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白鼯鼠

红白鼯鼠

红白鼠(食虫类:Petaurista alborufus),是松鼠科鼯鼠属的啮齿动物,又称红催生、飞生虫、飞生鸟等。其有一特点为滑翔,身躯两侧前后脚之间有一层薄膜,膜的两面长有细毛,利用这种独特的皮膜,可以从高处飞向低处,一次滑翔20~50米的距离,最远可达400米左右。

红白鼯鼠体长35~58厘米,尾巴与身体长度相近或比身体长,为43~61.5厘米,体重2千克左右。眼圈栗色,面部和身体腹部白色,身体背部毛发红色。其分布于缅甸、印度阿萨姆邦泰国中原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湖南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主要栖息在枯树洞中或峭壁岩缝隙里。

2017年,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物种。2023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红白鼯鼠是最长的鼯鼠属物种之一。其体长35~58厘米,体重2千克左右。尾巴呈现圆柱状,长度达43~61.5厘米(16.9~24.2英寸),几乎与身体的长度相等甚至超过体长。另外不同生长期及不同性别的红白鼯鼠,其体重、尾长与体长的比值有显著差异。

红白鼯鼠形态特征因分布地区不同而稍有差别,但通常头短而圆,眼睛很大,眼圈为栗色,瞳孔特别大,可以感受微弱光线,适宜于在地洞黑暗处生活。耳廓发达,耳外侧基部为白色,很像考拉。红白鼯鼠身体背部毛发为红色,后背部有大型白斑区,面部和身体腹部为白色。棕红色的尾毛长而蓬松,与狐狸尾巴十分相似。

红白鼯鼠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红白鼯鼠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等地也有分布。在中国其主要位于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如湖南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四川省、台湾等地。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红白鼯鼠昼伏夜出,警觉性高,一般在夜间和晨昏时分活动。白天,红白鼯鼠常常蜷伏在树洞或地洞里,用头枕着尾巴睡觉,夜里出来活动和觅食。冬天,红白鼯鼠栖息在树洞或岩洞里,不再出外觅食,进行冬眠,直到气候转暖,才恢复活动。

它们一天的睡眠时间大约为12小时左右,即一天中大约有一半时间活动,一半时间睡觉。如果冬季气温低于10℃,它们一天的睡眠时间可长达16小时以上。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皮肤太薄,抗寒冷的能力较弱,二是冬天食物少,这样可以降低能量的消耗。

穴居习性

红白鼯鼠的洞穴口径大小在10~15厘米,一般为枯枝腐烂之后留下的自然洞穴。红白鼯鼠一般没有自己专门打洞的习性。洞口的形状一般为圆形,洞深为50~80厘米,不会选择太深或太浅的树洞。太浅可能不安全或不保暖,太深则进出不方便。洞穴一般与树干垂直约15厘米,然后与树干平行向下约30~50厘米,使得洞穴既保暖又不会被雨淋湿。

红白鼯鼠每次外出活动,最远能达1000米外的地方。红白鼯鼠总是返回洞巢后,才进行排便。另外它们很爱干净,出洞排泄粪便,不会在洞内排泄粪便。

觅食行为

红白鼯鼠通常单独活动,以橡果、其他坚果、种子、嫩芽、嫩叶、水果和绿叶植物为食,也以昆虫、美国白灯蛾鸟卵为食。在冬季食物缺少的情况下,它们也偶尔会食用草菌等一些菌类,但根据啃食的情况看,它们并不喜爱吃菌类,只是在寻找不到理想食物情况下才暂作充饥。

红白鼯鼠在冬季一般为饿后出洞觅食,然后回洞休息,没有把食物搬回洞内食用或贮藏食物的习性。它们在洞外觅食时,常以嘴鼻贴近地面,慢慢地在地上寻找食物。当找到可食的食物时,便用前肢抓起送至嘴中,并坐在地上慢慢啃食,而不是把整个食物一起放进嘴里咀嚼。直到把找到的食物全部吃完以后,才又继续另寻食物。

