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中原地区汉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是汉朝的一位名叫王昭君的宫女与西汉属国南匈奴的挛鞮稽侯狦和亲的故事。昭君出塞换来了汉匈之间六十年的和平,同时也把中原的先进技术文化传给匈奴

公元元年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后南迁,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刘奭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听说后,自请出塞和亲。王昭君,名,字昭君,秭归县人,元帝时被选入宫。据传她十分美丽,也很有见识。由于得罪了画工毛延寿,她的美貌才被掩盖。这次请命,使得王昭君的美貌大白于天下。竟宁元年(前33年),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到了匈奴,她被挛鞮稽侯狦封为“宁胡阏氏”。建昭三年(前36年),郅支单于被西域都护斩于康居,呼韩邪单于于是统一了匈奴全境。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

昭君出塞增进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的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后世有众多关于昭君出塞故事的诗歌、戏剧等艺术作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内容日益丰富,直至今日仍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

人物简介

王昭君,原名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在十七岁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因其没有像其他宫女一样,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所以长期未得帝王宠幸。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挛鞮稽侯狦于长安拜见刘奭刘奭。刘奭以礼相待,并给予厚赏。呼韩邪单于提出请求做大汉的女婿。和亲匈奴,很早就有了。刘奭便答应了,命掖庭令在后宫中选择无名良家女子赐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听说要选宫人联姻,嫁予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便主动向掖庭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历史背景

联姻,在古代历史上不仅仅是个社会现象,人之本能;对于一定历史朝代,一定条件下的部落之间的关系,常常是政治、军事、经济的需要和手段。前汉凡十一个皇帝(其中包含吕后称制八年)都沿袭了高祖开创的汉匈和亲政策。尤以王昭君和亲成为两族人民的举国盛事,也是两族人民和睦团结的新起点,它的深远的历史影响延续至今。

汉朝刘彻统治后期,汉匈双方使者虽往来不断,但边境时常有小规模冲突。由于早年的战,汉匈双方实力损耗巨大,西汉由于卫青霍去病两位主将的去世,在汉武帝统治后期,反击匈奴的战争规模上已远不如从前,其结果也不尽人意。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社会问题严重,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而此时匈奴也出现内乱。因此汉匈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和亲。

出塞原因

关于昭君出塞的原因,也有颇多争议。一种看法是刘奭在位时,召幸宫女,以画像的美丑作为选择的标准,但王昭君自恃容貌出众,不屑于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画像被丑化,昭君因此失宠。美貌的昭君因此得不到皇上的宠爱。久而久之,她渐生苦守掖庭之怨,恰巧匈奴前来求亲联姻,昭君便主动请求出塞和亲。但后世有人考证,认为毛延寿画王昭君像的事不可信。另一种说法是王昭君所以出塞,是画工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因昭君貌美非凡,毛延寿唯恐已经沉恋于女色的汉元帝更不能自拔而误国,于是在画昭君肖像时,有意进行丑化。结果,刘奭果然弃她而将其远嫁匈奴。历史上一些文人认为毛延寿此举实在高明。汉元帝好色,如果不把王昭君送出去,她有朝一日得宠,就会变为妲己式的人物,到时误国殃民,后患无穷。还有一说认为,王昭君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不同凡俗、胆识过人的宫女,为了摆脱宫廷牢笼的束缚,也为了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自愿应召,作为“和亲使者”远嫁匈奴。

昭君到了塞外,生活得相当和美,当丈夫挛鞮稽侯狦驾崩后,他的前妻之子即位。根据匈奴习俗,王昭君嫁给了他为妻。对于寻常深受礼教熏陶的汉家姑娘,这样的习俗是难以忍受的,但并没有让王昭君很为难。据正史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边疆的安宁起了良好的作用。

