 唱导”。“ 唱导”发展成熟以后,大约在隋唐产生了佛曲“ 散花乐”。相关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成书于唐贞观十九年 ( 645年) 唐西明寺沙门道宣撰 《续高僧传》。散花乐是寺院僧人们募化时唱导的艺术形式,唐氏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三十中有介绍说:世有法事,号曰“落花”,通引皂苷,开大施门;打刹唱举,拘撤泉具。”因其“ 声无暂停,语无重述”,散花乐受到民间群众的欢迎,之后,乞丐模仿其句式与合声逐渐形成“ 莲花乐”。这种认为莲花落起源于佛教僧侣募化时所演唱的佛曲的说法也是当前大众普遍认同的观点。
莲花落的发展
萌芽阶段
莲花落最早产生于隋唐时期,最初是佛教僧侣们在民间宣讲佛经时所演唱的一种名为“唱导”的佛教颂偈形式。在“唱导"发展成熟以后,约在隋末唐初产生了“散花”、“落花”的佛教颂偈的形式,此时的主用途是礼佛和法会。此后,莲花落逐渐流向民间,唐末五代十国,由于佛曲和讲唱文学的兴盛,百姓们把庙会作为主要的娱乐场所,在庙会上举办各种活动。因此,寺院与民间在音乐上得以相互交流和影响,佛曲与民俗音乐得以密切结合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古乐和民间音乐,吸收了不少民间的曲调,开始向世俗化发展,隋唐以后,在佛曲前有 “四季”称谓。另外还产生了“募化”的用途。在此过程中,逐渐被乞丐模仿。到宋代时,莲花落成为乞丐们谋生乞讨的手段,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莲花落在当时不受官场人士的待见,难登大雅之堂,在诗词资料中也很难看到有关莲花落的描述。
过渡阶段
宋词中已经出现“四季花”的词牌,并用同一词格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名组成的词牌。到金、元时期,散曲中更加广泛地出现了“四季莲花乐”。元朝以后,文化差距促进了民间戏曲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莲花落,虽然仍未脱离贫困穷酸的代名词,但是已被一些戏曲所接受和整合,“四季莲花落”的技艺经常被插用在杂剧之中,并且逐渐形成了莲花落调式,变成了曲艺的一种。但莲花落作为底层艺术,此时仍未大篇幅的用在元杂剧的表演中,戏曲家关汉卿、郑廷玉等引用莲花落时,只是限于表征性的引用,对莲花落的具体唱调并没有过多涉及。
元杂剧衰落之后,南戏兴起,莲花落逐渐融进中国传统戏曲当中。高明在其南戏作品《琵琶记》中引用了较长片段的莲花落,并且脱离了先前莲花落的范畴,出现了数唱莲花落,为莲花落与戏剧的融合创造了新的戏剧空间。明朝莲花落变得更加口语化,逐渐向说唱体发展。此外,在戏曲《锦笺记》中还出现了[莲花落]曲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莲花落由乞食音乐向传统曲艺转变的轨迹。
成熟阶段
明末清初,莲花落逐渐兴起,到了清代,莲花落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此时的莲花落虽然仍是带有募化性质的音乐,但已完全世俗化,逐渐从说唱演变为单独的曲艺,唱段也逐渐脱离戏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观众的民间曲艺。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莲花落不仅在民间受欢迎,八旗子弟也参与其中,对于“文词”进行雅化,业余演唱,在乾隆寿诞的《万寿庆典》中也有莲花落的演唱。在此期间,南方的十不闲(什不闲)传入北京。莲花落开始出现分流,一部分继续流落街头乞唱,被称作“大口落子”,一部分吸收了南方的十不闲,形成“十不闲莲花落”,也被称作“小口落子”,成为民间表演的开场节目。清中叶,莲花落逐渐走向商业化,包括开设落子馆、撂地机动演出。
此外,莲花落的表演也发生改变,清朝前期,莲花落的唱词和泛声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以四季莲花落为主。到清代中叶,泛声消失,出现了一种以上下句为基本乐段循环往复的板式体结构形式,出现叙事性更强的莲花落——叙事莲花落。清朝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后,莲花落又出现了对口的形式,之后又发展成了彩扮莲花落。莲花落在传播与演变过程中,与各地的生活习惯相结合,逐渐地方化,成为了多种曲艺的鼻祖。清末,河南省、河北省以及山西省等地的莲花落有的演变为戏曲声腔,比如河南的落腔,河北的武安落子,山西的上党落子等。莲花落发展为对口莲花落后,从河北传入东北地区,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东北的二人转,后来的吉剧、龙江剧都是莲花落演变而来的并在传播过程中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此外还产生了山东落子、江西省莲花落等不同的莲花落类型。
光绪末年,前门外大栅栏迤西石头胡同的四海升平茶园,开创了聘请落子艺人在室内演出,慈禧还曾数次召莲花落艺人进宫演唱,并着选赵星垣等十几个人入宫充任教习,教宫中太监演唱。民国时期的北京,集中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们,这为莲花落等艺术提供了空间,这一时期北京莲花落有一显著特点,女艺人迭出。
新时期发展
20世纪40年代,莲花落已经衰落,许多艺人开始改唱其他的曲艺类型。1980 年前后,在辽西绥中县还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莲花落老艺人,后来随着老艺人故去,莲花落在辽宁省已经基本上失传。莲花落的优秀剧目被二人转等曲艺继承了下来,受到国家和政府的保护。在国家的扶持下,一些莲花落艺人也开始推陈出新,借助网络平台吸引受众的关注,促进曲艺的传播。
艺术特色
演出形式
