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贝姨

贝姨

《贝姨》(La Cousine Bette)是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1946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于1946年10月至12月在《宪政报》上连载,1847年与1848年之交成书,后被收入第一版《人间喜剧》第十七卷《巴黎生活场景》。

小说以贝姨命名,是因为文本贯穿贝姨的计谋,主要人物的登场和离去也都受其影响。故事发生在1838-1846年的巴黎,男爵于洛和他的亲家克勒凡醉心声色,为了争抢女人矛盾重重。于洛夫人的堂妹贝姨出于对堂姐的嫉妒,和落魄贵族华莱丽联手将于洛男爵家搅和的债台高筑、支离破碎。然而在于洛夫人的努力下,于洛男爵家在数年后重新团圆,报复彻底失败的贝姨怀着满腔愤懑而死。

《贝姨》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通过塑造典型又个性的人物,阐释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该作发表后不久,巴尔扎克便认为其是自己“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和《穷亲戚》的另一部作品《邦斯舅舅》被人们称为“天鹅之歌”。《贝姨》小说广受赞誉的同时,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舞台剧等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30年法国的自由资产阶级领导发动了反对波旁王朝复辟的革命,建立了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七月王朝。因为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封建势力,奥尔良王朝统治期间,复辟与反复辟斗争层出不穷。政府官员的庸碌无能和世风日下,使得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矛盾越发尖锐。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人们对启蒙运动中宣扬的理性王国彻底失望,对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秩序深恶痛绝。在这样的背景下,抛弃浪漫主义遐想,将真实作为文学首要标准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法国应运而生。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更是宣称:“法国将要作为历史学家,而我只能当它的书记”。巴尔扎克擅于从经济生活和经济状况来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思想情感,借用有声有色的生活场景表现社会的真实面貌,探究社会现象背后最本质的因由。收录有《贝姨》等经典作品的《人间喜剧》,记录了法国十九世纪上半页的真实社会面貌,不仅充实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容,还将世界文学发展推向了新高峰。

个人背景

巴尔扎克出生在一个半贵族、半资产阶级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人们谈论的话题往往围绕金钱和婚姻展开,因此巴尔扎克从家庭中就开始了他的社会观察。通过切身体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意识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残酷,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不同阶级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他创作《人间喜剧》系列作品提供了灵感。

《贝姨》写于巴尔扎克逝世前三年,是巴尔扎克思想认识、艺术修养达到顶峰时的重要作品。关于《贝姨》这部小说的构思,巴尔扎克1947年给韩斯佳夫人的信件中这样说:“贝姨是女性的可怜的亲戚,也受到了不幸的压迫,她在三四所不同家庭的大厦里消磨她的生活,而报复了她的一切痛苦。”同月28日的信件中,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又写道:“我现在正要开始写出《贝姨》,这是一部冷酷的可惊的小说,因为主要人物是由我的母亲和你的姨母的特性综合而成的,这是属于整套的家族的历史的。”

巴尔扎克在着手写这部作品时,给自己规定了任务:“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格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在《穷亲戚》题词中巴尔扎克写道:“一切都具有两重性,甚至德行。”这种对力求探究事物复杂性的执念,为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晚期的创作以及人物塑造带来了新的特色。

出版历史

1946年6月15日,巴尔扎克给韩斯卡夫人写了一封信。信中称:他打算写两部“穷亲戚的故事”,即《贝姨》和《邦斯舅舅》。1946年8月,巴尔扎克开始创作《贝姨》。1846年10月8日至12月3日,小说在《宪政报》上连载,1847至1848年间曾发行过单行本,《贝姨》后来又被收入《人间喜剧》第十七卷《巴黎生活场景》。

1940年,中法文化出版委员会编,穆木天翻译的《从妹贝德》在商务印书馆发行。该书分上下两册,1947年曾再版一次。

1951年,平明出版社印行了傅雷翻译的中文版《贝姨》,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平明出版社版《贝姨》。

内容情节

身为政府参议院长官的于洛男爵和花粉商人克勒凡原本是亲家关系,两人经常在一起寻欢作乐,因为发现于洛男爵和自己的情妇偷情,克勒凡气愤不已,先是搅黄了男爵女儿的婚事,后又引诱于洛男爵的夫人阿特丽纳出轨意图报复,但阿特丽纳对丈夫极忠诚,很快拒绝了克勒凡。