出塞路线

关于昭君出塞的路线史学界众说纷纭。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汉书》奴传里有呼韩邪单于朝汉之路线。呼韩邪单于款五原,愿朝三年,正月,汉遗车骑都尉韩昌迎。发过所七郡骑二干,为陈道上(所过之郡县每发兵陈列道榜,以为宠卫),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竭称臣而不名。赐给冠带衣裳,黄金玺缓等。单于留月余,遗归国。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徐自为所筑),有保汉受降城(建于公元前105年),汉遗韩昌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治朔方底泽县西北)。可知单于入朝归国路线,自甘泉起程,经高奴(今延安西北)、北地、上郡、西河、出鸡鹿塞保汉受降城,部分学者认为这也是王昭君出塞的路线。

王昭君出塞路线另一说是:自长安太原市、杀虎口、定襄县、云中、九原而至汉受降城。据陈直著《汉书新证》中载:“归化、杀虎口出土单于和亲砖铭刻:“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安’”,其字体阴阳分明,篆势雄伟,为西汉初之作品。近年来在归化、杀虎口、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包头市各地古城或汉墓中曾多次出土有关“单于和亲”、“单于天降”、“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等瓦当,经考古学家断定,此为西汉晚期的书体。与昭君出塞时间相符。再因昭君出塞时,肩从轴重,车辆兵马甚多,沿途迎送供应有极大的方便条件和保障,断定是走长安太原市、杀虎口、和林格尔、托克托、五原入光禄塞路。

史料记载

昭君出塞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班固汉书》中卷九《元帝纪》与卷九十四《匈奴传》。宇文赟元康(前65年-前62年)、神爵年间(前61年-前58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权力之争,初有“五单于争立”,互相不容,屠戮兼并,形成南匈奴挛鞮稽侯狦与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对立。呼韩邪在与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出走,投效汉朝。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亲自入朝觐见宣帝,向汉朝称臣。刘奭即位后,呼韩邪单于仍依附汉朝,并获得汉朝的物资援助。一些匈奴大臣劝其北去,汉使韩昌张猛担心呼韩邪单于北去后难以约束,就与呼韩邪单于杀白马为盟,约定自今以后,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不得相诈相攻。有窃盗者,相报,行其诛,偿其物;有寇,发兵相助。汉与匈奴敢先背约者,受天不祥。令其世世子孙尽如盟。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春,匈奴乎韩邪单于第三次来朝。汉元帝下诏改年号为“竟宁”,即边境安宁之意,将王昭君赐给单于为阏氏,希望保持中原与塞外的长期和睦友好。由此昭君出塞了。

与《汉书》记载相比,《后汉书》中昭君是主动请求出塞,其原因是入宫多年却不得宠,内心积怨,且内容更为详细。《后汉书》记载:王昭君字嫱,南郡人。刘奭时以良家子身份被选入掖庭。挛鞮稽侯狦入朝觐见时元帝赐他五名宫女。王昭君入宫多年,仍没有见过皇帝,心中悲愤郁积,于是通过掖庭令请求前往匈奴。呼韩邪临行时朝廷设宴送行,皇帝宣召五名宫女。王昭君容貌美丽,装扮靓丽,惊艳四座。元帝见之大惊,意欲留下她,又没办法失信,只好把王昭君给了匈奴。呼韩邪死后,其前王后的儿子继位,想要娶昭君为妻,昭君上书请求回来,刘骜令她顺从胡人的习俗,于是昭君又成为了后单于阏氏。

历史影响

昭君出塞巩固和发展了汉匈之间已存在的和睦友好关系,且此后得益于昭君及其后代为汉匈友好做出的不懈努力,汉匈五十余年无战事,两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繁荣,民族隔阂得到进一步消除,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故事演变

魏晋南北朝

《琴操》是班固汉书》之后最早记载昭君出塞一事的文献,其作者为晋朝孔衍(一说东汉末蔡邕)。其事迹在保留《汉书》“昭君出塞”框架的同时,较之前者更为详细,但也多了几个大的变化。《琴操》中的王昭君被描绘为有惊人之美,且其因幽闭深宫多年,心生悲怨,故自请出塞。这两种说法也被后来的《西京杂事》和《后汉书》继承。此外,《琴操》中还写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肯依胡俗再嫁给前阏氏的儿子,于是吞药自杀。这一结局明显与史实相驳。

