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线姬鼠

黑线姬鼠

黑线姬鼠(学名:Apodemus agrarius),又称田姬鼠、金耗儿,是鼠科姬鼠属的一种动物。平均体长为7.5~12厘米,尾长6.5~11.5厘米,体重16~38克。黑线姬鼠体型细瘦,头小、吻尖,耳朵较短,向前翻折达不到眼睛部位;尾毛较少,鳞片裸露呈环状;四肢短小,有4对乳头,分别在胸部和鼠蹊部。其主要识别特征是背部中央有一条黑色条纹,且上颌门齿内侧向上斜削而无缺刻。

黑线姬鼠属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俄罗斯以及韩国朝鲜蒙古国亚洲国家,在中原地区广泛地分布于除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海南省以外的其余各地,是中国广大农区的主要害鼠。黑线姬鼠的栖息环境十分广泛,主要喜欢居于环境湿润且种子食物来源丰富的地方,在农区中通常在向阳、潮湿、临水、多草处营巢。黑线姬鼠是杂食性鼠种,主要食物是水稻、豆类等农作物、种子和植物茎叶、昆虫等。黑线姬鼠的繁殖力较强,每年可繁殖3~5次,每胎5~7只,平均寿命约1年半。

黑线姬鼠作为中国农田主要害鼠之一,对农作物、果蔬等具有严重危害;同时也是姬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等疾病的主要传染媒,因此需要对该物种做好防治工作。黑线姬鼠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黑线姬鼠属于中小型鼠类,体型细瘦,平均体长为7.5~12厘米,尾长6.5~11.5厘米,体重16~38克。其头小、吻尖,耳朵较短,向前翻折达不到眼部;四肢短小,有4对乳头,在胸部和鼠蹊部各有两对。

黑线姬鼠的背毛一般为浅棕褐色或略带红棕色,毛尖带黑,腹毛与四肢内侧是灰白色,毛基为灰色而毛尖呈白色;尾毛呈现两种颜色,上部为黑褐色,下部为白色,鳞片裸露而尾环清晰。前后足均为白色,耳部有稀疏的黑色或浅黄色细毛;在背部中央从头顶到尾部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故得名黑线姬鼠。其外形与小家鼠相似,但体型稍大,主要特征是上颌门齿内侧向上斜削而无缺刻。

黑线姬鼠颅骨轮廓细长,吻部稍尖,额骨与顶骨之间的交接缝一般从中央向前倾斜到两侧,形成一个锐角突进顶骨;顶间骨较大并向后突,因其突进顶骨处所以接近于方形,且顶间骨比较平。枕骨倾斜度较大,从顶面看,上枕骨大部分可见,且两者交界处骨缝呈“人”字形。门齿孔较短,一般达不到第一臼齿前缘的连线。其上颌的第一臼齿最大,长度约为后两个臼齿的长度之和。臼齿咀嚼面有三纵列丘状齿突,第一、二上臼齿具有发达的后内齿尖,而第三上臼齿咀嚼面内侧有两个突角,形成二叶状,前面则为一个孤立的圆形齿叶。老年个体由于被磨损,第三臼齿齿冠的二叶常常混成一块。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黑线姬鼠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西伯利亚地区以及朝鲜蒙古国等。而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北纬25.5度以北地区,是长江流域农田害鼠的优势种,往南则逐渐减少。

栖息环境

黑线姬鼠的栖息环境十分广泛,从湿草甸、杂草丛、各种农田和田间空地,到菜园,粮堆、草垛下和住宅内,甚至深入到寒温带落叶松林的采伐地,但其主要喜欢居于环境湿润和种子食物来源丰富的地方。而在农区其主要栖息于稻田、豆地和菜园中,以及田埂、沟渠和田边草坡等向阳、潮湿、临水、多草处营巢,也常利用石缝等空隙做窝。黑线姬鼠春季常常窜入田间活动,并移往农田周围的草地、田埂和土堤等,秋季作物收割后又迁回庄稼地中,在冬季喜欢进入居民住宅过冬。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黑线姬鼠一年四季均有活动,但是受到气温和食物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在春、秋两个季节的活动比较频繁,而在盛夏和寒冬的活动明显减少,但无冬眠的现象。黑线姬鼠昼夜均可以活动,一般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无人时也会外出活动,黄昏和黎明是其最为活跃的时候,因此是夜出双峰型的种类。黑线姬鼠有着十分明显的季节性迁移行为,其活动与农作物的成熟和更新有很大的关系,通常为了寻找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隐蔽场所,会随着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成熟收割和播种而进行迁移。

