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楚简
包山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共计278枚竹简和1枚竹牍,其中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三种类型。这些竹简内容丰富,纪年明确,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乃至其他列国以及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地理,以及文字、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楚简大多篆体结字以隶行出之,秀丽雄强,波磔鲜明,极具动态,别具风格,展现了由篆变隶的历史轨迹。
历史沿革
包山楚简的发掘工作始于1987年1月,由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为了配合荆沙地方铁路建设而开展。在距离战国楚古都纪南城约16千米的荆门十里镇王场村包山岗地发现了这批竹简。发掘出的竹简共有448枚,其中有字者278枚,竹牍1枚。包山楚简总字数达到12626字,其中竹简12472字,竹牍154字。单字达1605个,合文31个。包山二号墓墓主邵佗,官居左尹,身份相当于周制的大夫。下葬时间为公元前316年楚历六月二十五日。
形制特征
形制
竹简呈黄褐色,由成竹劈开制成,去除竹节并进行加工。竹简黄面一侧的边缘通常刻有一到三个直角三角形小契口,用于固定编联竹简的丝线。从契口残留的丝线或痕迹可以看出,竹简的编联是在文字书写完成后进行的。在尺寸上,部分遣策最长,长72.3至72.6厘米,宽0.8至1厘米;卜筮祭祷记录简的长度有三种,分别为69.1至69.5厘米、68.1至68.5厘米和67.1至67.8厘米,宽度在0.7至0.85厘米之间;文书类长度范围为55至69.5厘米,宽0.6至0.85厘米,个别宽至0.95厘米。
书写
文字主要书写在竹黄一面,少数书写在竹青面,墨迹清晰,字体秀丽。从字体、笔锋及书写习惯来看,竹简似乎由多人书写。除了部分遣策的简首与简尾分别留有1.5-1.8厘米的空白外,其余楚简均从顶端开始书写,不留天头和地脚。每简字距疏密不一,字数差异显著,最少只有2字,最多达92字,一般为50至60字左右。简牍中有24枚简的背面书有文字,多与正面内容相关。少数简的简背文字相连,形成独立段落。篇题较少,多书于简背,字形较大,属于文书类,包括《集箸》、《集箸言》、《受期》、《疋狱》四种。
内容分类
司法文书类
司法文书类竹简是各地官员向中央政府呈报的文件,记录了多个独立的事件或案件。有篇题的简牍包括《集箸》、《集箸言》、《受期》、《疋狱》等。《集箸》记录了“鲁阳公以楚师后城郑之岁”、“齐客陈豫贺王之岁”、“东周之客许呈致胙于栽郢之岁”三年内的事件。《集箸言》是关于名籍纠纷的告诉及呈送主管官员的记录。《受期》是受理各种诉讼案件的时间与审理时间及初步结果的摘要记录。《疋狱》则是关于起诉的简要记录。此外,还有一些未见标题的文书简,分为三组,分别记录了官员奉楚王之命以黄金和砂金籴种的记录、呈送给左尹的有关案件的案情与审理情况的报告,以及各级司法官员经手审理或复查的诉讼案件的归档登记。
卜筮祭祷类
卜筮祭祷记录简共54枚,内容涉及墓主贞问吉凶祸福,请求鬼神与先人赐福、保佑。分为卜筮与祭祷两类。卜筮简一般包括前辞、命辞、占辞、祷辞和第二次占辞等部分。简文中尚有部分贞卜的卦画,每个卦画由两个卦组成,左右并列。但简文中无卦画名称,亦无具体解说,尚未能了解其含义。祭祷简数量少,体例简单,一般分作前辞和祷辞两部分。
遣策类
遣策类共27枚,分四组与葬器放置在一起,所记均为随葬物品。第一组遣策有8枚简,记载食品与食器;第二组遣策有2枚简,所记为青铜礼器与漆木器;第三组有15枚简,所记为车马器、兵器;第四组遣策有6枚简,所记为衣物。竹牍仅一件,所记葬车一辆,系由他人所受。
学术研究
综述
李守奎在2003年撰写了《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列举了学者对包山楚简的研究文章及著作。遣册研究方面,李家浩发表了系列文章,如《包山楚简研究(五篇)》(1993)、《包山266号简所记木器研究》(1994),并对一些文本进行了补释。此外,还有多位学者对包山楚简的文字进行了考释和补正。
楚先祖名研究
卜筮祭祷部分楚简中,所祭祷的楚人先祖有老僮、祝融、媸酓、武王等。媸读为昆,释作众。酓是楚王之姓。媸酓即众酓。简文中记载的楚人先祖世系为老僮(童)——祝融——媸酓的顺序,可与史籍的有关记载相对证。简文中所祭祷的近组中,邵(昭)王列于首位,祭祷的礼遇也最高。楚昭王于公元前515至489年在位。墓主人为邵(昭)氏,当是楚昭王的后人。
字体研究
包山楚简反映了楚国文字的基本面貌和实际使用情况,具有代表性。司法文书的字体多数比较潦草,有明显的急就风格。相比之下,卜筮祭祷记录的文字则较为工整。竹简文字的笔画较为圆转,极少方折;多数字有笔锋,但撇、捺、挑的笔画没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笔画的下笔处重而粗,收笔处轻而细、尖。简204和简205这两枚竹简的文字,笔道比其它的字细,但很均匀,起笔和收笔处看不出明显的粗细差别。因此推测,竹简文字是使用一种较硬的毛笔书写的。仔细观察全部的竹简文字后发现,大多数字的右部一般要高于左部。这说明,书写者是把编连成卷的竹简拿在手中书写的。由于握笔的右手紧靠在竹简上,不能随意移动,因此产生字体倾斜的现象。
文献价值
包山楚简提供了丰富的历法资料和确知有纪年的楚国历史大事,弥补了传世典籍对战国政治、法律制度记载极少的缺陷。卜筮祭祷简是墓主临死前3年间(公元前318年至前316)的占卜记录,内容以卜问前途和病情为主,这类简在望山、天星观等处楚墓中也有出土,但保存状况较差,包山简则记录了完整的占卜程式,保留了大量的占卜术语和神祇名称。遣策详细记录了随葬物品,涉及到古代典章名物制度的许多方面,因而极具研究价值。遣策对战国时期楚器、楚物得名实研究大有裨益。简文有关食物名称及制作方法的记载,为研究战国时期楚人的经济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研究楚人丧葬制度,遣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资料
楚简 | 包山楚简.个人图书馆.2024-08-14
包山楚简.湖北省博物馆.2024-08-14
包山楚简浅识:楚文字发现与研究的转折点 .搜狐网.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