与《琴操》差不多时期,由东晋葛洪(一说西汉刘歆,一说南梁吴均)所编集的《西京杂记》中,则记载了因王昭君不愿向画工毛延寿行贿,最终被选中出塞的遗闻轶事。更早时期还有晋朝石崇所作的诗歌《王明君辞并序》,文中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王昭君为明君,此后明君或明妃也成了王昭君的称呼。这篇诗歌不仅首先将王昭君与琵琶联系在一起,更对昭君出塞后的生活大加猜测,并对其不幸表示同情,由此奠定了后世在昭君出塞故事创作上悲愁凄怨的基本格调。

南北朝时期的昭君故事仍旧沿袭着魏晋的内容、脉络,如刘宋刘义庆所编集的《世说新语》便引入了《西京杂记》“画工索贿后被弃市”的故事。南梁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所载昭君出塞之前的事迹,也是与《琴操》一般无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王昭君故事由史实步入民间的兴起阶段,其也为昭君独特的“圣女”形象乃至后世的再创作定下最基本的框架。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昭君故事创作的大发展阶段,单是诗词作品,几乎当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陆游欧阳修等所有著名的诗词家,都有歌咏王昭君的作品。据清人胡凤丹《青冢志》一书中收录,唐朝诗词有六十多首,宋代有三十八首。当时的文人笔记、散文等,也多有昭君事迹的文字记载,如唐代程宴《设为毛延寿自解语》、宋代柳开《代王昭君谢汉帝疏》等。从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王昭君故事颇出新颖,而由此塑造的昭君形象也更具时代性,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相较于南北朝时期的粗陋,“昭君”这一形象也愈发饱满立体,且这一时期的诸多诗词很好地为后世昭君故事的演变提供了素材。

当然,就故事本身的发展而言,唐代《王昭君变文》则是昭君故事传承及演变承上启下的一环。其故事相较于与魏晋南北朝有了极大的拓展。在人物方面,其对故事的另外两个主角——单于与刘奭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尤其是昭君和元帝之间的“恩情”,更为以后作品“两人产生爱情”指引了方向。在设定方面,《王昭君变文》“汉弱匈奴强”到“昭君悲怨出塞”这一基础脉络,也成了以后昭君故事创作的固定格式。而在具体故事上,《王昭君变文》对昭君出塞后的生活和处境进行了虚构,由此昭君出塞故事获得完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王昭君变文》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及讲唱文学,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王昭君题材的诗词散曲大致延续着过往创作的传统,但当时兴起的杂剧却成为昭君故事传承及演变的重要一环。尤其是马致远所作的《汉宫秋》更是集前代之大成,将昭君故事初步定型,成为昭君故事创作中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而到了明清之际,传奇戏和通俗小说则成了昭君故事的重要创作区域,其中成就较为显著的有明传奇《和戎记》、清长篇通俗小说《双凤奇缘》,此外如明杂剧的《昭君出塞》(陈与郊)、清杂剧《琵琶语》(周文泉)等亦有称道之处。

马致远《汉宫秋》继承了《王昭君变文》的写法,将昭君出塞时的民族关系描绘为汉弱匈奴强,昭君出塞是由于匈奴恃兵强取,而不是刘奭的恩赐。其虽然仍采用画工贪污舞弊的情节,却将其身份改为“中大夫”,并增加了毛延寿叛逃匈奴、向挛鞮稽侯狦献美人图的剧情。于是匈奴兴兵强行索要王昭君,为保社稷,汉元帝不得不将心爱的明妃王昭君远嫁匈奴。同时在结局上,马致远也做出了重大改写,他让昭君在和呼韩邪单于成亲前,便在两国边境投河自杀。因此,《汉宫秋》在爱情悲剧的主基调之外,还为昭君出塞增添了一种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因为时代的原因,在后世明清戏曲家的创作中也多有体现。但总的来说,元明清时代戏曲作家最大的特色,仍旧是将昭君出塞的故事渲染为昭君与刘奭之间的爱情剧。

