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伯声

张伯声

张伯声(1903年6月—1994年4月4日),男,汉族,出生于河南荥阳,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教育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伯声1928年3月,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顺利毕业并获学士。1933年任唐山工学院教授,后又转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4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6年任河北工业大学教授。1939年任国立西北工学院教授,兼任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教授。1951年任西北大学理学院院长。1956年12月18日任西北大学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任西安地质学院党委委员、院长。1983年10月26日,改任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1993年6月,被聘为西北大学终身教授。

张伯声长期从事地质和教育事业,并致力于矿产资源和地质构造研究。考察发现了中国著名的两个大型沉积矿床;提出“黄土线”的概念及对黄河河道发育历史的新看法;创立了波浪镶嵌构造学说;创立了“镶嵌构造学说”。出版了《地壳波浪与镶嵌构造研究》《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中国波浪状镶嵌构造图(1:500万)》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各1项。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西北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03年6月,张伯声出生于河南荥阳乔楼村一富裕大户人家,原名张骏。1908年入村中私塾学习。1913年入荥阳市高等小学堂。1917年考入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河南大学)二次英文科。1918年考取清华大学,开始了长达8年(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的学习生涯。

1926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到旧金山中国领事馆报到,被分配到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学习。1927年年初,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3月,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顺利毕业并获学士。后考取了芝加哥大学地质系研究部,跟随岩石学家约翰森教授、构造地质学家坎伯仑教授及费歇尔教授攻读地质学专业。1929年7月,为追随著名构造地质学家维里斯,转入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

工作经历

1930年5月初,张伯声中断学业回到中国;同年9月,被聘为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地质学、岩矿学教授,兼任经济监察委员会委员、出版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唐山工学院教授,后又转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4年任河南大学教授。

1936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平津被日军占领,各大院校及研究院所相继西迁或南随国立北洋工学院内迁西安市,在由平津各院校联合组成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任教,暑假期间,到湖南郴州调查煤矿。1938年1月,与魏寿岷、雷祚文等率领矿冶工程系19名学生对陕南5个县域的沙金资源及地质矿产进行勘查;同年3月,临汾市失陷,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迁往汉中市;同年4月3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张伯声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授;同年8月8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撤销,成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农业大学。1939年任国立西北工学院教授,兼任国立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教授。

1943年前后,多次赴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进行地质考察。1946年夏,国立西北大学由陕南回迁西安市,任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教授,兼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同年参与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黄河治本研究团,沿青海、甘肃、宁夏、绥远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地黄河两岸,考察黄河上中游水利情况。1947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正式成立,任地质学系教授。1948年任国立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兼岩矿教研室主任。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继续担任地质学系主任;同年7月31日,西北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举行筹备大会,当选为筹备会常务委员;同年8月4日,被任命为国立西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1950年4月10日,当选西安市教职员联合会国立西北大学分会执行委员;5月,担任“豫西地质矿产考察团”顾问。前往豫西与考察团成员一起发现了平顶山市煤矿和巩义市铝矾土;并在嵩山发现了太古界与元古界之间角度不整合面,遂将其所代表地壳运动命名为“嵩阳运动”;编写《豫西矿产地质报告》,并绘制了1:10万地质图;12月当选中国教育工会西北大学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1月3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为西北大学理学院院长,兼任地质学系主任。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同年5月13日,被任命为西北区一级机关第18人民法庭副审判长;7月19日,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暑期招生办公室兼职副主任。1956年3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18日,被任命为西北大学副校长;同年,经多次对黄河两岸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发现黄土分布高度的规律提出了“黄土线”概念。1958年提出了中条山铜矿为沉积变质矿床的观点。1959年4月7日,被李四光聘请为地质部秦岭协作区地质测量指导组陕西省地质测量指导组组长。

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同年,带领西北大学教师张耀麟、学生张国伟等到秦岭进行第四纪冰川活动调查,东起河南熊耳山,经陕西华山、太白山麦积山,查实太白山确有第四纪末冰川遗迹。1962年提出“镶嵌构造”的概念。1963年4月24日,中共西北大学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党委委员。1964年完成“再谈镶嵌的地壳”初稿。1968年11月,作为西北大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后一个进入“牛棚”的人。1969年8月,成为西北大学首批(8人)被“解放”的干部教师之一,同时恢复原有领导职务。

1972年到潼关金矿考察等间距成矿问题。1977年7月16日,被评为西北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978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1979年“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中国五大构造地质学派之一。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1月21日,被陕西省委任命为西安地质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同时免去西北大学副校长职务;5月31日,《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及其应用》获陕西省1979年度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6月,出版专著《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7月21日,被陕西省高教局推荐为国家优秀拔尖人才。1981年12月19日,地质矿产部教育司批准成立西安地质学院地质构造研究室,兼任研究室主任。1983年10月26日,改任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1988年11月17日,西安地质学院地质构造研究所成立,任名誉所长。

