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斑尾榛鸡

斑尾榛鸡

斑尾榛鸡(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etrastes sewerzowi),因尾羽具黑色及棕白色横斑而得名斑尾榛鸡,又有别名羊角鸡、花尾飞龙,雉科榛鸡。斑尾榛鸡体重约为300克,体长310~380毫米,体形中等,雄性斑尾榛鸡头顶处羽稍延长形成短羽冠,上体栗色具显著的黑色横斑,颏、喉黑色且周边围有白色,胸栗色渐变为白色,兼具黑色横斑;雌性斑尾榛鸡外形类似雄鸟,但羽色较暗,且颏、喉为淡棕黄。

斑尾榛鸡属中国特有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西部、云南省西北部及西藏自治区东部,斑尾榛鸡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草原、灌丛及针阔混交林地带。因其独特的历史演化,斑尾榛鸡在探讨青藏高原动物区系演变的历史及高原物种形成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2015年,斑尾榛鸡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2021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尾榛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研究历史

演化历史

更新世中期,在冰川及寒冷气候作用下,外加近缘种花尾榛鸡种群的竞争排挤,原产于古北界泰加林区的斑尾榛鸡原始种群沿冰缘向南迁移拓展,直至青藏高原东部及东南部的山地,并在此定居繁衍。

分类研究

1876年斑尾榛鸡首次由俄罗斯地理学家尼古拉·普列瓦尔斯基(Nikolay Mikhaylovich Przhevalsky)描述并命名,在分类史上一度存在争议,被划归至Bonasa属。2012年英国第八次鸟类分类建议报告中提出,斑尾榛鸡应当被划归至Tetrastes。

斑尾榛鸡亚种分化如下:

形态特征

斑尾榛鸡属中型鸟类,体重约为300克,体长310~380毫米。成鸟虹膜呈褐色,嘴黑色或黑褐色,跗、趾、爪均为角褐色。

雄性斑尾榛鸡上体呈栗色,布有显著的黑色横斑,头顶处羽稍延长形成短羽冠,羽干纹黑色,前额、头顶为棕色,杂有黑色点斑,斑点闪绿色金属光泽,额基部为白色,此色经眼先、两颊、前颈侧一直向下环绕前颈,形成一道狭形白色项圈,眼后角上方具一白斑,耳羽深栗色,鼻孔被黑色绒羽;后颈与背、腰、尾上覆羽灰棕色,具黑色波状横斑,两侧上方各具一白斑,颏、喉黑色,周边围有白色;内侧肩羽为棕色,具大形黑斑,羽干纹深棕色,外侧肩羽棕灰色,杂以黑色点斑,羽干纹棕白色;翅上覆羽淡褐,杂以淡棕色斑,且具淡棕色羽干纹,初级飞羽褐色,外具棕色横斑,次级飞羽淡褐,外翈具宽形棕色横斑,三级飞羽淡褐色,其间杂以黑色细斑和块斑;下体胸部为棕色,至臀部渐变成白色,其上密布黑色横斑,上胸及胸侧为淡棕色,下胸及腹部白色,稍沾淡棕两胁淡栗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外侧尾羽为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呈栗棕色,杂以黑色虫状细斑,具7~8条黑色与棕白色相间的不规则横带;肛周羽、尾下覆羽白色沾棕,具黑色横斑。

雌性斑尾榛鸡与雄性相似,但体色较暗,额基部呈淡栗棕色兼具黑斑,鼻孔羽毛亦呈淡栗棕色,眼后纵带呈淡黄缀白;颏、喉为淡棕黄色,羽端沾黑,周边不具白色纵带;下体多皮黄色。

斑尾榛鸡雌雄大小量度如下: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斑尾榛鸡属中国特有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同仁县等)、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康乐县等)和四川省西部(松潘县马尔康市平武县等)、云南省西北部及西藏自治区东部(热曲河谷、芒康县、类乌齐等),总面积达15500平方千米。