莲花落最初是单口说唱形式,表演者一般是一个人自说自唱,以说为主,或唱些小调,以竹板伴奏,右手拿两片大竹板,左手拿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强拍,小竹板其余拍子,随着节拍进行表演。各地莲花落演出形式上亦有区别,例如绍兴莲花,起初是一人主场,一二人伴唱,后又保留一人主唱的基础上,发展为两人演唱(艺人称双档),根据演唱内容不同,还分“男女双档” “男双档” “女双档” ;客家地区“莲花落”演出形式有单曲和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多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两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犹如小戏曲,插科打诨,以资娱乐。
语言
莲花是们曲艺,语言是表现艺术内容的主要形式,莲花落在传播与演变过程中,逐渐地方化,各地的莲花落大都本地方言演唱。例如太原莲花落的段子通篇都是要用太原话来表达的,而绍兴市莲花落要用绍兴方言演唱,因此又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伴奏
莲花落采用的是大弦伴奏、群众帮腔,用扇子、竹板、手帕、节子(碎嘴子)等做道具。北方莲花落到评剧的发展过程中,莲花落又学习了河北梆子、京戏等的板腔体系改用梆子掌握节奏,并加入单皮、板胡、板鼓等做伴奏乐器。在山东省发展为“山东落子”的过程中,也发展独特的地区特色,伴奏不用弦乐,主要是大钹(光光、咣咣镲)、竹板、节子(五块小竹片穿在一起)。而绍兴莲花落受越剧影响,多用弦乐,在20世纪70年代,原有的竹板、竹筷、毛竹老头改用为戏曲鼓板和斗鼓,并配有琵琶二胡、笛子、扬琴等乐器。
角色分工
演唱莲花落共分三种角色:扮演坤角叫“包头”也叫“打里儿”;扮演男角叫“画面儿”;扮演老太太叫“画底儿”。莲花落的表演方式是边舞边唱,走八字、箩圈儿、编黄瓜架等,演员化妆是“漫画”风格,因而活泼、风趣。
唱腔
莲花落常用的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一般情况下,当一段唱腔开始时,会先有“摔斗”,也叫“喊落”。
流派
莲花落在清代流传广泛,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的生活习惯相结合,逐渐演变为以莲花落命名地方流派。例如:绍兴莲花落、太原莲花落、山东落子、姚安莲花落、江西莲花落、温州莲花、四川车灯、湖南莲花闹、闽东莲花落、广西零零落等等。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形成于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和咸丰年间,其流行地域主要在绍兴、上虞区、余姚市、慈溪市、萧山区和杭州市一带。其说白唱词采用的是绍兴市方言炼话,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唱腔曲调早期为“哩工尺”,由一人主唱,旁有一二人以“工尺”为辞帮和,在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
绍兴莲花落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906年-1910年,该曲艺主要是用来跑街卖唱的一种谋生手段,唱词多为即兴编造,唱腔也没有固定的基调,演唱的内容多为一些彩头和祝福语。从1912年以后,受越剧“吟吓调”的影响和宣叙调的影响,出现了一种“读歌帮腔”,也就是“哩工尺”唱法,主唱者手持枣木制的三块窄板,击节吟唱,和者接调伴唱,无丝弦伴奏。1915年以后,随着莲花落的不断发展,该曲艺由沿街卖唱发展至登台演出,表演形式也变成了一人演唱,两人伴奏,演唱的内容多为反映农村家庭生活的“节诗”,之后又发展成了说唱长篇回书,代表作品有:《马家抢亲》《闹稽山》等。新中国成立后,绍兴莲花落有了全新的发展,也涌现出了胡兆海、翁仁康、倪齐全等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并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纳入了政府保护行列。
太原莲花落
清代道光年间莲花落传入山西省,发展至今,通行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竹板(两大五小,俗称“七件子”)伴奏韵诵,唱诵为主,间有夹白。也有双人对口和多人演出的方式。唱词基本以七言四句为一段,讲求合辙押韵。当地人对这种艺术进行了简单的改编,采用晋中方言来演唱莲花落,被称为“晋中莲花落”,也被称为“晋中落子”,这也是太原莲花落的前身。莲花落流入太原地区后,经过民间艺人的改革加工,最终形成了具有太原特色的莲花落。
20世纪60年代初,曲艺演员曹强走访晋中市莲花落老艺人,整理汇总了大量的莲花落唱腔与唱词,并对它们的语言、唱腔等进行了创新改造,形成了“韵诵与徒歌相交融,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句式结构多变”的太原莲花乐。代表曲目有《卖花生》《窦仙姑》等。进入21世纪后,原有的老艺人年事已高,再加上青中年表演人才缺失,技艺无法传承,太原莲花落面临生存危机,急需予以保护。
萍乡莲花落
萍乡莲花落属于江西莲花落的一条分支,最早出现于清代时期,其流行地域主要在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一带,是一种以萍乡语言为载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表演形式上,萍乡莲花落是“一人站唱、二人对唱、众人帮腔”的形式。 在曲词演唱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兴编唱”的小短段,和“演唱一些有故事情节”的中小型曲目。萍乡莲花落的传统曲目有《赞土货》《王氏教女》《剿笼庄》等。在对萍乡莲花落的传承方面,当地的政府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将该曲艺申报列入了市级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在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下,当地的传统剧目得以恢复上演,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得以保存下来,此外,还开展了“收徒拜师”活动,为萍乡莲花落注入新鲜血液。
剧目
传统剧目
