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柏氏中喙鲸

柏氏中喙鲸

柏氏中喙鲸(学名:中喙鲸 densirostris)又称瘤齿中喙鲸,属于喙鲸科、中喙鲸属。体长4.5-5米,体重约700-1000千克雌性体型略大于雄性。它们身体呈纺锤形,头小,身体棕灰色,有浅色斑点。雄性下颌突出,牙齿外露10-15厘米,常寄生藤壶等海洋生物。雌性牙齿外露不明显。

它们主要分布于所有海洋的热带和暖温带水域,主要栖息在700-1000米深,地形多样食物丰富的海底,喜欢的水温从10摄氏度至30摄氏度。

柏氏中喙鲸常单独活动,或结成3-7头的小群,偶见十余头的大群。

2020年,柏氏中喙鲸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

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

最早发现并命名柏氏中喙鲸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莱维尔博士(Blainville,1817)。

形态特征

柏氏中喙鲸成体体长为4.5-5米,体重平均为800千克-1000千克,雌性体型略大于雄性。它们的体色为黑色至黑灰色,体侧比背部颜色略淡。上下颌及腹部为白色。眼周、尾鳍及鳍肢背面为灰色,背部可见大量白色椭圆形斑痕及长条状伤痕。雄性身体上的斑痕和伤痕多于雌性。

柏氏中喙鲸的身体体高大于体宽,身体中央最粗,前端较为尖锐,吻部突出,下颌略长出上颌。呼吸孔位于眼前方,眼位于口角上方。下颌1/2处有瘤状凸起,为本物种重要特征。雄性凸起较为明显,牙齿突出口外10-15厘米,上面常寄生藤壶等海洋生物。雌性凸起较小,牙齿亦不外露。

它们的背鳍为低矮的三角形,位于身体后部,高度约为身长的1/20。鳍肢狭小,长度约为体长的1/10,末端较钝。尾鳍宽度约为身长的1/4-1/5,后缘无明显缺刻。

柏氏中喙鲸颅骨形状特殊,左右不对称,颅长为颅高的2.5倍,颅高大于颅宽。雄性下颌骨两侧均有一骨质隆起齿槽,其中各有一枚大齿。雌性隆起及齿均不明显。颈椎7枚,前3枚愈合,胸椎10枚、腰椎11枚、尾椎18枚,肋骨10-11对,胸骨4-5节。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柏氏中喙鲸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暖温带水域,位置可能会随着温暖洋流的运动而变化。在大西洋西部,它们的活动范围从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一直延伸到中美洲沿岸。从佛罗里达到新斯科舍省波多黎各都有一些搁浅的报告。在大西洋东部,西班牙荷兰葡萄牙英国和加那利岛屿的海岸都有它们的记录。在大西洋东部,它们被记录到的最北的地方是威尔士。在太平洋,柏氏中喙鲸分布在从加利福尼亚州到中国台湾省的各个地方。在菲律宾、中国大陆沿岸、日本琉球群岛中途岛库克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和夏威夷群岛均有发现。在印度洋区域仅在塞舌尔尼科巴群岛马尔代夫有记录,在毛里求斯岛也有搁浅的报道。

栖息环境

柏氏中喙鲸喜欢水温在10°C到32°C之间的水域,经常在海底地形多样的地区活动,潜水深度从700米到1000米不等。它们的栖息地还取决于水中的食物丰富程度。柏氏中喙鲸比其他种类的中喙鲸活动范围更靠近岛屿,是所有中喙鲸中最常被发现的。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柏氏中喙鲸常见单独活动,或结成3-7头的小群,偶见十余头的大群。其成员构成不太明确,一般认为是一雄多雌。

柏氏中喙鲸表现出一个相对流动的社会组织系统,可以被描述为“后宫”交配系统。最稳定的成员是成年雌性。成年雄性主要是与成年雌性组成社群。虽然从未在同一群体中观察到两只成年雄性,但根据它们身上伤痕密集的程度,成年雄性之间的攻击性互动确实经常发生。

亚成年雄性会结伴同行,而成年雄性则不会。亚成体和成年柏氏中喙鲸栖息的区域不同:亚成体分布在较深的水域,离岸的距离较大,食物相对较少。成年鲸则占据了靠近海岸食物丰富的区域。这会限制其他雄性,包括亚成年雄性进入这一区域。在这一区域同时发现了成年雌性群体,只有最为强力的雄性才能不受干扰地接近有繁殖能力的雌性。