阿特丽纳有一个长相丑陋的堂妹贝姨,出于同情阿特丽纳将堂妹接到了巴黎生活。在巴黎生活的二十多年,贝姨经历了亲事失败、刺绣事业失败,性情变得越来越古怪。1833年,贝姨救了意图自杀的青年文塞斯拉,拿出自己的积蓄供养他搞艺术创作。贝姨将文塞斯拉视为情人,文赛斯拉却和贝姨的外甥女奥当斯相爱了,堂姐阿特丽纳和姐夫于洛男爵知情,还帮女儿一起隐瞒贝姨。

一次于洛男爵送完贝姨回住处后,偶遇了已故元帅的私生女华莱丽。没过多久,两人就发展成了情人关系。为讨好情人,他借债几万法郎买了用来同居的房子。同时他又让贝姨出入华莱丽家,帮他监视情人家的情况。华莱丽为了拉拢贝姨,向其透露了文塞斯拉和奥当斯的情事,贝姨一时间气愤不已,连带对欺瞒自己的堂姐以及姐夫都恨了起来。

华莱丽求财,贝姨则是为了报复欺瞒她的堂姐一家,两人合谋引诱了克勒凡,激化了克勒凡和于洛男爵的矛盾。三年后,贝姨又利用文塞斯拉的困境,设计让其向华莱丽借钱,使文塞斯拉也成为华莱丽的情夫,奥当斯得知后气愤之下带孩子回了娘家。报复完奥当斯,贝姨企图嫁给于洛元帅彻底改变自己的地位。这时于洛男爵家正因为欠债面临危机,贝姨假装和华莱丽闹翻,换取堂姐的支持,又以挽救家中颓势为由,说服了于洛男爵。在于洛男爵夫妇的努力下,贝姨和于洛元帅商定了婚事。

然而不久后,于洛男爵的贪污公款、克扣军粮的丑闻暴露,于洛元帅得知消息,将自己的多年积蓄偿还给国库后自杀了,和贝姨的婚事也彻底告吹。为了躲避过去骄奢淫逸生活欠下的债务,于洛男爵躲了起来,阿特丽纳还清了债务,并一直在寻找丈夫的下落。多年后,阿特丽纳在工作中找到了丈夫,并把将丈夫带回了家,奥当斯也和文赛斯拉和解并团圆,贝姨看到自己的报复彻底失败,受到刺激卧床不起。

回到家里的于洛男爵依然没有安分,他和家里的佣人好上了,还承诺等妻子死后就让她当男爵夫人,听到于洛男爵这种话后,正在病中的阿特丽纳悲伤绝望而死。

人物介绍

贝姨

贝姨出生在农民家庭,从小就因为长相丑陋受到歧视,被堂姐带到巴黎生活后,拼命刺绣,自学写算知识,成为了工坊制造部门的主管。好景不长,拿破仑·波拿巴倒台使得工坊倒闭,贝姨又不得不依附堂姐生活。当她喜欢的男人被外甥女奥当斯轻而易举夺走后,贝姨的仇恨和嫉妒难以抑制,对堂姐家展开了报复。与此同时,她又利用自己温良的外表拉拢关系,试图与于洛元帅结婚成为贵族夫人。然而在结婚之前,于洛元帅因为家族丑闻暴露而自尽,贝姨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贝姨的同谋者华莱丽死后,堂姐一家时隔多年重新团聚,贝姨因此受到了刺激,在病痛和抑郁中结束了生命。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从贝姨这样底层人物的命运切入揭露腐朽堕落的社会,更凸显了其炉火纯青的批判功力。

于洛男爵

于洛男爵出身于平民家庭,因为在共和政府时代有卓越军功受到了拿破仑·波拿巴的赏识,被封为男爵。波旁王朝复辟后,他也只被冷落了一段时间,很快就得到了起复。1830年后,于洛男爵成为了陆军署长和参议官,有亲王的庇护和哥哥于洛元帅的宠爱,又有美丽贤惠的妻子,于洛男爵的生活被许多人艳羡。然而他好色的恶习在七月王朝时代愈演愈烈,他把大量的家财花在情妇身上,贪污公款、克扣军粮害死了岳叔和兄长。穷困潦倒后于洛男爵流落在外依然不安分,等到被妻子带回家,他又和厨娘私通,妻子死后不久,他便和厨娘举办了婚礼。作者刻画于洛男爵这一骄奢淫逸的形象,反映了七月王朝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的腐化和堕落。

