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极北鲵

极北鲵

极北两栖纲,国家保护种类。

基本资料

食虫类: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Dybowski, 1870

别名:水麻蜥属,极北小鲵,小娃娃鱼

英文名:Sibenan salamander

物种分类:两栖动物有尾目小鲵科、极北鲵属

物种对比

分布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河南省东南部。国外分布在俄罗斯库页岛、堪察加半岛向西达乌拉尔山脉以东)、蒙古北部、朝鲜日本(北海道)。

外形特征

体长115-123毫米。头部扁平,吻端圆厚,吻棱不显,头顶较平。眼大,约近吻眼间距。舌大,几占口腔底,两侧游离。躯干圆柱形,肋沟]3-14条。尾侧扁而短。皮肤滑润为青褐色,头与背中线有黑檄色纵纹,腹面浅灰色。

生活习性

栖居环境潮湿,多在沼泽地的草丛下或洞穴中。黄昏或雨后外出觅食;以昆虫、蚯蚓、软体动物门泥鳅等为食。7月炎暑的午间匿居在洞穴深处;10月开始冬眠,4月出蛰。4-5月繁殖,产卵后回返陆地生活。卵鞘袋胶质并呈圆筒形,长200-300毫米,袋内有卵150-200枚,孵化时间30天左右。多捕食小型有害昆虫及小动物。

估计数量

张克勤等(1993)在吉林左家与蛟河龙凤乡调查将产卵场一段600 m长的溪流平均分成60段,平均每段有卵胶囊8.95个。

繁殖

卵生。

生物学

非繁殖期成体营陆地生活,白昼栖息于水域附近或潮湿地方的草丛中、落叶下或土穴中,傍晚或雨后外出活动觅食昆虫、软体动物或蚯蚓等。9月中下旬入蛰,翌年4月中旬出蛰,立即进入山溪水底腐植土厚、水中枯草多的缓流深水处(20 cm以上)产卵。产毕离开水域,再进入产卵场附近土中进行繁殖后休眠,至5月初苏醒开始活动。产出的卵位于一对卵胶囊中,刚产出的卵胶囊长5~7 cm,径粗1 cm,柄长2.2 cm,(充分吸水膨胀后长20~30 cm,径1.5~2 cm)粘附于水草上。每条卵胶囊含卵70~100粒,平均87.5粒(n=12),每雌一次产卵平均175粒。卵球形,黑色,卵径1.5~2 mm。孵化期20~30天,幼体有平衡枝,孵出后80~100天完成变态。无论成体或幼体,都观察到有咬食同种现象。

现状

①经济发展,开发建设占地扩大,栖息地大大减少如李建东(1958)报道当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附近泥泞沼泽地都可采到极北鲵。②天敌 主要是其它蛙类的蝌蚪,其发育时期与极北鲵重合,但蛙类蝌蚪发育快,体型大,吞食力强,常以极北鲵幼体为食物。

保护

现有保护措施:1991年12月6日黑龙江省林业厅以黑林野字[1991]258号文公布的《黑龙江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极北鲵列为保护对象。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建议有极北鲵分布的省与自治区都将它列入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归入有关现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内容。必要时,在集中分布地区建立以极北鲵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级别

2021年2月1日,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