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铜仁古城

铜仁古城

铜仁古城位于中国贵州省铜仁主城中心地带,东、南、西三面临水,仅北面依山,是反映古城风貌的原生历史街区,是铜仁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截至2017年,铜仁古城规划面积1826.7亩,古民居建筑总面积25544平方米。

铜仁古城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明朝廷开中原地区改土归流”之先河,废除岑巩县思南县两宣慰司,在铜仁古城设置铜仁府,并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使贵州从此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清顺治十五年(1658)、康熙九年(1670)、乾隆三十七年(1772)、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同治五年(1866)以及民国期间,在中南门和新东门增筑门楼堡各两座。

铜仁古城古建筑以南北走向的中山路为纵轴线,分列于路的两侧,再以东西向的无数条巷道连成一体,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巷道、城墙、码头渐次排开,建筑数量多,种类齐全。铜仁古城中有贾平凹文学馆、周逸群烈士故居、飞山宫、通判所等。

历史渊源

铜仁古城,东、南、西三面临水,仅北面依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早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就因为“铜仁市边,实镇诸夷出入之咽喉,思、石、辰、府、卫要隘之门户”,明朝廷将镇守贵州省兼提督平(越)、清(浪)等处地方总兵官移驻铜仁,加提督麻阳等处职衔,节制镇筸参将。平定播州区土司杨应龙叛乱后,总兵曾一度春夏驻省城,冬秋驻铜仁。直到明天启二年(1662)水西土司安邦彦反明后,总兵官才长驻省城,改设参将守铜仁。铜仁在军事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明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明朝廷开中国“改土归流”之先河,废除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分其地设置铜仁等八府,并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使贵州从此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铜仁初设设府时,未修城墙,仅树栅防卫。明正统十四年(1449),洪江苗民起义,栅栏及知府署都被焚烧尽。明景泰二年(1451),知府朱鉴始筑土城,城周758丈,约三里许。共开有东(见明门)、南(安阜门)、西(伏远门)、北(长宁门)四门,门上各建城楼。明弘治十八年(1505),知府刘瑜修年久塌的旧城,并增筑北门城墙135丈。明正德七年(1512),知府周汝端增筑迤西一带临河土城。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府敖文祯增筑东北府城。此后又经过几次修筑,方始称完善。,知府敖文祯增筑东北府城。十九年(1540),楚、黔、蜀三省苗民起义,知府李资坤因旧城低隘,难以防守,于是于二十二年(1543)年废旧城增扩新城,在城东一带由东向西增筑358丈,城墙改用砖石,高一丈六尺,并挖有较深的护城壕(无水)。后又经思州知府李允简,铜仁守备张大儒,经历刘仲芳等几次修筑,方始称完善。城墙共计936丈,城垛868个,城楼7座,角楼3座,串楼803间。开启了7个城门:分别为正南(额曰清流、又曰江宗)门、中南(文昌)门、下南(迎薰)门以及东(景和)门、北(拱辰)门、西(阜城)门、便水(宾阳)门。城东、南、西三面襟带双江,约4里许;自北门向东一带凿有城壕,长约300步(约480米)、深一丈、宽一丈八。万历三十年(1602),城墙被洪水冲塌,巡抚郭子章发官银590余两,行文命令驻铜仁兵巡道副使路云龙、知府何大缙、知县何三让修砌府城,并增建铜仁市土城于府城之北。三十五年(1607),城墙再次被洪水冲。巡抚冯奕垣又发官银九百余两,加上当地军、政官员捐资,撒去串楼、重修城墙。在旧墙的基础上加高十分之三、加厚十分之二,建城3264个,门楼7座(后来又增加了新东门、后水门两处水门以方便百姓取水),角楼4座,城墙共计1088丈,并增扩县城1100丈。“工筑坚实,雉堞嶙峋,卓冠黔中”。其建在正南门上的江宗楼,前人赞其“雄伟壮观,面接三江(指铜仁的大江、小江及大小江在此汇流后的铜江),趾凭百雉,千山涨翠,众水拖蓝,为郡奇胜。”万历三十八年端午(1610年6月25日),驻铜仁市贵州省总兵邓钟和驻铜仁分巡思石道事刘观光在城楼上相互唱和《五日江宗楼观竞渡得寒韵》诗:“千门垂艾纫芳兰,箫鼓中流共笑欢。彩棹从蛟室度,绮筵人指蜃楼看。烟横古渡双江喧,波撼崇崖五月寒。漫向潇湘追往事,昆池犹识汉时坛。”“江阁邀宾笑倚栏,画船齐逐万人看。乘风破浪谁先胜,击节中流兴未阑。漫道人生缘续缕,只应角黍佐盘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不用嗟留滞,赢得蒲觞拼醉看。”从中我们不难想像当时城楼上的热闹情景。