克勒凡

克勒凡是于洛男爵的亲家,最初只是大伙计的他通过投机跃升为资产阶级。生活中他豢养情人,和亲家于洛男爵争风吃醋。当情人被于洛男爵抢走后,他曾试图以钱财引诱于洛的妻子出轨。信奉金钱至上的克勒凡清醒又现实,但在淫靡世风的影响下,他也被华莱丽收拾得服服帖帖,最终被华莱丽传染恶疾惨死。克勒凡是初期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代表,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好色又卑劣无耻的形象,是对七月王朝社会统治势力的有力鞭挞。

华莱丽

华莱丽是拿破仑·波拿巴名将蒙高男元帅的私生女,她的丈夫是个普通公务员,无法提供给她想要的骄奢淫逸生活。华莱丽的不安于室和丈夫的贪财好玩,使得华莱丽成了用姿色换取财富的工具。华莱丽辗转于几个男人之间,利用他们给予的金钱做投资,塑造了表面光鲜的形象。丈夫去世后,华莱丽和克勒凡结婚并得到了百万家产,同时继续与文赛斯拉、蒙丹士来往。最终因为遭到麦尔丹士的报复,饱受疾病折磨而死。死前华莱丽对自己玩弄人感情的过去进行了忏悔,作者通过描写华莱丽一生的荣衰变化,对这类人以及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谴责。

于洛元帅

于洛元帅是战功赫赫的老军人,也是一个固执的共和党人,他平生清正廉直,靠着英勇立下战功,赢得了家庭内部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得知弟弟于洛男爵的贪腐行为后他羞恼到自杀,死前还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偿还弟弟挪用的公款。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塑造这样一个高尚的形象,是为了进行善恶对照,对社会风气进行鞭挞。

阿特丽纳

阿特丽纳出身贫寒,因为长相貌美嫁入了上流社会,面对丈夫于洛男爵的不忠,她不仅次次选择原谅,还不允许儿女和外人非议。当于洛男爵的丑事被曝光后,阿特丽纳不惜下跪向克勒凡求助。在丈夫落魄潜逃以后,阿特丽纳又千方百计寻找他。她以基督教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哪怕对于曾伤害过自己的人,阿特丽纳依然抱有同情。然而善良大度的阿特丽纳没有挽回丈夫的心,最终还是愤懑而死。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极力赞扬这一形象,既能衬托邪恶势力的可怖,又能展现作者的理想主义情怀。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贝姨》由三种色调构成,一是黄色,淫荡糜烂的世风。小说中主要人物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大多是“情欲”。二是银色,万能的金钱。金钱至上和金钱崇拜是小说中社会的本质。三是黑色,妒忌和报复。在金钱至上的社会,种种不公平促使了自卑、嫉妒、偏执、仇恨、报复情绪的产生。

小说围绕着于洛男爵、克勒凡和贝姨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展开,一方面通过于洛男爵的腐化堕落和克勒凡的纵情声色,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穷奢极欲和荒淫无耻。另一方面通过描写贝姨对亲戚的妒忌和报复,揭示了金钱和情欲驱使下人性的扭曲。

小说还重点着墨了贝姨身边的几个女性,通过对比贝姨和堂姐阿特丽纳悬殊的长相和社会地位,揭开了贝姨性格走向扭曲的原因。华莱丽和贝姨因为肮脏的私欲狼狈为奸、专干坏事,私下里两人又各怀鬼胎,展现了当时社会世俗的虚伪。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自称《贝姨》是一部由“许多家庭的故事”构成的“可怕的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黎各阶层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通过对比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和大资产阶级的奢靡,真实再现了七月王朝末期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贝姨》不仅是一部具有批判性的作品,还在披露恶的同时歌颂了善,具体表现在作者对于洛元帅和男爵夫人形象的刻画上。这两个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贵族,寄托了巴尔扎克以天主教的伦理道德来克服社会矛盾、改变社会风气的理想。然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这一理想并不现实,且对能改变现实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反抗七月王朝有害,这也是《贝姨》的思想局限性所在。

