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吴淞镇

吴淞镇

吴淞镇,民间亦习称吴淞镇,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大致相当于今吴淞街道及附近一带的范围。历来为上海海上门户、对外贸易港口和兵家必争之地,向有“水陆要冲,苏松喉吭”、“重洋门户”“七省锁钥”之称。吴淞是原吴淞江出海口附近地区的泛称。在此地区的蕰藻浜口有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原为宝山县属镇,1988年9月后为宝山区辖镇。老镇区建筑密集,周围建有海滨、长征、桃园、上棉八厂等居民新村。境内淞兴路为百年老街,集中了商店、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中小学、医院等设施;镇北新建淞滨路是以商业为主的新型大街,因渔汛及过往旅客众多,以饮食业集中闻名。周围有上钢一厂、上钢五厂及煤气、化肥、造纸、纺织等大工厂。镇西北有20世纪80年代陆续建成投产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历史沿革

公元1386年,明王朝为镇守吴淞江入海口,捍卫首都南京,设吴淞江守御千户所,派水、陆、骑兵驻守。1660年清王朝在此地区开始建筑炮台。1736年,在蕰藻浜口建胡巷桥,后逐渐形成胡巷桥镇。1876年,27家外洋商擅自修筑了上海市至吴淞的吴淞铁路(改建后称淞沪铁路),由此吴淞的确切位置得以明确。1898年,吴淞曾一度自辟为对外商贸的商埠。1928年、1960年、1980年三度建置吴淞区。1988年,成立宝山区后,吴淞镇取得了飞跃发展。吴淞之地片,原名胡巷口、胡巷桥,清乾隆初有街肆,称胡巷桥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吴淞营从宝山县城移于此名渐称吴淞。

清同治、光绪年间,黄浦江渐淤,重载商轮无法顺利驶抵上海中心城区,只能在吴淞口起货转运,或用驳船驳运减载后乘潮涨时进出。英、美、法、日等国多次要求清政府准许其商人在来空法师设栈起货,将吴淞辟为租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清廷,请求将吴淞自辟为商埠,作为海关的分卡,添置检验货厂,就近起货,以应商情。清廷准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规定:开埠地址北自吴淞炮台起,南至牛桥角止,蕰藻浜以北泗塘河为界,浜南以距黄浦江3里为界。刘坤一委海关道蔡钧为开埠督办。并没清查滩地局,负责界内清文会丈事宜。自强军营务处沈敦和勘定开埠地段,并拟订《吴淞开埠租买地亩章程》,自行筑路、设铺,作为中外公开商场。称为吴淞通商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工筑路,两年间建成外马路(今淞浦路东段)、永清路(今淞宝路南段)、上元路(今塘后路)、金山路(已湮没)、常熟路(今水产路)、新宁路(今塘后支路)、民康路、镇海路(今东浦路)、中兴路(今北兴路)。以永清路为衔接街区的枢纽,并拆毁吴淞西炮台,又在镇西马路之端蕰藻浜上建大桥,以贯通南北交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市设立黄浦河道局,对黄浦江进行疏浚,商船进出便利,外商营业重新集中于上海中心城区,原向吴淞口转移的趋势中止,以致吴淞埠工、升科、会丈等局先后撤销,吴淞开埠一事,因未获显著成果而中止。吴淞首次开埠结束。民国九年(1920年)11月,江苏实业界筹备吴淞第二次开埠。民国十年(1921年)2月,设吴淞商埠局,由清末状元、南通市实业家张謇出任督办。初定开埠区域南至闸北区与租界毗邻,西至刘行、大场镇,北至采淘港。但因所定区域南界与沪北工部局辖区重叠引发纠纷,沪北工务局提出双方以鹅馋浦为界,经各方调停,最终大体确定以走马塘穿江湾镇,沿铁道至表长河为界。经三年筹备,完成全埠测量工作。民国十三年(1924年)因商埠局经费不足停办。

行政区划

下辖蕰藻浜、张华浜、周家桥、同江市、三阳、泗东、桃园、八棉二纺、泰五、张行、泰一、三益、淞滨、长征、八棉一纺、和丰、泰三、浜源、李金、淞西、泰四等21个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驻地淞滨路38号。

教育

清末民初,吴淞地区成为上海市早期的高等学府较为集中的大学园区之一,外界称之为“上海高等教育的摇篮”。吴淞地区曾开设的高等学校及专科院校主要有:中国公学、复旦大学、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民国十二年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民国十六年改名同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交通

吴淞东境有吴淞客运站,客轮通崇明区长兴镇、横沙诸岛。淞兴路、淞滨路为商业街。同济路、逸仙路纵贯南北,长江路、泰和路横贯东西。上海地铁3号线淞滨路站位于境内。轮渡有三淞线通往浦东三岔港。

旅游

2020年10月,吴淞滨江(长江沿岸)岸线贯通开放。吴淞滨江串联起炮台湾湿地公园、宝山滨江公园、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同时位于上述三个公园的约2000亩景观绿化同步对外开放。

参考资料

在线访谈:【壮丽70年】“百年吴淞”的华丽转身.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2024-09-24

吴淞百年沧桑.上海市民政局.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