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鵟
大鵟(黑枕黄鹂普通亚种:Buteo hemilasius,鵟读音为:kuáng),别名为豪豹、白鹭豹、大花豹,是鹰科鵟属鸟类。该物种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猛禽,体重1.3-2.1千克,体长56-71厘米,体色差异较大,上体多为暗褐色,下体白色至棕黄色,有暗色斑纹(淡色型);或全身均为暗褐色或黑褐色(暗色型)。
大鵟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亚、东亚以及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则繁殖于东北地区、华北和西北,越冬于繁殖地以南的长江以北地区。常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草原等,有时也出现在高山林缘以及开阔的沼泽地、山地平原、沙丘以及荒漠地带,分布地海拔上限为5000米。
关于大鵟种群规模的数据较少,但整体种群数量相对稳定。2021年,大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大鵟体羽美观,常被人类作为装饰品,《晶珠本草》记载大鵟还有药用价值,但大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禁止滥补滥杀。该物种以野鼠、草兔为食,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森林、草原有生态意义。
形态特征
大鵟体型较大,是中国鵟类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猛禽之一,体重1.3-2.1千克,体长56-71厘米,嘴峰24-30毫米,翅长45-52厘米,尾长26-28厘米,跗76-94毫米。体色差异较大,分为暗色型、中间型和淡色型三种,其中淡色型比较常见。
淡色型
淡色型的大鵟虹膜为黄褐色,嘴黑褐色,蜡膜黄绿色;头顶至后颈为白色,略沾棕色且有褐色纵纹;上体土灰褐色,具淡棕色或灰白色羽缘和淡褐色羽干纹;翅上覆羽灰褐色,有淡棕色或灰白色羽缘;外侧初级飞羽黑褐色,内羽片基部为白色;内侧几枚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灰褐色,具暗褐色横斑;内羽片白色且沾棕灰色,先瑞白色。下体白色,颏、喉和胸部具稀疏的淡褐色纵纹;上腹、两胁有宽阔且明显的淡棕褐色纵纹,腿覆羽棕褐色,羽缘淡黄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近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棕黄色,有褐色斑;尾上覆羽淡褐色,具黑褐色横带,偶尔缀有少许白斑;尾羽淡褐色,有7-8条暗褐色横斑和灰白色先端;尾羽基部内羽片和羽轴也呈白色;跗蹠强壮且被黄褐色羽毛,爪黑色。
暗色型
暗色型的大鵟的头颈部羽色较淡,羽缘棕黄色;眉纹呈黑色;上体为暗褐色,肩部、翼上覆羽的羽缘为淡褐色;翅暗褐色,翅下飞羽毛的基部有白斑;下体淡棕色,有较暗的羽干纹以及横纹;覆腿羽为暗褐色;尾为淡褐色,羽干以及羽缘白色。
中间型
中间型的大鵟的体羽大多为暗棕褐色。
幼鸟
体羽与成鸟相似,颏部、喉部有棕褐色羽干纹,上体背肩部、飞羽、翅上覆羽有较明显的浓棕黄色边,下体羽色为基部白色,端部褐色。腹部近黑褐色,羽基部近灰白色,羽缘棕黄色。覆腿羽棕褐色,有淡棕褐色羽缘。尾下覆羽黄褐色,微缀淡褐色细斑纹。尾羽灰褐色,基部近灰白色,有六七条黑褐色横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大鵟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俄罗斯)、东亚(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以及南亚(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则繁殖于东北地区、华北和西北,越冬于繁殖地以南的长江以北地区。
栖息环境
大鵟常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草原等,有时也出现在高山林缘以及开阔的沼泽地、山地平原、沙丘以及荒漠地带,冬季常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村庄、农田、芦苇沼泽甚至城市附近活动,分布地海拔上限为50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鵟主要捕食啮齿动物、蛙类、蜥蜴、蛇类、黄鼠、野兔、旱、鼠兔、环颈雉、石鸡等动物,有时也会在地面上捕食昆虫。
大鵟会边飞边搜寻猎物,或者在看到猎物以后从站立停栖的地方冲向猎物。大鵟在守候猎物时距离猎物洞口约15-30厘米,迎风站立,等待期间也会变化位置或者洞口。大鵟会在猎物出洞的瞬间抓取猎物,有时还会用双脚交替调整抓取位置,通常携带猎物飞往另一地点进行处理。