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府梁宸重建上南门、中南门、下南门的门和城楼。此后在康熙九年(1670)、乾隆三十七年(1772)、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光纯利十二年(1886)都曾对城墙进行过补修。同治五年(1866)知府陈枚还增筑东北炮台2湾省处、小炮台28处,每十个城垛修一个硝棚,共修硝棚173个。民国期间,在中南门和新东门增筑门楼碉堡各两座。

解放后,铜仁市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逐步拆除,现仅江宗门至中南门一带城墙尚存(无城垛,现砌有类似城垛的女墙栏干)、江宗门的城门洞尚称完好。1980年,铜仁古城垣(局部)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

铜仁市中南门古城位于铜仁市中心地带,总占地面积约占3.7万平方米,古民居建筑总面积约占2.6万平方米,是铜仁市仅存的足以反映古城风貌的原生历史街区,是铜仁市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古建筑以南北走向的中山路为纵轴线,分列于路的两侧,再以东西向的无数条巷道连成一体,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巷道、城墙、码头渐次排开,建筑数量多,种类齐全。据调查,古城区内的民居大多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多数是明清时期留下的,各族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格式在这里巧妙结合,黔东文化、中原文化、徽商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直观地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2013年5月19日系第一个“中国旅游日”。为隆重庆祝这一节日,充分发挥旅游在传承中华文明、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良好氛围,铜仁市人民政府、铜仁地区旅游局于5月19日—25日,在铜仁古城区举办“桃源铜仁·明清古城”第一个“中国旅游日”铜仁古城文化旅游节。

据悉,铜仁古城两江汇流,因水而生。史志记载,元朝年间,有渔人在古城外大小江汇流处得儒、释、道铜人三尊,古城因此得名。新近考古表明,在距今三千年左右,铜仁锦江两岸已人烟稠密、文化繁荣。明清时,已舟往返,商贾云集,会馆林立,享有“黔东护商栈”之称誉。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知府朱铿以河为依托始建土城,后经历届官府不断层台垒石,形成九门、三街、六巷的格局。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城内古街、古巷、古城池、水码头、古井、古树、古四合院木屋俱存,青砖黛瓦,鳞次栉比,是不可多得的城市发展实物档案。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铜仁市地市两级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对古城实施保护性修葺和开发,并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古城焕发出了崭新生机,极具观赏和体验价值。

参考资料

舞动大美锦江--我市“一带双核”旅游区发展战略观察.铜仁市人民政府.2024-03-14

多彩贵州丨铜仁古城,这或许才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m.toutiao.com.2022-06-23

多彩贵州丨铜仁古城,这或许才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m.toutiao.com.2022-06-23

多彩贵州丨铜仁古城,这或许才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m.toutiao.com.2022-06-23

逐梦大美锦江--写在贵州铜仁市“一带双核”项目建设之际.www.trs.gov.cn.2022-06-23

纾困小微,陆金所控股服务小微信贷“最后一公里”丨金融普惠小微.m.toutiao.com.2022-06-23

逐梦大美锦江--写在贵州铜仁市“一带双核”项目建设之际.www.trs.gov.cn.2022-06-23

夜游古城,感受铜仁中南门喧闹的“夜”-2021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和第十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铜仁网-铜仁市综合门户网-官方媒体权威发布.special.tongren.gov.cn.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