艺术特色

巴尔扎克擅长用塑造偏执狂形象来表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贝姨》正是一部塑造了鲜明的偏执狂性格的作品。尤其以贝姨和于洛男爵为代表,贝姨在长期压抑中走向扭曲并以悲剧收场,向读者展现了微妙又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生活图景。相比起于洛男爵对声色的偏执,贝姨的偏执明显带有更多的性别色彩,她“失败”的人生映照出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在塑造于洛男爵的偏执狂形象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主要从肖像描写和情节塑造两方面着手。小说中于洛男爵出场时便已过五十岁,他对于自身外在形象的苛刻,侧面反映了矫揉造作、沉迷色欲的性格。小说中还常借他人之口,讲述于洛男爵早年荒淫无度的经历。另外,他年老后依旧不安分,直接导致妻子死亡的情节,又将于洛男爵对情欲的着迷刻画到了极致。

巴尔扎克在创作时,常常会将人的本性夸张化的放大,以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在描写贝姨得知文塞斯拉和外甥女好上的反应时,呈现出的效果就很惊心动魄。但是结合贝姨的性格以及经历后,夸张的艺术描写却显得格外真实又贴切。不过在描述贝姨报复的过程和手段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夸张艺术运用的恰当又有节制,作者没有像其他复仇小说一样,将人物吹嘘得神通广大,或者把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贝姨的外在不管多么倔强,依然是个贫贱又孤独的弱势女性,她报复人的手段仅仅是利用,利用报复对象人性中的弱点达到自己的目的。

巴尔扎克使用了象征和比较的手法,无论是于洛男爵的悲剧,还是华莱丽之死,或者贝姨梦想的破灭,都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对于洛家客厅的描写,以及华莱丽死于怪病,成为一堆腐烂的肉的交代,或者对巴黎心脏地带贫民窟的渲染,都是社会腐朽的征兆。小说中无论是人物的对比还是场景的对比,奥诺雷·德·巴尔扎克都在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刻性和必然性。克勒凡的无耻与阿特丽纳的圣洁,华莱丽的邪恶和奥当斯的天真,强烈的对比往往会产生一种震撼感,对人们起到警示作用。

作品评价

前苏联作家奥勃洛米耶夫斯基认为,“在巴尔扎克四十年代的作品中,《贝姨》应该作为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受到重视。”

翻译家傅雷认为,“巴尔扎克素以对败德恶习的无情揭露和鞭挞著称,法国这位铁面无私的书记官因为忠诚记录了社会的惨剧而蒙受不道德的诘难。然而其晚年创作的《贝姨》,却将对现实的鞭挞推向了极致,为读者呈现出了在《人间喜剧》中都罕见的堕落和丑陋的图画以及畸形病态的形象。”

译作家许钧认为,“作为《人间喜剧》的一部分,《贝姨》确实是当作一部戏来写的,不过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悲剧,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而且这个悲剧恐怕还将不断延续下去,小说出人意外又意味深长的结尾就是个证明。”

作品影响

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十天之后,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便和韩斯卡夫人通信说:“《贝姨》将进入我最伟大作品的行列。”《贝姨》和它的姐妹篇《邦斯舅舅》被合称为《穷亲戚》,后来补入《人间喜剧》的巴黎生活场景。这两部作品也是巴尔扎克最后两部重量级长篇小说,被人们称为“天鹅之歌”。

《人间喜剧》出色地反映了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生活,刻画了两千多个典型人物,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不论在法国文学史还是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新道路。收录在《人间喜剧》中的《贝姨》还曾被卡尔·马克思引用,马克思将《贝姨》中的克勒凡和当时一个无耻政客的名字结合,形成一个复合名字,用以揭露法国统治者的虚伪和社会道德滑坡。

1951年8月,傅雷翻译的中文版《贝姨》在平明出版社发行,全书30余万字。1949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巴尔扎克在中国影响力与日俱增。1954年7月,中国作家协会将《贝姨》列入文艺工作者学习政治理论和古典文学遗产的参考书目。

衍生作品

1971年,由英国广播公司制作,改编自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小说《贝姨》的迷你剧《贝蒂表妹》正式播出。

1998年,由美国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戴斯麦克阿努夫执导的电影《贝姨》上映。和原作相比,影片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家庭冲突上,削弱了社会含义,不过众多影星的加盟,使得影片依然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2010年,由洛杉矶古典剧团改编的《贝蒂表妹》舞台剧首演。

参考资料

..2023-04-27

Cousion bette.imdb.2023-04-27

Antaeus Company Presents World Premiere Adaptation of Honore de Balzac's COUSIN BETTE.百老汇世界.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