《汉宫秋》以后,昭君出塞的故事也基本沿袭其脉络。明传奇《和戎记》(《新刻出像音注王昭君出塞和戎记》)全称,即是对《汉宫秋》的扩写,其在昭君和元帝的爱情路线外,也增添了王昭君与毛延寿的矛盾斗争路线,同时还有宫人萧善音代昭君以及汉元帝复娶昭君妹王秀真的情节。至于明代陈与郊所作杂剧《昭君出塞》虽颇受时人称赞,于故事发展上却未有新意。而到了长篇小说兴盛的清代王昭君故事的创作不再拘泥于史实,大大增加了“虚构”成分。如周文泉所作《琵琶语》,便是讲王母娘娘怜悯昭君远嫁,派东方朔和青鸟使者前往搭救,最终点化昭君升仙的故事。还有成书于清乾隆末至嘉庆初的长篇小说《双凤奇缘》,也有“仙衣银针”“九天仙女”等神话情节。值得一提的是,《双凤奇缘》虽于故事发展及艺术成就上无甚称道之处,但将此前所有朝代的昭君出塞故事熔铸一体,却也因此成为后世许多小说、戏曲创作的一个取材地,可以说影响深远。

当然,清中叶以后京(平)剧和地方戏曲兴起,王昭君故事也在各个剧种的舞台上演出。京(平)剧有《昭君出塞》(又名《汉明妃》《青冢记》),川剧有《汉贞烈》,秦腔、同州梆子有《昭君和番》,昆曲、滇剧有《王昭君》,河北梆子、湘剧、徽剧均有《昭君出塞》;但内容多据《汉宫秋》改编,昭君故事并无新的演进。

典故传说

昭君姑娘

《兴山县志》载:“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尽香。”于是香溪就此得名,昭君故娘的传说也多和香溪有关。比如桃花水母的传说,便是说昭君乘船从香溪河离开家乡,当船开过珍珠谭时,她忍不住哭了起来。这时两岸的桃花纷纷飘落水中,又沾上王昭君的眼泪,变成了一条条粉红色的游鱼,而且这些鱼儿一直将昭君送出了香溪口。后来人们便将为这些漂亮的游鱼起名“桃花鱼”。此外,关于昭君姑娘的传说还有“楠木井”“大礼溪”“小礼溪”“桃花村”“绣鞋洞”“香溪免潮”等等。

昭君坟

相传天宫王母娘娘率众仙女云游时,曾在塞外草原的黑河处得到昭君帮助。王母娘娘很感激,问昭君有什么要求,昭君说黑河之地土壤贫瘠,难以丰收,希望王母赐肥土,养育庶民百姓。因为身上没有携带天庭之土,王母便将鞋中之土倒在黑河岸边,随即与众仙女离去。王昭君忙施礼感谢,又见这鞋中之土眨眼长成山一般高大,且土质优良,当即将土分给村民百姓。百姓使用这土地耕种庄稼,连年都是丰收。并且如果土壤肥力消失,只要再取岸边土撒在地里,土地又能马上变得肥沃。重要的是这堆土随取随长,根本用不完。所以昭君死后,百姓为了纪念她,便将她葬在了黑河岸边王母娘娘赐的那堆宝土下。还常来烧香敬纸,并称呼昭君为“昭君娘娘”,请求昭君娘娘保佑百姓平安。久而久之,世代相传,这山一般的黄土堆,便称作为昭君坟。

落雁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之中,一路上心绪难平,伤怀于自身命运和离家的愁苦,因而在马上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上。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就此得名。