交流行为

红白鼯鼠滑翔时,不时发出尖叫声。“吱“、“吱、吱”、“吱、吱、吱”,声音有长有短,这是红白鼯鼠间互相传递信息的“语言”。一声“吱”,表示“平安无事”,可以进行正常活动;二声“吱、吱”,是相互追逐或逃脱时的声音;三声“吱、吱、吱”,是受到威胁时发出的紧急信号。当发出“兹吾”、“吾、吾”的叫声时,表明红白鼯鼠正同敌害进行博斗。

在初春,红白鼯鼠还会发出“得—得—得—”般的叫声,这是雄性红白鼯鼠求偶的信号。

与其相似物种棕鼯鼠(拉丁学名:Petaurista petaurista,英文名:红色 Giant Flying 松鼠科)相比,红白鼯鼠声音音调更高。

滑翔行为

红白鼯鼠身躯两侧前后脚之间有一层薄膜,膜的两面长有细毛。红白鼯鼠利用这种独特的皮膜,可以从高处飞向低处,一次滑翔20~50米的距离,最远可达400米左右。红白鼯鼠还可以利用腿的抬升、垂下或伸直等方法来改变滑行路线,用尾巴来平衡身体。

生长繁殖

每年的2~4月为红白鼯鼠的交配期。此时发情的母鼯鼠会发出独特的求偶声,当附近有公鼠听见时会立刻前去,随即达成交配。红白鼯鼠繁殖率较低,母鼯鼠的妊娠期一般为75天,每年产1~2胎,每胎2~4只。幼鼠出生后体表无毛,但有皮膜。一个月左右幼鼠睁眼,45天身体毛发长全,3个月左右可以自行采食,独立生活。红白鼯鼠寿命一般为7~10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红白鼯鼠分布范围较广,在其活动范围内没有受到重大威胁,没有达到物种生存的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在台湾,红白鼯鼠是一个主要的狩猎物种,这可能是其生存的威胁。

保护举措

列入相关名录:2000年8月1日中国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用以加强对中国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红白鼯鼠位列其中。

保护级别

2017年,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物种。

2023年,其被列入中原地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红白鼯鼠可以制作为标本,部分人群会对其标本进行收集或收藏。

相关知识

红白鼯鼠主要有四种亚种中原地区地区有指名亚种(Petaurista alborufus alborufus),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陕西省四川省西部;宜昌亚种(Petaurista alborufus castaneus)主要分布在重庆、贵州省、湖北、湖南省、川东、陕西和云南省;丽江亚种(Petaurista alborufus ochraspis)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台中亚种(Petaurista alborufus lena)主要分布在台湾。

在中国台湾,经常在同一片森林中发现红白鼯鼠及其相似物种棕鼯鼠,有学者认为,由于身体大小的差异(棕鼯鼠体重为0.9~1.6千克,红白鼯鼠体重则多在2千克左右),加上丰富的食物资源,它们的巢穴和休息地点都相互隔开,从而避免相互竞争,进而能够在一片森林中共存。

另外通过研究台湾的地理历史发现,台湾是在4百万年前由欧亚大陆的海床上升所形成的。基于动物区系及地质调查发现,台湾与欧亚大陆之间因冰川性的海平面上升过程而产生的链接至少发生过两次。这种冰川性的海平面上升开始于上新世结束于更新世。在这期间大陆和台湾之间发生了许多物种的相互迁移,而首先从大陆向台湾迁移的这些哺乳动物是在冰期,当冰期结束后,这些原本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为了逃避变暖的气候,就会向高海拔地区迁移。红白鼯鼠的台湾亚种就被认为是在上新世到更新世期间由大陆迁移到台湾的。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红白鼯鼠.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1

Red And White Giant Flying Squirrel.IUCN.2024-08-01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8-06

Petaurista philippensis.ADW.2024-08-06

..2023-04-27

Petaurista alborufus (Milne-Edwards, 1870).gbif.2023-04-27

..2023-04-27

红背鼯鼠.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01

Petaurista petaurista.ADW.2024-08-01

Petaurista petaurista.IUCN.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