莲花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曲目,不同流派也有着各自的经典曲目。太原市莲花落传统剧目有长篇的《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呼延庆打擂》和短篇的《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等。绍兴莲花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长篇节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萍乡莲花落传统曲目有《赞土货》《赞萍乡大人物》《剿笼庄》《王氏教女》等。 。
现代曲目
现代以来,在表演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作新剧。1980年,萍乡莲花落传承人宋华铿主创并演唱的曲目《少奇一身是胆》参加解放后首次全国农民调演,并三次调进中南海进行汇报演出,获得了高度评价。 山东落子传承人张青敏,根据自己“包吃包住免费教落子”的经历,创新改编出新曲目《特殊招聘》。
传承与保护
发展现状
莲花落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时间,该艺术在清朝时期深受百姓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电视台、电台的普及,莲花落进一步传播推广。但进入21世纪以来,莲花落的发展遇到了困境。主要有以下问题和表现,一观众流失,新型传媒渠道成熟,过去积累的观众流失;二是方言危机,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各地“莲花落”赖以生存的方言环境收到影响;三是年轻传承人难找,莲花落艺术缺乏传承;四是莲花落节目创作有待进一步更新。
保护措施
2006年,绍兴莲花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启动绍兴莲花落传习班工作,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绍兴莲花落”的保护传承工作。
2008年,山东省单县申报的山东落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山东省金乡县申报的山东落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莲花落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发展正在衰落的莲花落。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太原市歌舞杂技团的莲花落获得了保护资格。
2021,江西莲花落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上,在宋华铿等传承人的努力下,逐步恢复当地传统节目的演出,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 同时开展“收徒拜师”活动,吸收了年轻人参与莲花落传承。
价值与影响
价值
娱乐审美价值
莲花落早期是乞讨谋生的一种手段,内容多为当时社会时闻、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是广大百姓娱乐和了解当时社会动态的途径。 现代衍化为一种寓教于乐的群众文艺样式,是各类文艺演出常见节目之一。
艺术文化价值
莲花落节目,不仅是莲花落艺人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更是他们审美创造与艺术智慧的特殊凝结和呈现,还是当地群众精神思想和生活理想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以及群众们接受思想道德教化并传递人伦情怀的传统方式与重要渠道。
科学研究价值
莲花落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对于认识、了解和研究、传承具有各地特点的语言(方言)、文学(曲本)、音乐(唱腔及伴奏)、美术(服饰与道具)等的艺术文化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影响
“莲花落”在广泛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成为各地剧种的重要诞生母体,如评剧、十不闲、龙江剧等都从莲花落中衍生而来。
参考资料
【沙坪坝区区级项目】莲花闹.重庆文艺网.2023-06-02
莲花落:“草根”艺人唱出人生酸甜苦辣.阳泉市人民政府.2023-06-02
莲花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02
非遗文化莲花落传承人姬银龙父子再次登上央视舞台并获奖.凤凰网河南.2023-06-02
东北二人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9
绍兴莲花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02
山东落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9
江西莲花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9
硬核曲艺莲花落走红网络,对话95后表演者:很难,但要继续.百家号.2023-06-02
“90后”莲花落传人的“云端”战“疫”.百家号.2023-06-02
客家曲艺“莲花落”.闽西新闻网.2023-06-02
非遗曲艺 薪火相传——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举行绍兴莲花落传习班结业考核.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文物局).2023-07-06
山东落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06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