1990年主持编制《中国波浪状镶嵌构造图(1:400万)》。1993年6月,被聘为西北大学终身教授。

人物逝世

1994年4月4日,张伯声因病在陕西省逝世。6月23日上午,张伯声的子女及部分学生在秦岭峰顶举行骨灰撒放仪式。遵照先生“不筑墓地,不留骨灰”的遗嘱,将张伯声与妻子裘婉容的骨灰分撒在奇峰异石旁、清泉溪流中、绿茵花草间……将骨灰盒安葬在秦岭梁一处云腾雾罩的油松丛林中。

主要成果

张伯声长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并致力于矿产资源和地质构造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五:

张伯声在1950年夏经过考察发现了中国著名的两个大型沉积矿床:巩县铝(铁)钒土矿和平顶山市煤矿。这两个大型沉积矿床的发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放初国民经济恢复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张伯声在陕南发现前人把汉中—西乡县一带出露的大片花岗石定为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基”有误,并在论文《陕西汉中区之前震旦纪地质》中做详细论述,重新确定了这里的构造性质。这对中原地区前寒武纪研究及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1950年在嵩山南麓首次发现太古界杂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面,并命名为“嵩阳运动”。这个名称一直被地质学界所沿用。在前寒武纪地质方面,指出秦巴山区的"汉南花岗岩"为"前震旦纪花岗片麻岩基地",从而修正了前人定为"中生代侵入体"的谬误;在嵩山区首先发现了太古与与远古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创建了"嵩阳运动",他还测制了剖面,将“嵩阳运动”界面以下地层称为“登封杂岩”,以上地层又分为“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嵩阳运动”“登封群”“嵩山群”“五指岭组”等名称一直为地质界所沿用;还对中条山区的铜矿成因及其地质朴构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张伯声在1956年黄河水利资源调查中,对黄河河道的发育提出了新见解,还发现了"黄土线",为黄土"水成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对陕西省秦岭水系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中,提供了地块的翘倾运动,为尔后波浪镶嵌构造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张伯声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镶嵌构造学说”,提出整个地壳是由一级套一级的地壳块体同构造活动带镶嵌起来构造的原理。用波浪镶嵌观点,分析地震活动规律,发表《地震同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关系初探——兼论陕西地震趋势》《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同中国的矿产和地震的关系》的论著,划分了中国地震网络,指出地震活动基本上是在两组斜向构造带内,周期地、交互地做跳动式迁移的规律,为地震预报预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用地壳波浪运动的观点,建立了中国斜方地震构造网,提出地震震中迁移的跳动性及其发震的平静和活动相间的周期性的特独见解为地震研究和预测劈了新径。

张伯声创立了波浪镶嵌构造学说,波浪镶嵌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的一种假说,它以地壳目前的构造地貌为研究向导,运用波浪运动的理论对地壳的构造发展进行历史和现状的解释。初步提出一些近乎规律性的看法,以期对生产实践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使该学说逐步地接近于地壳运动的客观实际。该学说被誉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世界地质学界将其称为“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这是张伯声对地球科学最重要的贡献。

主要论文与著作

张伯声共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90余篇(种)。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担任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张伯声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各1项。

人才培养

张伯声培养地质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3000余人,他们大多成为冶金、煤炭、工程建设、石油、地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领导干部。代表性学生有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段联合等。

影响与后世纪念

张伯声奖

生前亲自倡议建立“张伯声地质构造学基金”(后更名为张伯声基金),并将稿费和奖金捐出作为基金第一笔款项。张伯声奖是张伯声基金委员会根据张伯声先生遗愿而设立的奖项,旨在鼓励为地质教育和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学者及学业优异的学子。

张伯声雕像

张伯声雕像有二,一位于河南理工大学,落成于2015年,二位于西北大学

《科学与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张伯声传》

《科学与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张伯声传》作者是李侠、刘强,由科学出版社于2021年3月出版。

油画《地质学家张伯声》

人物评价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表示:“张伯声治学严谨,对学术问题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长期从事地质科研、实践以及教学工作,为国家地质学理论和矿产事业以及人才培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表示:“张伯声一生以“天行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长期奋力拼搏,潜心求索,勇于开拓。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治学精神,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张伯声.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07

张伯声.中国科学院.2023-05-07

张伯声.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8-21

张伯声.国家图书馆.2023-05-07

学部概况.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4-30

地环学院三学子荣获第四届“张伯声奖”.西安科技大学新闻网.2023-05-07

张伯声.中国知网.2023-05-07

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07

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07

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07

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07

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07

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05-0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国机构编制网.2023-05-07

段联合: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18-07-17 15:04:30 来源:新西部网.新西部网.2023-07-14

【环境文化成果】学校名人雕塑广场.河南理工大学.2023-05-07

中国五大地质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伯声.光明网.2023-05-07

百年历程 红色记忆|地质学家张伯声.西安文旅之声.2023-05-07

张伯声.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