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
长春南湖是一个小型半封闭式的内陆湖泊,属于磷限制型富营养化湖泊,海拔214米,汇水区面积14.36平方千米,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心区西南部。
20世纪30年代以前,南湖库区是一片洼地;1933年,日本侵略者拦蓄第二松花江水系伊通河支流西河沟,形成92公顷水面做为城市备用水源地,称“黄龙水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龙水库改称“南湖”。1935年,在黄龙公园基础上开始修建南湖公园,总面积222万多平方米,是东北最大的市内公园,为中原地区第二大园,仅次于颐和园。长春南湖对长春市的生态环境、景观娱乐、城市排水排涝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背景
南湖公园水面面积达92万平方米,湖水清澈。从空中俯瞰南湖公园,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全貌,形似哑铃状,东西窄,南北长。公园内湖水清澈,岸柳垂青,曲桥亭谢,鸟语花香,四季分明,胜似江南。如果站在南湖大桥上倚栏北望,眼前便出现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看上去好像盛开在水面上的一簇簇飘动的鲜花。各种回桥亭阁与湖光林色相映成韵,令人留连忘返。
主要景观
有关长春南湖的规划,开始于日本人制定的《大新京都市计划》。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南湖库区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洼地,洼地西南方向的西袁家窝堡和西北方向的前兴隆沟屯、有两条终年流水的无名小河,两条小河分别汇聚了西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其他几条季节性溪流、在洼地里汇合为伊通河支流西河沟。1933年,日本侵略者控制的伪新京政府在今天的工农大路西侧修建了800米长的拦河大坝,蓄水成湖、成为伪新京开辟的城市备用水源,称黄龙水库,并计划在周边汇水区施行雨污分流(但因技术能力仅限于规划)。1938年春季曾在净月潭水库逼近死库容的情况下给伪新京供水3个月。
日本侵略者在库区周围预留了黄龙公园的区域、其中包括公园北门入口处的预留地,侵略者后来计划在这个位置建立一座宣战纠集塔,以纪念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胜利。不过短短的三年半之后,日本侵略者向美、中、英、苏为首的同盟国投降,伪新京政权灭亡,黄龙公园也就成了一幅纸上模板,公园内唯一建好的一座跨湖木桥,也在1948年被中国国民党军队放火烧毁。
解放后,黄龙水库改称南湖,在黄龙公园的雏形上、人民政府修建了家喻户晓的长春南湖公园。重建了钢筋混泥土的南湖大桥,种植了森林公园,并在库区修建了湖心岛及游乐场,风景优美的南湖公园和南湖宾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1988年,在北门入口的预留地上,一座长春市解放纪念碑拔地而起。
然而,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自然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60年代时南湖尚有6条入水、溢洪道终年流水不绝。从70年代开始,随着红旗街商业圈的发展、西北方向的径流被改成雨污合流暗渠。进入80年代、西南方向的径流也遭到工农业排污,导致南湖多次发生水华、水质严重超标、渔产一度绝迹。从81年开始,针对长春南湖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就开始展开,但由于库区的平均海拔低于周边汇水区、技术条件限制了治理效果,污水仍然源源不断地注入南湖。直到2005年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综合治理,最大可能阻止了污水入湖、清淤底泥、终于逐渐恢复了长春南湖的生态环境,修复了公园的景观娱乐功能。
主要功能
南湖汇水区(即伊通河支流西河沟流域)是长春市区内集水量最大的汇水区。南湖每年都为长春市的集雨排涝、防汛抗旱、污水自净、生态涵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周边开发、道路硬质化、湿地消失或被填埋,南湖的天然集雨面积已经大大减少。在旱季,只有西南方向由西袁家窝堡泉眼汇集的地表径流向南湖注水,如今泉眼已经干涸被开发商改成了人工喷泉。地表径流流经南湖医院院内后注入南湖,汇集周边少量地下水、雨水或融雪为南湖提供水源。每当水量不足径流水质变差时,从三水厂铺设的供水管道就向这条径流注水,修复河流的生态环境、并为南湖提供替代水源。南湖在保持生态环境及城市景观的前提下,最大可能为长春市提供市内道路绿化带用水。
南湖的其他入库径流在70-90年代逐段改为暗渠,并在2005年做了半截流处理、旱季污水从截流井进入污水管网,最后排入北郊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放到伊通河下游。雨季同德路暗渠、南湖新村暗渠、解放屯暗渠、湖滨街吐口将合流水排入南湖,经调蓄后由溢洪道排入师大暗渠、通过动植物园人工湖走明沟汇入伊通河。由于西南方向地表径流的流量不大、且雨季也存在排污问题、不能稀释合流暗渠排入的污水,所以南湖蓄积的库容对自净合流水、维持下游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作用。
参考资料
五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五莲县人社局网站).深圳财经网.2023-12-29
美丽的长春南湖公园.气象知识.2023-12-29
长春南湖公园.吉林文明网.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