青冢

青冢位于内蒙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处,背依大青山,近傍大黑河。《琴操》写王昭君死后葬在匈奴境内,“胡中多白草,而此冢青”,此后“青冢”便成了王昭君墓号,后世诗人也多以此指代王昭君。而“青冢”的得名有两种由来:一是说昭君死后悲怨之气凝聚而成,如白居易《青冢》诗便有“唯有阴怨气,时生坟左右”之句;还有种说法是因为秋后塞外百草皆枯黄,唯有昭君墓草仍保持青绿,于是取名青冢,如《舆地纪胜》《大同府志》等皆用此说。

艺术创作

戏曲

自戏曲诞生以来,从杂剧,明清杂剧、传奇,再到如今的京剧昆曲和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昭君戏广泛存在于各个剧种的舞台。元代杂剧有马致远《汉宫秋》,其它如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月夜走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都已佚失。明代较为出色的昭君戏有陈与郊《昭君出塞》、 胡文焕群音类选》收录的《王昭君和番》、无名氏《和戎记》、无名氏《青冢记》 (残)、陈宗鼎《宁胡记》(残)、汪廷讷《种玉记》第 17 出、《风月锦囊》著录 《新增王昭君出塞》、《王昭君奏主诉请》、《王昭君》等曲段。清代则有尤侗《吊琵琶》、薛旦《昭君梦》、周月清《琵琶语》、王元寿《紫台怨》 (亡佚)、张雍敬《昭君怨》(亡佚)等。现当代昭君话剧也有曹禺、郭沫若、顾青海等相关话剧剧目。此外还有琵琶独奏的《昭君出塞》、潮州弦诗乐《昭君怨》《塞上曲》、福建南音《听见雁声悲》,京剧《昭君出塞》、川剧《汉贞烈》、秦腔《昭君和番》、滇剧《王昭君》,河北梆子、同州梆子、湘剧、徽剧、昆曲等也均有昭君题材剧目。

诗歌

东汉至今,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多达700多首。这些诗词的主题最多的是体现“悲怨”,其中著名的有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李白的诗作极力描写西域的恶劣气候和王昭君的憔悴容颜,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叹息。杜甫的诗作极力地表现出了昭君出塞以后的孤苦无依,寂寞悲凄,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除此之外,此类诗中也有议论翻新之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作者当时变法刚刚失败,通过描写王昭君不论是在漠北还是在长安,都是同样的失意,借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对自己境遇的叹息。

文章

记载昭君事迹的书达二百多部。近的有明传奇小说《明妃写怨》《女侠传》,清通俗小说雪樵主人《双凤奇缘》、李忻《王昭君外传》、无名氏《王昭君演义》、无名氏 《昭君艳史》、无名氏 《中国第一美人昭君全传》等 ;远的则有晋朝葛洪西京杂记》、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唐传奇《周泰行纪》、唐变文《王昭君变文》、宋传奇《绿珠传》等。此外也有一些笔记、散文、杂撰等涉及王昭君事迹,如唐朝张泌妆楼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杜佑通典》、程晏《设为毛延寿自解语》等,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柳开《河东集》、王象之舆地纪胜》、罗大经鹤林玉露》、赵与时宾退录》等。

绘画

昭君主题画像始于唐代,较为出彩的作品有明代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中的《明妃出塞》、清代袁耀《汉宫秋月图轴》。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2023-06-25

..2023-05-26

王昭君二首.识典古籍.2023-06-05

咏怀古迹三首.识典古籍.2023-06-05

明妃曲二首.识典古籍.2023-06-05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故宫博物院.2023-06-25

袁耀汉宫秋月图轴.故宫博物院.2023-06-25

王昭君.豆瓣电影.2023-05-26

王昭君.豆瓣电影.2023-05-26

昭君出塞.豆瓣电影.2023-05-26

王昭君.豆瓣电影.2023-05-26

母仪天下(2008).豆瓣电影.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