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芝事件

东芝事件

东芝事件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东芝机械公司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与国内相关出口法律的规定,向苏联出口高新技术设备(9轴联动数控机床)的事件。这一事件引起了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和强烈谴责,逮捕了日本东芝机械公司林隆二、谷村弘明,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不得不向美国表示道歉,日本方面还花了1亿日元在美国的50多家报纸上整版刊登“悔罪广告”,最终美国国会决定在3年内,禁止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事件背景

国际背景

在经过了70年代的美苏缓和以后,随着里根的上台,美国又重新展开了与苏联的竞争。而苏联对于阿富汗的侵入,更是激起了西方阵营对于苏联的防范。星球大战计划的推出,使得两国进入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在这样紧张的两极国际局势下,美苏两国中任何一国在技术上的进步都可能对全球战略态势造成重大的影响。

其中装备制造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高端机床的制造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谁的加工设备更先进,谁就能造出优于对手的武器。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一直把9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加以控制,为此,美国还牵头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巴统”由17个成员国组成,日本也是其中之一。

美日背景

20世纪80年代,当时全球最大的两个世界经济体就是美国和日本,而东芝事件不断发酵的时间节点刚好是美日围绕半导体、农产品市场开发和军事技术转让等问题尖锐对立的时期。特别是半导体、光纤、智能机械等领域,日本在高新技术领域飞速超越美国。与此同时,尽管日本在当时仍严重依赖美国,但日美经济关系早已发生巨变。当时,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更令美国尴尬的是,1987年1月至11月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已达472亿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又增加1.2%。美国对日本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巨额贸易逆差。而“东芝事件”正是在日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爆发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日本企业竞争激烈,加剧了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80年代后期“对美国说不”的声音随着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的活跃而此起彼伏。代表人物石原慎太郎等更是鼓吹,“不向美国提供军事技术”。而这股浪潮也刺激了美国“日本威胁论”的出现和发展。新华社当时对日美贸易摩擦的报道就提到,里根对日本记者说:“如果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不为调整经济结构而采取必要的措施,那么我为抵抗保护主义的压力所作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苏日背景

1978年,受寒流影响,苏联的粮食产量锐减,不得不严格限制其他进口项目,以保证进口粮食所需的资金,工业机械设备的进口几乎全部停止。当时,日本是苏联主要的工业设备提供者,日本数十家公司驻莫斯科的代表,无不为获得出口合同四处奔走。日本东芝高层为了保住苏联这个巨大的出口市场,绞尽了脑汁。

事件过程

事件起因

1980年,东芝公司派了一批高级职员在莫斯科召开酒会,和苏联的政府官员套交情,设法获得订单。

在这次酒会上,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公司的副总裁奥西波夫悄悄与东芝商务代表说:“苏联正需要一种制造大型船舶推进器的数控机床。东芝是制造工业机械的行家,相信这种数控机床在日本已经可以生产了。”

奥西波夫的来头很大,他实际上就是日本公司驻苏联代表处人员口中的“K帮”人物(“K帮”是克格勃克格勃的代称)。在莫斯科搞贸易的人都知道,奥西波夫是有权批准任何贸易协定的重要人物,他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哪家公司如果违抗了他的意愿,它在莫斯科甚至苏联的业务就得宣告终止。

酒会还没结束,一份加急电传就被迅速发回东京东芝公司总部:“火速寻找加工螺旋桨推进器的数控机床!”几天后,东芝公司产品部的高级职员就携带着拥有最新技术的“9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各种数据及结构蓝图飞往莫斯科。

1981年4月,日本东芝机械公司、伊藤忠商事公司、和光贸易公司的代表同苏联对外贸易部、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公司、苏联巴尔契克造船厂的代表签署协议,由东芝机械公司向苏联提供价值35亿日元的4台9轴数控机床。这批机床于1982年12月至1983年6月在日本装船起运,1984年初,在苏联投入使用。

走私过程

按照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规定,凡是属于2轴、加工能力在直径10英尺以上的数控机床是被禁止向苏联出口的。而9轴数控机床可以加工直径40英尺的潜水艇推进器。所以这一交易绝对属于非法出口。