节律行为
大鵟常在白天活动。主要为留鸟,也有部分迁徙,春季约3月末到4月初到达繁殖地,秋季约10月末至11月中旬陆续离开繁殖地。
活动特点
大鵟常单独或者成小群活动,飞行的时候,双翼鼓动较慢,不飞的时候会停栖在高大树木、地上、山顶以及其他高凸物体上窥视猎物。中午天气较为暖和时,大鵟会在空中打圈翱翔。
生长繁殖
求偶营巢
大鵟的繁殖期开始于4月中下旬,结束于8月中旬,常会把巢筑在树上或者悬崖峭壁上,附近通常会有灌木作掩护,而生活在草原的个体有时会把巢筑在电线杆上。巢的形状为盘子状,大鵟有利用旧巢的习性,但是旧巢也需要每年翻新、补充巢材,使用的时间较久的大鵟巢穴的直径可达1米。巢材主要为干树枝(如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的枝条),垫材为干草、羽毛、碎纸片、破布、青苔等。
产卵孵化
大鵟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2-4枚,偶见多至5枚。卵的大小约为56-70毫米×43-52毫米,颜色为淡黄色,钝端被有较多的红褐色和鼠灰色斑。孵化期约30天。
育雏、生长
雌雄亲鸟一起承担育雏任务。雄鸟负责给雌鸟和雏鸟提供食物。雌鸟在巢附近看守,保护雏鸟。雌鸟在育雏时会有清洁巢的行为,即将雏鸟进食残余或吐出的食茧抓起后扔出巢外。在雏鸟生长过程中,会在巢内站立,边扇动翅膀边跳跃;在巢内啄动巢材或食物,练习撕咬能力;在具备初步飞翔能力后跟随亲鸟学习捕食。
雏鸟一出壳便已睁眼,被绒羽,较为嗜睡,感到饥饿或者寒冷时会发出叫声,虽然这些偏向于早成性鸟的特征,但是其不能站立,不能独自取食而是需要亲鸟喂食,从发育类型上属于半晚成性鸟类。
早成雏约7日龄长出黑褐色的翅羽鞘,约10日龄长出肩羽鞘并开始自己啄食,约12日龄长出尾羽鞘,约15日龄时跗蹠可独立支撑身体并挪动位置,22-23日龄时卵齿脱落,约30日龄身体开始直立,约36日龄时头部的绒羽脱完,约42日龄全身绒羽脱完。雏鸟约在巢中生活45天后便可以飞翔以及离巢,进行独立捕食和生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关于大鵟种群规模的数据较少,但整体种群数量相对稳定。2001年统计全球种群数量大于10000只,2009年统计约有100-10000对繁殖对,约50-1000只迁徙个体。
致危因素
第一,栖息地退化,例如中国巴音布鲁克地区的过度放牧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该地区超过50%的草地已经退化。第二,触电死亡也可能对其种群造成威胁。第三,在蒙古的蓄水池中曾发现14只大鵟尸体,它们是在被困后死亡的。还有记录称早成雏会被建造巢穴时使用的垃圾缠住,但这不构成重大威胁。第四,大鵟不畏惧机动车,因此常被猎人诱杀。
保护级别
2023年,大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2021年,大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大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大鵟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移栖物种公约》(CMS)附录二和《猛禽谅解备忘录》(Raptors MOU)第3类猛禽。
主要价值
大鵟体羽美观,羽毛上缀有斑点状纹,常被人类作为装饰品。其翼羽和尾羽为出口商品,商品名为“大豹”和“白豹膀尾”。《晶珠本草》记载大鵟肉滋补,辟邪,可治妇女病,粪便可以消肿熟脓,但在中国,大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禁止滥补滥杀。
大鵟捕食野鼠、野兔,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森林、草原有生态意义。
物种对别
大鵟的外形与普通鵟(Buteo japonicus)、毛脚鵟(Buteo lagopus)很像,但大鵟体型偏大,飞行时可以看到翼下的白斑。另外,大鵟的跗蹠前面通常被有羽毛,普通鵟的跗蹠仅有部分被羽,毛脚鵟跗蹠上的被羽直达趾基部。
相关文化
中国曾发行过一枚面值90分的邮票,图案是一只正在往树干上落的大鵟。这枚邮票图案着重描绘了大鵟翼强善飞的特点,画面右上角标有“大鵟”及其拉丁学名“Buteo hemilasius”。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5
Buteo hemilasius.The IUCN Red List.2023-04-0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8-21
Buteo hemilasius.CITES.2023-04-05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人大新闻网.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