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翅长脚鹬

黑翅长脚鹬

黑翅长脚鹬(学名:Himantopus himantopus),俗称红腿娘子、高跷腿子,翘嘴鹬科长脚鹬属鸟类,是中型涉禽,体态修长,体长为29~41厘米,体重146~200克。通体黑白分明,夏羽雄鸟前额、面颊白色,嘴细而长,呈黑色。头部眼以上、后颈黑色,背、肩及两翼黑色,有绿色金属光泽;腰至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灰白或淡灰色;下体包括前颈、胸和腹部皆为纯白色,个体间羽色有差异;胫与跗细长,粉红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头、颈全为白色。

黑翅长脚鹬一般繁殖于欧洲中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于非洲和东南亚,在中国,黑翅长脚鹬一般繁殖于西北、东北部,越冬于南部沿海,常栖息在湖泊、浅水塘、沼泽、农田、鱼塘、水池等地。

黑翅长脚鹬可食用农业害虫、畜牧害虫和渔业害虫,对控制农、牧渔业害虫起着重要作用,在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黑翅长脚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黑翅长脚鹬是中型涉禽,体长29~41厘米,体重146~200克。虹膜为红色,两颊自眼下缘为白色,嘴细长且直,呈黑色,,鼻沟不伸过嘴长之半。胫下裸露,呈粉红色,较细长,约占整体高度的60%,飞行时长腿拖于尾后。足有三趾,跗蹠及趾呈粉红色,跗蹠长度超过中趾(连爪)长度的2倍。

雄鸟夏羽前额白色,头部眼以上为黑色,并延伸至后颈,但背部和翅的黑色不相连,个体间羽色有差异。前颈、颈侧白色,、肩、背和翅上、翅下覆羽为黑色,且富有绿色金属光泽,腋羽为白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均为黑色,微具绿色金属光泽,飞羽内翱黑褐色。胸和腹部纯白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有的尾上覆羽沾有污灰色,尾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外侧尾羽近白色。雄鸟冬羽通体除背、肩、翅上、翅下为黑色外,全为白色。

雌鸟夏羽头、颈全为白色,背、肩和三级飞羽褐色,其余与雄鸟夏羽相似,雌鸟冬羽与雄鸟冬羽相似。

幼鸟一般体重约14克,体长约95毫米。幼鸟上体绒羽灰褐色,下体白色略带灰,嘴峰具白色卵齿,卵齿于孵化后4~5天消失,颈两侧及腋下裸露无羽,头部、枕部、背部、翅均分布有不规则黑斑,背部中央两块黑斑最大,跗蹠淡黄色,爪粉红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黑翅长脚鹬一般繁殖于欧洲中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于非洲和东南亚。

中国分布

黑翅长脚鹬在中国主要繁殖于新疆、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迁徙期间经过中国河北、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等地,越冬地通常为广东、香港和台湾。

亚种分布

多数学者认为全世界有5个亚种。

栖息环境

黑翅长脚鹬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近水的草地、农田、鱼塘、水池、碱性或高海拔湖泊也可成为其栖息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黑翅长脚鹬主要以软体动物门、虾、甲壳亚门环节动物门、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食用植物藻类禾本科杂草种子。

黑翅长脚鹬常单独或成对在浅滩、沼泽、小水塘以及水边泥地上觅食,偶尔也见成松散的小群体一起觅食。觅食方式主要是边走边在地面或水面啄食,或疾速奔跑追捕食物,或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有时将头浸入水中觅食。

社群行为

黑翅长脚鹬是群居动物,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时期常单独繁殖或2~50对形成松散的群体在繁殖地繁殖,常与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等混群营巢。迁徙时期是成群迁徙。

节律行为

黑翅长脚鹬主要在上午觅食,午后觅食次数减少,并进行静栖和理羽。在春秋季节的白天,黑翅长脚鹬常形成小群在沼泽地中觅食,夏季的中午常会曲腿下蹲浸入水中散热。

黑翅长脚鹬的北方种群会进行长途迁徙,于3~4月间迁至北方繁殖地,于8~11月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至越冬地。

防御行为

黑翅长脚鹬在孵卵期间会有强烈的护巢行为,雌鸟孵卵时,雄鸟会在附近警戒,警戒性高,有入侵者时会集群驱赶。当有人接近时,会鸣叫示警,雌鸟迅速飞起,汇集成小群体,不断鸣叫、扇动翅膀,盘旋于巢地上空,甚至向人头部俯冲。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黑翅长脚鹬繁殖期为5~7月,繁殖期间,雄鸟常发出鸣叫,引诱雌鸟,有争夺配偶现象。交配时间集中在上午,交配常发生在沼泽地浅滩,交配前雄鸟曲颈尾随雌鸟,雌鸟卧地时,雄鸟围绕雌鸟旋转2~3周后上到雌鸟背上交尾,交配时,雌鸟头向前方直伸,腿微曲,雄鸟有时会为雌鸟梳理上背的羽毛,泄殖腔孔相对3~5秒后完成交配过程,交配不久后即进入营巢阶段。

营巢产卵

黑翅长脚鹬常于5月末至7月初开始营巢,常集群营巢,喜在淡水沼泽浅水处集群活动,在植被密度、高度、盖度、干草比例相对较高、距水边较近、裸地比例相对较小的地方营巢。巢区一般为沼泽、草地或河流浅滩,巢地周围水较浅,水深一般不超过20厘米,巢为地上巢,一般筑在芦苇基部,被芦苇包围,巢材以泥土、芦苇、枯草等为主,呈浅盘状,较简陋,巢外径14~20厘米,巢内径13~20厘米,巢深1.5~4.0厘米。营巢后3~4日即产卵,一般日产1枚,每年繁殖一窝,每窝3~5枚卵。

黑翅长脚鹬卵呈梨形或卵圆形,重量20~25克,长约45毫米,宽约32毫米,卵底色呈暗绿色或浅黄绿色,卵上具黑色不规则斑块,钝端较密,斑块较大,尖端斑块小而稀疏。产卵后即开始孵卵,雌雄轮换孵卵,孵化期20~21天。破壳到出雏共需2~3天,破壳位置接近卵钝端。

生长发育

幼鸟为早成性,刚出壳的幼鸟卧巢不动,4小时绒羽干透,24小时后即可离巢,在巢附近浅水中游泳。食物以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昆虫为主。40天时,腿长基本与成鸟无异,背部颜色仍为灰褐色,翅缘略显黑色,仍与成鸟一起生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黑翅长脚鹬的分布范围较广,2015年估计全球数量为45万~78万,种群总体数量变化趋势不明,部分趋于稳定或有增加。

保护级别

1981年,黑翅长脚鹬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作为中日协定保护的候鸟之一。

2000年,黑翅长脚鹬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6年,黑翅长脚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黑翅长脚鹬可食用农业害虫、畜牧害虫和渔业害虫,对控制农、牧渔业害虫起着重要作用。

物种比对

鹮嘴鹬(Ibidorhyncha struthersii)、反嘴鹬反嘴鹬属 avosetta)和黑翅长脚鹬均属于反脚鹬科鸟类,中型大小,嘴细长,或有较细长的脚,体羽大多为黑白两色。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30

Himantopus himantopus (Black-winged Stilt) (iucnredlist.org).iucnredlist.2023-04-04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8-30

..2023-04-04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2023-04-04

..2023-04-04

..2023-04-04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 Species (indiabiodiversity.org).indiabiodiversity.2023-04-04

Himantopus himantopus - Black-winged Stilt -- Discover Life.discoverlife.2023-04-04

..2023-04-04

..2023-04-04

..2023-04-04

..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