东芝机械公司进行这一交易时,对内中关节不但一清二楚,而且为了使交易快速顺利完成还煞费苦心。为了顺利获得出口许可证,它先是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挪威的国营军工企业康斯伯格公司进口NC2000型的2轴数控机床,在日本改装成9轴数控机床后,仍然作为2轴数控机床以向挪威出口的方式提出申请。然后,在申请出口许可证时,偷梁换柱,将这批设备填报成不受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的“竖式机床”。最后,东芝机械公司委托了在当时的日本通产省信誉卓著的伊藤忠商事公司出面进行许可证申请活动。通过以上三步,日本东芝机械公司最终获得出口许可证,成功地完成了这笔交易。

事件爆发

导火索

1985年12月,东芝集团在公司年会上,集团领导对公司一年中业绩不佳的几名高层主管提出了措辞严厉的批评。年会结束后,受到批评的一位高管向公司递交了辞呈,他就是经办走私交易的当事人,日本和光贸易公司驻莫斯科办事处首席代表熊谷独,不久向美国商务部巴黎统筹委员会揭发这一交易。

美日交锋

1985年12月,在事件被揭发以后,美国总统里根当即签署了战后第一个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的法令:对日本出口到美国的价值3亿美元的存储器征收100%的关税,参议院也同时提出法案,提出“在5年以内,禁止东芝集团所有的产品进入美国”。

美国政府的强力指责下,日本政府先后在1986年4月、6月、12月和1987年3月,数次否认美国的指控。1987年,美国和有关方面经过周密调查,确认东芝曾违规向苏联出口机床

事件结果

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政府从1987年4月开始转变立场,本着大事化小的原则,承认了该事件,但同时否认这批数控机床同苏联潜艇减噪技术提高之间的因果关系,立足于把该事件的处理限定在了日美贸易框架以内。 与此同时,日本警视厅对东芝公司进行突击检查,查获了全部有关秘密资料,并逮捕了日本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分别判处二人10个月和1年的有期徒刑。

美国朝野群情激愤,再三谴责日本,并对东芝进行制裁。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不得不向美国表示道歉,日本方面还花了1亿日元在美国的50多家报纸上整版刊登“悔罪广告”。

最终经过日本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努力,美国政府也以比较务实和克制的态度进行了处理,最终这场危机以比较体面的方式结束。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决定在3年内,禁止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取消了原来法案中的“5年内禁止东芝集团所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规定”。

事件影响

对美苏争霸的影响

苏联最终获得了4台9轴联动数控机床,提升了苏联的军事实力。

当时,东西方阵营间在海底竞争激烈。苏联有256艘攻击型核潜艇美国只有96艘。但是美国的技术比较领先,特别是在减噪方面。而苏联潜艇的推进器则是噪声过大,使用美国的反潜系统在200海里以外就可以探知其方位。这使得苏联的潜艇量多而无用。而在使用了东芝机械公司的9轴数控机床所加工过的推进器后,可以将噪声降低到原先的10%,甚至1%。美国的潜艇必须靠近到20海里以内才可以发现苏联的潜艇.这种军事技术的提高,无疑对美国造成了重大的安全威胁。美国如果要改进其反潜系统,重新获得优势,那么至少要花费200-400亿美元。

对美日竞争的影响

美国的核心焦虑在于日美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1983年,美国商务部提出五个科技核心领域中美国领先的只有两个,而在半导体技术、光纤技术和智能机械技术领域日本全部领先。

美国攻击东芝并非因为后者向苏联出售设备,而是因为东芝影响了美国的利益。美国认为,以东芝集团为代表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严重威胁美国的经济利益。而日本的高端制造计划则威胁美国,挑战美国的技术霸权

美国政府1985年对日本半导体厂商发起反倾销诉讼,逼迫日本政府进行半导体谈判。1986年9月,双方达成《美日半导体贸易协定》,协定限制日本半导体对美国的出口,并鼓励日本将美国半导体产品的市场份额增至20%。曾经独霸天下的日本半导体企业迅速衰落。

参考资料

30年前,美国也曾像制裁中兴一样封杀东芝,但中国市场救了它.今日头条.2023-05-07

从东芝到华为,美国又“教你做人”,但中国不是30年前的日本丨外媒说.今日头条.2023-05-07

..2023-05-08

..2023-05-08

疯狂打压别国企业 美国的“长臂管辖”该歇歇了.今日头条.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