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犀鸟
白喉犀鸟(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norrhinus austeni),是一种中型的犀鸟科小盔犀鸟属鸟类,体长60-80厘米,雄鸟体重710-900克。成鸟头顶、枕部灰褐色,嘴为黄色,粗大且笨重,有小的盔突;颊、喉和颈侧白色。上体浅灰褐色,下体呈红褐色。翅暗褐色,有一小白斑,飞翔时极明显。尾尖白色,脚和趾黑褐色或角绿色。两性羽色相似。
白喉犀鸟主要分布于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与中国。主要栖息于低地平原、山麓的常绿阔叶林中,有时出现于竹林中。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水果、种子和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以及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小型脊椎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1989年,白喉犀鸟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其被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992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CITES Appendix II)。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近危(NT),种群数量趋于下降。
命名与分类
白喉犀鸟属于犀鸟目小盔犀鸟属,1872年,英国鸟类学家Thomas Caverhill Jerdon赋予白喉犀鸟双名“Anorrhinus austeni”,是独立物种,有时被认为是锈颊犀鸟(Anorrhinus tickelli)的一个亚种。Anorrhinus austeni Jerdon,1872属名Anorrhinus来源于古希腊语“Ano”与“rhinos”,“Ano”的意思是上面,“rhinos”指鼻子。
形态特征
白喉犀鸟科体长60–80厘米,为中型犀鸟,雄鸟体重710-900克。雄性成鸟头顶灰褐色,羽缘棕色,羽轴白色,前额较白,枕部灰褐色,有橄榄灰色冠纹与白色纵纹;眼周裸露皮肤蓝色或淡黄色,虹膜暗褐色;嘴为黄色,粗大且笨重,有小的盔突;喙呈奶白色;颊、喉和颈侧白色。上体浅灰褐色,下体呈红褐色。翅暗褐色,有一小白斑,飞翔时极明显;初级覆羽黑色,有绿色光泽与白色尖端;初级飞羽具绿色光泽,内侧外中部呈皮黄色呈皮黄色斑。尾上覆羽暗褐色,尖端棕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外侧尾羽黑色,有铜绿色光泽与白色尖端。脚和趾黑褐色或角绿色。
两性相似,但雌鸟的头部和喉咙都是黑色,嘴为暗褐色,下体灰褐色。
幼鸟与成年雄鸟相似,羽缘浅棕色,喙短呈黄色,面部暗黄色,从第一次换羽开始,性特征变得明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白喉犀鸟主要分布于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与中国。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云南省南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有标本记录,但近几十年来均未见报道。
栖息环境
白喉犀鸟主要栖息于低地平原、山麓的常绿阔叶林中,有时亦出现于竹林中;平原地带海拔通常1000米以下;山麓海拔因地而异,例如印度海拔约1000米、东南亚海拔1500米,中国海拔18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喉犀鸟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水果、种子和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以及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小型脊椎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在泰国,繁殖期记录的食物有22%是无花果、38%为其他水果,剩余40%为动物性食物。
社群行为
白喉犀鸟为留鸟,通常成群活动,群由2-15只组成,但多为几只的小群,有时50只成群;在泰国考艾国家公园(Khao Yai National Park),非繁殖季节时可以看到多达80只鸟成群栖息。通常在森林树冠中一起觅食、鸣叫、采摘或抢夺食物,叫声不刺耳,是一连串重复的尖叫声、嘎嘎声和咯咯声。树栖性,飞翔时常振翅和滑翔交替进行,飞行较缓慢。
生长繁殖
白喉犀鸟繁殖期为2-7月。在泰国,繁殖期为2-6月,旱季开始后产卵;而在印度东北部,繁殖期为4-7月,雨季开始后产卵。白喉犀鸟为合作繁殖,包括优势对与帮手鸟。
白喉犀鸟通常筑巢在宽32-40厘米、粗大树木的天然树洞中,或筑巢于大灰啄木鸟(Mulleripicus pulverulentus)的旧洞中,树木通常5-18米,多为龙脑香属(Dipterocarpus)或蒲桃属(Syzygium)植物。筑巢工作通常合作完成,占主导地位的雌雄鸟会繁殖。
窝卵数通常2-4枚,偶尔少至2枚、多至5枚,卵白色,大小为46-57毫米×33-35毫米。孵育工作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7-30天,在此期间,雌性会换掉飞羽。早成雏皮肤粉红色,其与雌鸟由1-5名雄性帮手鸟通过反流方式喂养,平均每小时进食15-17克。62天后,雌鸟与雏鸟一起离巢。整个筑巢周期73-112天。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的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在其分布范围的许多地区的数量已经减少,一些地区已经灭绝。例如,在缅甸,该物种的状况知之甚少;在泰国,考艾国家公园(Khao Yai National Park)和Phu Khiao野生动物保护区保留了种群,在泰国考艾国家公园,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4只,繁殖群体的平均活动范围仅为4.3-5.9平方千米。在老挝,该物种历史上数量众多,但正在减少;在柬埔寨,白喉犀鸟高度本地化,稀有或罕见。在印度,物种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只。
致危因素
由于农业集约化、广泛的伐木活动与道路建设,白喉犀鸟的栖息地丧失,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此外,大量狩猎亦威胁该物种的生存。
保护等级
1989年,白喉犀鸟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其被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1992年,截止2023年统计时,白喉犀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CITES Appendix II)。
2018年,白喉犀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近危(NT)。
保护措施
在印度,2011年,印度自然保护基金会(NCF)与当地社区合作启动了犀鸟巢收养计划(HNAP)。截至2021年,共有11名尼西(Nyishi)村民从事寻找、监测和保护犀鸟巢和栖息地的工作。
在中国,2022年9月23日中国犀鸟谷生态保护法律服务点在盈江县揭牌。2022年12月29日至30日,首届犀鸟论坛在云南省盈江县举办,号召群众观鸟、护鸟、爱鸟,并组织成立了“犀鸟家园守护者志愿服务队”。
近种鉴别
白喉犀鸟与锈颊犀鸟(Anorrhinus tickelli),同属犀鸟目小盔犀鸟属,形态相似,曾被视为同种。
参考资料
Anorrhinus austeni .ITIS.2024-11-20
Anorrhinus austeni Jerdon, 1872.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5
白喉犀鸟.IUCN.2024-11-05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21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
Brown Hornbill.birdsoftheworld.2023-04-2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安徽省林业局.2023-04-2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04-22
Anorrhinus austeni.Checklist of CITES species.2023-04-22
白喉犀鸟.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22
德宏法院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实践:为中国犀鸟谷筑起法治屏障.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信息网.2023-04-23
保护犀鸟.云南网.202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