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拟滨蟹
巨大拟滨蟹(学名:Pseudocarcinus gigas),别名皇帝蟹、澳洲帝土蟹、澳洲巨蟹,拟滨蟹科拟滨蟹属动物。一般重2-5千克,成熟个体甲壳亚门长约8厘米到21厘米,可大至25厘米,厚度可超过4毫米。体形是蟹类中较为庞大的一种,甲壳较为坚硬,呈红白色,扇形。蟹足粗壮,钳指黑色。巨大拟滨蟹雄性的体型往往比雌性大。
巨大拟滨蟹产于澳大利亚西部及南部海域。一般生活在水深100-180米的寒冷水域。
巨大拟滨蟹一般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捕捞,该地区收获的最有价值的海产品之一。其营养丰富,多膏多肉,蟹肉结实,是海鲜中的上品,因其硕大肥美,素有“蟹中之王”之称。
形态特征
巨大拟滨蟹一般重2-5千克,最大可达17.6千克,成熟个体甲壳长度8厘米到20厘米,可大至25厘米,宽度可达46厘米,厚度可超过4毫米,是十足类动物中体型最大的足动物之一。其甲壳横向,宽长于长。背表面光滑,背部区域界限清楚,背缘有一排短而尖的颗粒,红色,较为坚硬,扇形,腹部黄白色,雌性腹部表面宽凸,形成圆顶的育雏室。蟹足粗壮,钳指黑色。巨大拟滨蟹雄性的体型往往比雌性大两倍多。成年雄性拥有一个巨大螯肢,螯肢不相等,雌性相等。活动腿相对较短。
其解剖学特征为:眼梗短;眶孔打开;基底触角条宽,侧缘触前侧腹侧凸;基底触角条呈矩形,几乎不活动,沿整个长度紧贴内眶缘,不与额缘相遇;眼眶裂孔内有鞭毛。第三上颌骨,远端边缘近直,骨闭合时紧紧贴合在口腔内,下颌远端边缘紧紧贴住上位体后缘。基底-坐骨关节勉强可移动,未完全融合。指骨远端几丁质部分相对较长,尖端外被致密、短刚毛覆盖。甲壳亚门前外侧缘有8或9颗大低牙(不包括眶外牙),有时有较小的插齿;后外侧边缘向弯曲的后甲壳边缘急剧收敛,内衬尖锐颗粒;肠区明显凹陷,有2个明显的纵向凹槽;第六体节特别宽,凸,外阴隆起,在胸骨胸骨腔的外侧;形成亚管结构;开口斜向内。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巨大拟滨蟹产于澳大利亚西部及南部海域。
栖息环境
巨大拟滨蟹栖息在澳大利亚南部大陆架边缘深处的岩石和泥泞的海底。一般生活在水深100-180米的寒冷水域,且很少出现在100米以内的浅水中。栖息地温度范围11-17˚C。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巨大拟滨蟹以腐肉和行动缓慢的物种为食,包括腹足类动物、甲壳亚门和海星纲,也会有同类相食现象。巨大拟滨蟹会通过跟随水流携带的猎物气味觅食,其雄性会用臼齿状螯进食。
攻击习性
巨大拟滨蟹幼体的同类相残率随光周期光照时长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而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幼体的同类相残率会显著降低,即光周期时长和光照强度会影响种内攻击行为的发生。
巨大拟滨蟹雄性的臼齿状螯可以用于攻击,有时会杀死与其敌对的雄性,但雌性没有相互攻击行为。
生长繁殖
繁殖
巨大拟滨蟹为“一妻多夫制”,以雌性为中心。
在6月和7月繁殖,雌性会携带50万至200万枚卵约4个月。
雌性巨大拟滨蟹的繁殖与蜕壳有关,交配只可能在巨大拟滨蟹旧甲壳亚门脱落后新甲壳仍然柔软的时间段进行。根据是否产卵和性腺的发育情况,雌性巨大拟滨蟹被分为繁殖活跃型和不活跃型。水箱中饲养的大多数雌蟹的繁殖周期是每年一次,在深秋产卵,并在春季孵化,且连续几年都产卵,这样的雌蟹不蜕壳。但有一小部分雌性巨大拟滨蟹每年都不产卵。但可以存储精子,精子储存在成对的精囊中,通过蜕壳保存,并保持至少四年的存活时间。
生长
巨大拟滨蟹孵化后,浮游生物幼虫随水流漂浮约两个月然后沉入海底。其形态发育阶段通常与蜕壳阶段的进展有关。生长缓慢,根据甲壳亚门长度和螯的发育状况,雄性巨大拟滨蟹的生长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形态阶段:小螯蟹、中螯蟹、大螯蟹。巨大拟滨蟹幼年雄性和雌性换壳期3-4年(80-120毫米),成年后雌性的换壳期约7年,雄性的换壳期约4.5年。换壳时其软而脆弱,因此巨大拟滨蟹会移动到更深、更凉爽的水域以此会减少被捕食的概率。巨大拟滨蟹最大寿命尚不清楚,但其是一种相对长寿的螃蟹。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巨大拟滨蟹渔业在澳大利亚的斯马尼亚州较为发展,捕捞量从1991年的0.9吨上升到1990年代末的200吨以上。由于巨大拟滨蟹雄性的体型往往比雌性大,因此雄性的捕捞量会比雌性高。
保护举措
自1992年以来,塔斯马尼亚水域一直对巨大拟滨蟹进行商业捕捞。但澳大利亚每年有三个月的休渔期,为9月至12月。
从1993年澳大利亚开始设立巨大拟滨蟹最小捕捞尺寸。最小捕捞尺寸是150毫米,1999年规定最大捕捞尺寸为215毫米,目的是保护一部分较大的雄性。
1999年实施了最大捕捞量为100吨的规定,考虑到对捕捞数量可持续性的关注,2004年允许捕捞总量调整为62.1吨。
主要价值
巨大拟滨蟹一般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捕捞,该地区收获的最有价值的海产品之一。2005年,总渔获量约为10万澳元。
巨大拟滨蟹营养丰富,其蛋白质、脂肪、不饱和脂肪酸、硝盐含量较高。其多膏多肉,蟹肉结实,是海鲜中的上品,因其硕大肥美,素有“蟹中之王”之称。
参考资料
Pseudocarcinus gigas.COL.2024-09-19
Pseudocarcinus gigas (Lamarck, 1818).WoRMS taxon details.2023-05-06
Pseudocarcinus gigas.GBIF |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2023-05-06
红树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20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