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拉丁学名:Morus alba L.),别名桑树、家桑、蚕桑,其果实称为桑葚。属桑科(拉丁学名:Moraceae),桑属(拉丁学名:Morus),原产于中国中部和北部,在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印度越南欧洲等地引入栽培。桑为乔木或灌木状,高达15米。叶卵形或广卵形,叶长5~15厘米,叶端急尖或渐短尖,底部圆或微心形,锯齿圆钝,偶尔缺裂,上面无毛,下面脉腋生簇毛。叶柄长1.5~5.5厘米,具柔毛。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下垂落,长2~3.5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雄花花被宽椭圆形,淡绿色。雌花序长1~2厘米,被毛,花序梗长5~10毫米,被柔毛,雌花无梗,花被片倒卵形,外面与边缘具毛,围裹子房,无花柱柱头2裂,内里乳头状突起;聚花果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红色至深紫色。

桑用途广泛,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树皮因纤维柔软且细密,被当作纺布织物和制浆造纸的原材料。桑树干材质坚硬且紧实,故而用来做家具、乐器与雕刻等。桑叶用作饲料来养蚕。具有多种食用与医用价值。桑的根皮、枝条、果实和叶均可用做药材治疗不同疾病。此外,果实还可酿制为桑子酒。

演化历史

中国是桑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因此桑树遍布全国各地,所以在极具差异的生态环境下,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的过程,出现了极为丰富的桑树种质资源。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桑种最多的国家。桑种有长穗桑(Morus wittiorum Hand-Mazz.)、鲁桑(Morus muhicaulis Perr.)、白桑(Morus alba Linn.)、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瑞穗桑(Morus mizuho Hotta.)等;变种有鬼桑(Morus mongolica var.diabolica Koidz.)、大叶桑(Morus alba var.macrophylla Loud.)、白脉桑(Morus alba var.venose Del.)、垂枝桑(Morus alba var.pendula Dipp.);其中鲁桑(Morus muhicaulis Perr.)、白桑(Morus alba Linn.)、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瑞穗桑(Morus mizuho Hotta.)及变种大叶桑(Morus alba var.macrophylla Loud.)是栽培桑种,其余为野生桑种。

研究历史

桑的用药历史最先以桑根白皮命名,并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直到《新修本草》中才记载其具体用法。并且桑的用途广泛,在《太平圣惠方》《千金方》《温病条辩》等众多古方中都有记载。

形态特征

桑为乔木或灌木状,高达15米。

叶卵形或广卵形,长5~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渐尖或圆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无毛,背面沿脉有疏毛,脉腋有簇毛;叶柄长1.5~5.5厘米,具柔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外面密被细硬毛。

花单性,腋生或生于芽鳞腋内,与叶同时生出;雄花序下垂,长2~3.5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雄花。花被片宽椭圆形,淡绿色。花丝在芽时内折,花药2室,球形至肾形,纵裂;雌花序长1~2厘米,被毛,总花梗长5~10毫米被柔毛,雌花无梗,花被片倒卵形,顶端圆钝,外面和边缘被毛,两侧紧抱子房,无花柱柱头2裂,内面有乳头状突起,花期4~5月。

果实

聚花果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果期为5~8月。

物种分布

桑原产于中原地区中部和北部,在东北地区、西南以及西北各省区皆有种植,且约有4000年的栽培历史。在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中亚以及印度越南欧洲等地亦均有引入栽培。

生长习性

桑对于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很强。耐寒,能承受-40℃的低温,耐干旱,喜光照充足,区域分布上均在31°N以南,垂直分布于800~3400米的地区。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首先要采收桑葚,成熟的桑果通常呈紫黑色并带有光泽。淘洗桑子之前先将桑果捣烂,在水中漂洗去果皮,果肉、果柄和不成熟的浮子,留下饱满黄褐色的种子,之后捞起薄摊晾干待用。播种方法分撒播和条播两种。撒播是将桑子均匀地播在面上,随后用扫帚或其他工具轻扫畦面,便于桑子和土壤充分接触,有利于桑子吸水发芽。条播要开播种沟,并将沟底踩实,防止桑子掉入土块缝隙中从而影响后续发芽出土。

嫁接繁殖

在准备嫁接前20天左右时,开始采集接穗。接穗的标准为枝条充实、冬芽饱满、条径适当的一年生穗条,剪取后,接穗的贮藏要在合理温湿度环境及背阳的房间保护。

扦插繁殖

插繁育是剪取桑树木栓化程度较高的枝条插入土中。在扦插时需要提前剪掉桑枝的几个芽,开好沟后把枝条垂直摆好并回土埋住枝条或露一个芽,压实泥,淋足水,注意保持湿润,用满膜盖,待出芽后去掉薄膜;待芽长高后,结合除草、薄施农家肥以及外加尿素,若干天后再施1次,同时施肥后进行除虫,确保促进幼苗培育和提高成活率。