栖息环境

斑尾榛鸡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草原、山柳、金蜡梅等为主的灌丛以及云杉林、赤杨林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地带,尤其偏好栖息于杜鹃灌丛中。在云南省活动的斑尾榛鸡多分布于海拔3200~3800米,而生活在甘肃祁连山、甘南藏族自治州山地的斑尾榛鸡通常见于两类生境,一类是云杉苔藓林,主要生长有青海云杉、祁连山圆柏,山杨桦树及杜鹃、柳灌丛;另一类为沟谷混交林,主要生长有云杉、柳、杨属及金露梅、栒子属忍冬、小、小叶锦鸡儿等灌丛。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斑尾榛鸡主要以植物类为食,通常采食植物嫩枝叶、花序、浆果及种子等,偶尔也食用动物性食物,捕食范围包括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斑尾榛鸡采食方式仅采用啄食,每日觅食活动约为8小时。

斑尾榛鸡的食性及觅食地可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春季主要采食柳、桦树的鳞芽,此时多于低海拔地带的树上觅食;夏季除柳、桦芽外,还佐以小蘖、忍冬、栒子的花及嫩叶,也捕食昆虫,常在云杉林下限灌丛觅食,6月后渐转入云杉林中觅食;秋季则以在地面啄食蓼的花序等为主,晚秋和未降雪前几乎全食用云杉种子。此外,繁殖期间斑尾榛鸡食性具有性别差异,雄鸟主要采食柳树,雌鸟食物种类相对更丰富,会食用云杉种子、小型无脊椎动物及草本植物。

社群行为

除繁殖期外,多在夏末至翌年早春,常可见到斑尾榛鸡成群活动。群多为家族群及由家族群为单位的大群,夏末由雌性斑尾榛鸡带领幼鸟结成族群行动,秋季则常由数个族群合在一群,数量一般在10只左右,最多可达20只。

节律行为

斑尾榛鸡会随季节变化在栖息地内进行垂直迁徒,在每年10月底或11月初,斑尾榛鸡通常迁移至平均海拔26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灌丛,直到翌年4月初或4月中旬,随山地雪线退却,便开始向海拔高度约为2650~2850米的云杉林内迁移并栖息于此,7月中旬至8月上旬,雌鸟通常会带领早成雏在云杉林下限2650米左右的灌丛带活动,到8月中旬至9月初雏鸟飞行能力较强后又返回云杉林,直至10月底云杉林开始积雪,便随雪线下迁。

家域行为

繁殖期间雄性斑尾榛鸡即开始占领并标记巢域,巢区通常选在地势平缓、食物充足的区域,生活在中国祁连山脉的斑尾榛鸡占区大小通常为10~15公顷。与通过叫声标志领域的近种花尾榛鸡(B.bonasia)不同,雄性斑尾榛鸡主要采用振翅跳跃的方式占据并标志领域,保护领域也多由雄鸟进行,主要采用攻击性鸣叫、振翅跳跃、振翅飞翔等较为和平的方式,而极少发生激烈打斗。

防御行为

斑尾榛鸡雌雄对相伴觅食时,雄鸟通常在树高处活动,雌鸟则处在低处,一般会发出“gir、gir、gir…”的叫声以保持联系。每当发现危险时,雄鸟会振翅飞走,同时发出类似“Pu、Pu、Pu”的响亮的扑翅声,雌鸟也相随飞走,或是窜逃进灌丛中。孵卵期内雄鸟会在离巢30~40米远的树上警戒守护,遇到危险时则向离巢较远的方向飞去,并振翅发出“Pu、Pu”声,吸引敌害注意力的同时向巢中鸟报警。斑尾榛鸡极少鸣叫,而带雏雌鸟在和早成雏分散时,会发出“dir、dir、dir…”的鸣叫声来呼唤雏鸟。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斑尾榛鸡通常被认为是一雌一雄的单配制繁殖,即配对至孵卵期结束后雌雄相伴,一方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配偶,但也曾观察到雌鸟与雄鸟均存在和两只以上异性个体成对的现象,因此有推测斑尾榛鸡可能存在多配制倾向。

