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
(学名:Tribulus terrestris L.),别称白蒺藜、旁通、屈人,是蒺藜科(Zygophyllaceae)、蒺藜属(Tribulus)的植物。蒺藜在世界范围内广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地区,非洲南部地区,大洋洲地区,北美南部以及东亚地区;在中国分布广泛,主产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江苏省等。常生于沙地、荒地、山坡、田野、路旁及河边草丛、居民点附近。
蒺藜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状复叶互生或对生,小叶3-8对,呈矩圆形或斜短圆形;基部常偏斜,有托叶。花单生于叶腋,萼片5个;花瓣5个,花瓣黄色,早落;雄蕊10个,5长5短;子房上位,柱头5裂。果五角形,成熟时果瓣斧形,两端有硬尖刺一对。花期5-8月,果期6-9月。
蒺藜是中国最早应用的中药之一,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果实、花、根等均可作为药用部位,素有“草中名药”之称。同时以蒺藜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运动保健营养品、皮肤病药物和化妆品,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蒺藜也有一定害处,因其果实较多,尖刺硬,对人畜危害较大。除与作物争水肥与空间外,易刺伤牲畜,果实混入羊毛中,影响绒毛质量。
药用记载
蒺藜茎叶又名蒺藜苗,始载于《本草纲目》,别名蒺藜蔓,是中国最早应用的中药之一,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果实、花、根等也均可作为药用部位,素有“草中名药”之称。在公元一、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收载为上品,陶弘景描述道:“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即指本品而言。其后代本草亦均有记载。《本经》《药性论》《别录》《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经解》《本草汇言》等古代药学著作中也谈到了蒺藜的气味归经、用药忌宜。另外还有很多验方流传:如祛风清热的蝉衣蒺藜汤、拨云退职丸就与修正药业集团的明目蒺藜丸、三精明目蒺藜丸有相同之处。
以后蒺藜正品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味辛、苦,微温;有小毒。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胸胁胀痛,目赤障,风疹癌痒等。
形态特征
蒺藜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茎
茎平卧,枝长20~60厘米;
叶
托叶披针形,形小而尖,长约3毫米;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对生,一长一短;长叶长3~5厘米,宽1.5~2厘米,通常具6~8对小叶;短叶长1~2厘米,具3~5对小叶;小叶对生,长圆形,长4~15毫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稍偏科,表面无毛或仅沿中脉有丝状毛,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丝状毛,全缘。
花
花淡黄色,小型,单生于短叶的叶腋;花梗长4~10毫米,有时达20毫米;花萼5,卵状披针形,渐尖,长约4毫米,背面有毛,宿存;花瓣5,倒卵形,先端略呈截形,与萼片互生;雄蕊10,着生于花盘基部,基部有鳞片状腺体,子房5棱,柱头5裂,每室3-4胚珠。
果实和种子
果有分果瓣5,硬,长4-6毫米,无毛或被毛,中部边缘有锐刺2枚,下部常有小锐刺2枚,其余部位常有小瘤体。每分果有种子2~3枚。
物种分布
地理分布
蒺藜在世界范围内广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地区,非洲南部地区,大洋洲地区,北美南部以及东亚地区;在中国分布广泛,主产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江苏省等。
生境分布
蒺藜常生于海拔350-1100m的旷野、河边草丛、山坡、路旁及沙地、居民点附近。
生长习性
蒺藜生态适应性、生命力都很强。它喜温耐寒,喜肥耐瘠,喜光不耐荫,喜湿润耐干旱。适生于沙质土地、农田、果园、田埂、路边、瘠薄荒野、过牧草场。北方高温多雨季节多次萌发,生长旺盛;在土壤方面要求简单,但喜沙质土壤,在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中生长最好,其在干旱瘠薄沙地上常为大量蒺藜所占据,甚至形成大面积纯蒺藜草地:海滨沙地、石灰性土壤、河川砾质冲积土都适宜蒺藜生长。花期5-8月,果期6-9月。