觅食习性

黑线姬鼠是杂食性鼠种,主要取食农作物如水稻、大小麦、豆类、甘薯等,也喜欢取食种子、果实和植物的茎叶,偶尔捕食昆虫、蚯蚓等。通常其食性随田间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变化,在食物丰富的夏、秋季主要以作物和种子为食,而在食物缺乏的冬、春季,则动物性食物和绿色植物类食物比例增多。

黑线姬鼠的正常日食量日食量最大为12.7克,最小为0.91克,平均为5.13克,其日食量随食物的含水量而增加。

运动能力

黑线姬鼠擅长游泳和潜水,可以在水下潜游1~2米。其游速快,持久力较强,在水温12.5摄氏度下可以游15~18分钟,水温较高时可以游更久。

穴居行为

黑线姬鼠的洞穴一般比较简单,主要建于农田后坎、田埂、路基、菜地等非耕作区,分为栖居洞和临时洞两种。栖居洞一般都有2个以上的洞口,洞口之间的距离不等,多数在1米范围内,洞口朝向主要受食物源影响较大。洞口分为“出入”洞口和“天窗”洞口,“出入”洞口直径约2~3厘米,较光滑,洞口外往往有黑线姬鼠的粪便和足迹,洞道最大深度距离地面垂直距离约0.3~1米,全长0.5~2米不等。通常天气越寒冷,黑线姬鼠打洞越深。洞内有岔道和盲道,并且至少有1个窝。临时洞为黑线姬鼠夏季觅食临时栖居的地方,洞道较浅且洞内无窝。黑线姬鼠的巢区大小和活动范围因性别和密度不同而不同,雄鼠一般无领域性,雌鼠可能存在领域性。。

残杀行为

黑线姬鼠与其他许多鼠类一样,在缺乏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残杀同类的现象,强大的个体会把弱小的同伴吃掉。

生长繁殖

黑线姬鼠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期通常与各地的气候条件有关,在中国北方地区其繁殖期较短,一般在4~10月,冬季不繁殖;而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黑线姬鼠的繁殖期一般在2~11月,四川省等地甚至全年均可繁殖。而在韩国的黑线姬鼠其繁殖季节从2月中旬或3月初一直延续到10月下旬,其中8月和9月为繁殖高峰。

黑线姬鼠的繁殖力较强,每年可繁殖3~5次,每胎5~7只,孕期21~23天,初生幼崽体重约1.9克,体长约30毫米;3天出现稀疏软毛;6天出现上门齿;8天露出下门齿,耳开;10天左右睁眼,体重达到约5.6克;14天出现臼齿;18~19天开始自己取食。出生后2~3个月达到性成熟,其中雌性生长到体重21~22克或体长约83毫米时开始性成熟;雄性生长到21~22克也开始出现性成熟。在自然界中黑线姬鼠的寿命一般为1~2年。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

黑线姬鼠可以传播的疾病多达17种,包括鼠疫、鼠咬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属等。由于其携带病原体的阳性度很高,因此是中国南方农区卫生防疫的头号控制对象。

黑线姬鼠作为中国农田主要的鼠害之一,主要以各种农作物的种子、茎叶为食,对粮食、果蔬等作物有着严重的危害。由于其一年四季都进行活动且取食广泛,其对作物的危害损失率高达5%~40%,在一些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病虫的危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防治措施

鼠类的防治一般分为防鼠和灭鼠两大类,具体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通过破坏黑线姬鼠的栖息场所,及时采收成熟的作物并妥善储存从而达到预防鼠害发生的效果,这是黑线姬鼠综合防治的基础。

(2)物理防治:将鼠夹、鼠笼、粘鼠板等装置放置在洞口、田埂、沟渠等害鼠经常活动的地方对黑线姬鼠进行捕杀,从而减少鼠害的发生。

(3)生物防治:通过保护和利用黄鼬猫头鹰和蛇类等黑线姬鼠的天敌进行灭鼠。但是考虑到生物防治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减少鼠类的数量,而在大面积鼠害发生时,天敌的作用远远不能控制害鼠的危害,因此只能作为防治鼠害的辅助措施。

(4)化学防治:使用高效、低毒抗凝血杀鼠剂来杀灭黑线姬鼠,从而减少鼠害的发生。这是中国防治鼠害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鼠害防治的基本途径。其优点是灭效高、见效快,无论在害鼠大量发生以前,还是已经大量发生时,化学药物灭鼠都可及时收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保护级别

黑线姬鼠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参考资料

Apodemus agrariu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9

Apodemus agrarius (Pallas, 1771).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2023-04-30

..2023-04-30

..2023-04-30

..2023-04-30

Apodemus agrarius (Pallas, 1771).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2023-04-30

..2023-04-30

..2023-04-30

..2023-04-30

..2023-04-30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