斑尾榛鸡的繁殖期一般在5~7月中旬,雌雄对多于春季往山上繁殖地垂直迁移中形成。冬季时节雄鸟即出现争斗行为,标志占领的巢区并通过求偶表演吸引雌鸟。斑尾榛鸡求偶与松鸡科鸟类相似,雄鸟尾部竖起并呈扇形散开,头部羽冠亦竖起,两翅半张和下垂,在雌鸟身旁来回走动,或短距离低飞,雌鸟回应求爱时往往蹲伏于地,雄鸟则从身后踩到雌鸟背上,叼住雌鸟颈部羽毛进行交尾。

营巢繁衍

筑巢通常由雌鸟独自完成,地址多为其在松软地面扒出的圆坑,也有选择于树干上天然树洞中营巢。巢通体呈半圆形,外壁由云杉细枝或禾本科杂草叶、茎筑成,内里垫以青苔、羽毛、绒羽、树叶或腐木屑,完成后的国家体育场外径长约15.5~25.0cm,内径14~16cm,深8~11.5cm。

一般至5月下旬时,雌鸟开始产卵,产卵期约为10~15天,斑尾榛鸡一年仅繁殖一窝,每窝平均产卵5~8枚,鸟卵外壳呈淡棕沾粉色,其上具深红棕色点斑或块斑,个别卵具栗色块斑,钝端尤多。与花尾榛鸡不同,斑尾榛鸡更趋于产少量而大型的卵,鸟卵大小可达43~49毫米x30~34.5毫米。整个孵卵期约为25~28天,孵卵期间雄鸟在巢外警戒,雌鸟在内孵卵,且恋巢性较强,每日仅在中午和下午各外出1次离巢觅食,每次觅食活动持续1小时左右。

生长发育

斑尾榛鸡早成雏上体呈栗色,绒羽端为褐色,背中线具一条褐色纵纹,前达枕部,腹部枯草黄色;眼先黑色,具一黑色贯眼纹,向后伸达颈侧,嘴黄色,鼻孔至额基黑色;跗蹠裸出部分、趾、爪皮黄色。初出壳重约15克,此时飞羽即已长出,长达15毫米,一半在羽鞘内,另一半羽瓣分明。雏鸟早成性,绒羽干燥后就可站立行走,出壳后7~8天即可做5~10米短距离飞行。雏鸟出齐后由雌鸟带领进行觅食活动,主要食用蚁卵、小甲虫和少许植物的嫩芽。学会飞翔后得早成雏食性与成鸟相同,并逐渐由地面过渡至树栖生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斑尾榛鸡分布区域狭窄,数量较少,但种群较为稳定。在1995~1999年间的调查显示,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的斑尾榛鸡种群数量共13000只。2000年甘肃境内的斑尾榛鸡数量约为3500只,密度为25.8只/万平方千米。

致危因素

斑尾榛鸡主要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的威胁。毁林开荒、林业采伐等行为使众多高山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互相隔离,挤压着斑尾榛鸡的生存空间。

保护等级

斑尾榛鸡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

2015年,斑尾榛鸡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之后在2021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斑尾榛鸡肉质细嫩鲜美,在清朝曾被列为宫廷贡品,羽毛经加工后亦可做填充物,自从被中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未取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个人及单位禁止饲养斑尾榛鸡,具备相关资格的个人及单位未受批准禁止售卖或利用斑尾榛鸡及其产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历史演化,斑尾榛鸡在探讨青藏高原动物区系演变的历史及高原物种形成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近种鉴别

近缘种花尾花尾榛鸡外形与斑尾榛鸡较相似,野外难于分辨,除二者分布区域不同外,其余鉴别特征如下:

参考资料

The IUCN Red List.iucnredlist.2023-04-2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3-04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3-04-21

斑尾榛鸡.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21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2023-04-21

..2023-04-21

..2023-04-21

..2023-04-21

动植物资源调查.ckcest.2023-04-2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3-04

花尾榛鸡.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