集合繁殖
蒺藜的果实由5个分果瓣即5个集合繁殖体组成,坚硬的附属物饱含水分并包裹1-4粒种子,分别具一对长刺和一对短刺;果实成熟前保持在一起,成熟后立即散落,以集合繁殖体为单位进行扩散,种子萌发大多开始于最早成熟的集合繁殖体上,只有位于长刺端的种子在当季能萌发,属非随机萌发,其萌发前不开裂,萌发初始阶段腹缝线先裂开小口,胚根穿过裂口生长。蒺藜的这种集合繁殖方式使种子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扩散和萌发的差异性,是一种适应可变环境而演化出的能够提高物种生存率的繁殖策略。
栽培技术
栽培选地
蒺藜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质疏松,质地肥沃的砂壤土为好。
栽培方式
蒺藜在栽培中一般使用种子繁殖,由于蒺藜果实比较坚实,一般由5个分果瓣组成,并易分裂,每个分果瓣中有1-4粒种子,种子粒小,播种时直接播种分果瓣,对播种的种子进行栽培管理。
抚育养护
温度:蒺藜种子长期适应干旱高温环境,对温度的要求较高,最适温度为25°C,发芽率能达到30%以上,而低于25°C萌发率显著降低。
施肥:蒺藜的根粗、茎长、茎粗及叶片数等生长指标与氮肥的施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氮肥供应充足时,植株枝叶繁茂,分枝能力强,故施肥过程中应注意磷肥和氮肥的配合使用。
水分:蒺藜生长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灌水量,整体看来蒺藜生长不需要太多的水分,过高的水分反而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前期(6月)250mm的灌水就可完全满足蒺藜的生长需要;成熟期(7-8月)350mm的灌水较为适宜;衰老期(9月)450mm的灌水量足以维持植物老期较高水平的光合作用,增加生物量。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主要用途
医学药用
蒺藜药用历史悠久,全株果实、根、茎叶、花都可入药,被誉为“草中名药”。蒺藜地上部分做中药用称为蒺藜苗(又称蒺藜蔓),用于祛风、除湿、止痒、消痛;其主治有暑湿伤中、呕吐泄泻、鼻塞流涕、皮肤风痒、济癣、肿等。在印度,全草或果实用作利尿剂。
经济产品
以蒺藜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运动保健营养品,如蒺藜皂昔,在欧美市场十分抢手,其品牌多达上千种,如“Twinlab”“MET-RX”及中国品牌的“Realando”等,受到众多体育运动员和健美运动员的青睐,是自然健美运动员可以使用的为数不多的非运动禁药激素类的补剂,也是调节运动员体内睾合成的主流产品之一。
相关研究
药理研究
现代药学研究发现蒺藜中含有皂苷、黄酮、生物碱等多种化合物,其中甾体皂和黄酮成分是其主要化学成分,且以甾体皂苷类成分研究最多,发现其具有改善心脑血管、增强性功能、抗衰老及治疗胰岛素抵抗等作用,被认为是该植物药的活性成分。同时相关研究发现,蒺藜主要黄酮类成分是其主要皂苷类成分的1.5倍,并且在心脑血管方面同样具有显著作用,具有增加血流量、抗缺氧、阻滞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其功效和潜在药用价值不可忽视。
产品开发
通过对蒺藜潜在药用价值的研究利用,在外国已开发出增强性功能的药物“Tribustan”Vitanone”及软化血管的“Tribusaponin”等制剂,中国也研制出以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主的中药制剂一心脑舒通胶囊,应用前景广泛。
另外,蒺藜在皮肤病药物和化妆品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蒺藜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替代三氯生作为抗菌剂添加到化妆品中;添加到皮肤药中能显著提高药物抗致病性皮肤菌(如白色念珠菌)的功效。
物种区分
历代本草上还记载一种白蒺藜,也称沙苑蒺藜,为豆科蔓黄芪属植物蔓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的种子。处方用名有沙苑蒺藜、潼蒺藜、同州白蒺藜,主产于陕西潼关。两者都为临床常用中药,因其为同名异物,二者虽同有蒺藜、白蒺藜之名,而实则为不同种属,形态不同,作用有别的两种药材。
物种危害
蒺藜广布全中国,在中国北方各地最为普遍。因其果实较多,尖刺硬,对人畜危害较大,田间作业常刺伤手脚等处,影响田间正常工作。除与作物争水肥与空间外,易刺伤牲畜,果实混入羊毛中,影响绒毛质量。
防治方法:田间生长的蒺藜在其早期生长期间除去为好,因果实变硬后很是棘手。田间、田埂、路边的密集群丛也可用触杀性除草剂除之。
参考资料
蒺藜.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5-31
蒺藜.植物智.2023-04-07
蒺藜.植物智.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