压条繁殖

桑树的压条繁育需用土壤将桑树枝条压紧,令其梢部外露。在桑树春季发芽前需把枝条横伏,能够有效促使枝条下部生长出新芽。发芽后,把老枝连同新芽埋入土中并踩实,待压条生根,新梢露出地面时,即可切断与老株的联系成为新的植株。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桑树适合种植在土层较厚且酸碱度适中、弱酸弱碱的粘质土壤里,同时土壤还需有充足的含水量。选择好桑树生长的土壤环境后,整体还要优先清理种植地的禾本科杂草,避免杂草争夺桑树养分,影响桑树生长,其次还要进行翻耕,并同步进行全面施肥,完成后回填土壤并进行腐熟增肥操作。

水肥管理

桑树对于水分的需求较小,自然界降水及土壤含水即可满足桑树需要,因此无需对桑树进行灌溉,可采用喷洒的方式为其提供水分。此外,桑树栽培后需采用沟肥方式进行追肥,即在沟内施加肥料,用量需适当,完成后回填追肥沟即可。

病虫害防治

黑枯病是最为常见的桑树的重要病害,发现黑枯病后需尽快将所有病株移除,并进行销毁;芽枯病只对发芽前的桑树有影响,在早春等时间段可对桑树喷洒百菌清悬浮剂进行消毒、杀菌;花叶病主要威胁桑树的花与叶,如果发现病征就只能烧毁处理。除桑树的病害外,还有桑尺蠖与桑对于桑树的危害,可采取灯光对害虫进行捕杀的方式;此外,在发现桑红蜘蛛时,可在冬季进行清除枯叶、落叶,并进行深翻,杀除虫卵。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桑用途广泛,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树皮因纤维柔软且细密,被当作纺布织物和制浆造纸的原材料。桑树干材质坚硬且紧实,故而用来做家具、乐器与雕刻等。桑叶可用作饲料来养蚕。

食用价值

在食用价值方面,桑的果实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开胃健脾、增强体质的功效,并且还能够酿制为桑子酒。此外,桑叶还能够起到调节生理、维护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

药用价值

桑的干燥叶具有抗菌和抑制作用。既可以用来降低血糖,能够防止和延缓I型糖尿病的发展。并且在很多临床疾病的治疗中都可以使用。桑沥为桑的枝条烧灼后沥出的汁液,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破伤风和皮肤疥疮

相关研究

细胞学研究

从60年代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就开展了染色体倍数性鉴定等桑细胞学的研究。在80年代后期,中国已完成中国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中保存的899份种质资源的染色体数普查工作。

桑树同工酶研究

日本在70年代开始将同工酶研究引用于桑树品种的分类和亲缘关系的鉴定。中国则在80年代开始测定了不同的品种、种间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根据电泳带研究桑品种间、桑与近缘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常见桑种

中国为桑树的起源中心,且桑树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栽培。例如:长穗桑(Morus wittiorum Hand-Mazz.)原产于中原地区,生长于海拔700~1650米的山中、山谷和水边疏林中。当年生枝条黑褐色、亮褐色或青褐色,有黄褐色长椭圆形及纵向的浅型皮孔;多年生枝条色较淡,有黄褐色长椭圆形及纵向的线状皮孔。长果桑(Morus laevigata Wall.)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生长于海拔700~1800米的山坡、沟谷、路旁的杂木林中,树皮灰白色,当年生枝条青灰或灰黑色,多年生枝条青灰白色。鲁桑(Morus muhicaulis Perr.)原产于中原地区,分布于中国各地,以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等省最多,生长于海拔100~1200米,多作成片栽培或作乔木养成散植于村旁附近的田边、家前屋后。皮色青灰或灰褐,也有黄与棕褐色节间微曲;枝条有少数下垂,新梢长而少。

延伸文化

桑及其与桑有关的物象也融入了诗歌领域,中国魏晋诗人陶渊明曾写下“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的诗句。描绘出陶渊明悠然自得,热爱田园风光的心情。

此外,更不乏因桑而起的一些谚语、俚语或成语等,至今让人耳熟能详。比如:桑榆,指太阳已落在西边的桑树和榆树间,比喻人的晚年。桑梓,中国古代常在住宅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因此有“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之说,后世便用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或人生短暂。

参考资料

Morus alba.植物智.2023-04-27

..2023-04-27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27

.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4-27

详细内容.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