而为了降低受伤的风险,处于从属地位雄性很少挑战处于支配地位的雄性。除了占统治地位的雄性以外,其他雄性不会在有明确统治者的区域长时间停留。而且由于亚成年雄鲸位于不同的栖息地,它们对于占支配地位的雄性的挑战会进一步减少。

日常行为

柏氏中喙鲸是深海潜水者,以深水中的猎物为食。它们通常下潜500至1000米,并在水下停留20至45分钟。在深度超过800米的潜水中,下降速度比上升速度快。在100-600米深的潜水中,下降率和上升率是相似的。潜水活动在白天和晚上都会进行。

深海潜水时柏氏中喙鲸使用回声定位来定位猎物。它们会发出两种类型的咔哒声,每一种都与特定的觅食阶段有关。一种为搜索咔哒声,间隔在0.2到0.4秒之间,是在它们潜水寻找猎物的阶段发出的。另一种是短爆发咔哒声,是在即将捕获猎物时发出的。

柏氏中喙鲸的潜水深度纪录是1400米、时长纪录则超过54分钟。它们也会在深度小于50米的水中呆很长一段时间。这可能是在进行身体的调整,以缓和长时间深潜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柏氏中喙鲸在浮起时经常将喙伸出水面,也会用喙拍打出水花。它们亦会把身体探出水面或跃出水面,但这种动作较少被观察到。

关于柏氏中喙鲸食物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搁浅个体的胃里了解到的。它们主要的猎物是头足纲,主要有手钩鱿科(Gonatidae)、小头鱿科(Cranchiidae)和帆鱿科(Hisioteuthidae)等,它们也会吃鱼类和无脊椎动物。

繁殖与生长

雌性柏氏中喙鲸一般在10-15岁生产第一头幼鲸,成年雌性和幼年个体一起的育幼时间一般在2.5-3年。而亚成体雄性之间较少长时间在一起活动。成年雌性之间最长可观察到的一起活动的时间为17年。成年雄性和雌性在一起的时间则很少超过1年。

柏氏中喙鲸的平均寿命为27年,它们一般在9岁左右达到性成熟。初生幼鲸体长1.8-2.6米、重约60千克

由于柏氏中喙鲸在水面活动的时间很少,而且对于船只较为敏感,所以对于它们的观察和研究还很有限。而且它们并不是捕鲸活动的主要目标也较少见搁浅个体,所以它们的生长过程和寿命也缺乏相关完整数据。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柏氏中喙鲸在其活动范围的某些地区相当常见,但由于它们经常潜水,因此通常无法估计其数量。在夏威夷专属经济区水域,2017年有1132头。在夏威夷岛附近,2009年数据为140头。据2009年的统计有57头在墨西哥湾。2001-2009年时段,在东太平洋地区共计32678头。在2018年对非洲坦桑尼亚整个海岸进行的调查中,柏氏中喙鲸是第四大最常见的海洋哺乳动物。在2013-2020年在巴哈马以及加那利群岛等地,也记录到了相当数量的柏氏中喙鲸。

保护级别

2020年柏氏中喙鲸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

2021年柏氏中喙鲸亦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致危因素

柏氏中喙鲸偶尔会成为狩猎小型鲸目动物的副渔获物。它们有时也会在美国大西洋沿岸的远洋漂刺网中被缠住或捕获,在印度洋塞舌尔和西澳大利亚作业的日本渔船亦曾捕获过柏氏中喙鲸。

在一些搁浅的柏氏中喙鲸腹中发现了海洋垃圾,这可能是它们死亡的主要原因。

噪音污染会干扰柏氏中喙鲸的正常行为,使它们远离繁殖和觅食水域,从而威胁到它们的生存。在巴哈马地区的柏氏中喙鲸搁浅事件,即与美海军军事活动和演习期间使用主动声纳有关。

保护措施

柏氏中喙鲸受到《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的保护。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通过减少栖息地渔具的使用,以及减少船只干扰、噪音和其他类型的人为影响来保护它们。

柏氏中喙鲸2023年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相关国际贸易被禁止。

寄生生物

雄性柏氏中喙鲸外露的牙齿上常寄生藤壶类海洋生物,其种类一般是单柄藤壶(Single-stalked barnacle)。在柏氏中喙鲸游动时,寄生生物的身体会在水中摆动,好像流苏一样。

参考资料

柏氏中喙鲸.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23

..2023-04-23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3-04-23

ADW: Mesoplodon densirostris: INFORMATION.animaldiversity.2023-04-23

Blainville's Beaked Whale.fisheries.2023-04-23

..2023-04-23

..2023-04-23

..2023-04-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公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