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食虫类: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是瓢虫科瓢虫属的捕食性昆虫,又称豆虫子、盖子儿虫、花姑娘,体型为卵圆形,体长5.2~7毫米,宽4.0~5.6毫米,头部黑色,触角黑褐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四边形的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两侧的鞘翅目基部各有1个近三角形的淡黄白色斑;鞘翅上有7个黑斑点;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斑;前胸背板的前侧也有两个特征性的淡白色斑点;腹部黑色;足为黑色,雄虫个体较小,上缘有一排长毛,雌虫体形较大。
七星瓢虫原产于欧洲、北非和亚洲,1951~1971年,北美多次引入七星瓢虫,它们的栖息环境非常广阔,例如草原、沼泽、农田和公园中的小型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地都可生活。
七星瓢虫能够捕食并控制蚜虫、介壳虫、枸杞木虱、粉虱等农业害虫,是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中各种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蚜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七星瓢虫种群的泛滥,可能会损害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被认为是一种入侵物种。
引种历史
1951~1971年,北美多次引入七星瓢虫,用于防治对农作物有危害的蚜虫。1973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哈肯萨克梅多兰发现七星瓢虫在当地已建立种群。七星瓢虫被发现距离其原始释放地点数百和数千公里,1990年,七星瓢虫在落基山脉的高海拔地区被发现;美国最西端蒙大拿州和华盛顿州也发现该物种。
形态特征
卵
七星瓢虫的卵为细长椭圆形,长1.26毫米,宽0.6毫米,橙黄色,聚产成块。
幼虫
七星瓢虫幼虫体表有一层较坚硬的表皮,它的伸展性有限,所以生长到一定阶段,必须蜕去老皮,着生新皮,才能继续成长。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个龄期,幼虫共蜕三次皮,有四个龄期。
各龄期幼虫主要特征:
蛹
七星瓢虫的蛹长7毫米,宽5毫米,刚化蛹时为杏黄色,后逐渐变成黄褐色、黄色或浅橙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中央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有一个硬化的外骨骼,从第四龄发育而来,大小大约是成虫大小。七星瓢虫的蛹的颜色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在高温下发育成浅橙色蛹,在低温下发育成栗色或黑色。
成虫
七星瓢虫为卵圆形,体长5.2~7毫米,宽4.0~5.6毫米,背部拱起,为水瓢状,光滑无毛;头部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一个淡黄色斑;复眼也为黑色,其内侧凹入处各有一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触角黑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严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四边形的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在小盾片两侧的鞘翅目基部各有1个近三角形的淡黄白色斑;鞘翅有翅缘折,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黄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制成两半;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斑;体腹为黑色,前胸背板的前侧也有两个特征性的淡白色斑点;腹部的腹侧凸起,几乎全是黑色;雄虫在最后一个腹节上有轻微的毛发;足为黑色,胫节有两个刺距,爪具基齿。
雄虫个体较小,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雌虫一般体形较大,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七星瓢虫原产于欧洲(例如法国、挪威)、北非和亚洲(例如印度、中国),分布于欧洲、北非、北美和亚洲。
亚种分布
七星瓢虫有2个亚种。
栖息环境
七星瓢虫的栖息环境非常广阔,凡有大量猎物,尤其是蚜虫的地方,都能发现七星瓢虫,七星瓢虫美国白灯蛾喜欢分布在间作小麦和紫苜蓿中。
越冬栖息地
七星瓢虫的首选越冬栖息地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日照时间的开阔的区域,一般选择较干燥、温暖的枯枝落叶下、禾本科杂草基部近地面的土块下、土缝中、树皮裂缝等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七星瓢虫是杂食性昆虫,成虫和幼虫主要捕食蚜虫和其他类似的介壳虫,较喜食菜蚜、麦蚜、棉蚜,也会取食少量棉铃虫、菜粉蝶的卵粒和低龄幼虫,以及其他小型昆虫,成虫有时可取少量花粉,当食物不足时会吃同种的卵和幼虫,幼虫在食料不足的情况下,有相互残杀的习性,高龄幼虫可捕食低龄幼虫。
七星瓢虫美国白灯蛾的活动取食与成虫基本相同,成虫取食蚜虫时,常将虫咬住咀嚼后吞下,有时将虫只咬1小孔,吸食其体液,仅留下残壳。1头成虫日食 120~150头。
七星飘虫是迁飞性昆虫,成虫和幼虫的觅食行为属于广域搜索与区城集中搜索行为的转换。
防御行为
七星瓢虫的翅鞘带有高对比度的橙色和黑色斑点,起到警示警告的作用,也混淆了捕食者的视线。七星瓢虫有假死性,当遇到侵袭时,其身体会分泌出黄色的怪味液体,这种液体是七星瓢虫主要的防御组成部分最多可占其体重20%,它们具有几种有毒的N-氧化物和生物碱,当受到捕食者的威胁或攻击时从从股骨和胫骨之间的腺体中释放。
节律行为
七星瓢虫在白天最为活跃,夜间多不活动。阴雨天气和天气炎热的时候多在植株下部或土缝中潜伏,在夏秋季凉爽的早晨和傍晚可在植株上部叶片上活动取食。
七星瓢虫成虫飞翔力较强,可飞向较远的距离觅食或越夏,有迁向气候凉爽的山丘越夏习性。当温度和食物供应等条件不适合发育时,成虫几乎会在靠近地面的任何稍微有遮蔽的位置过冬,当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会在小麦油菜、秋菜根际、较湿的土块下、石缝、草丛、岩洞等处中越冬,越冬期间,在光照和温度条件好的的天气仍可活动取食,若遇温度回暖,又爬出越冬场所活动。七星瓢虫不耐高温,7月中旬后气温的升高,光照不足,蚜虫量减少,食料不足七星瓢虫会开始越夏。主要越夏场所多在玉米田、棉田、树林、芦苇田的凉爽处,也有的个体会迁到高山凉爽的地方越夏。
聚集行为
七星瓢虫喜欢在越冬期间聚集,成虫将在低矮草丛或巨石之间的密集树叶中形成10~15个个体的群体。
社会行为
七星瓢虫会使用化学信息素(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来吸引其他个体,这种化学信息素不仅可以将个体吸引到一个相对安全的越冬群体,而且还可以确保该群体将退出滞育状态与当地种群交配。七星瓢虫也会利用化学信息素寻找猎物,尤其是蚜虫,当感知到捕食者时,蚜虫会从角膜释放警报信息素(用作蚜虫之间的警告),这种信息素可吸引七星瓢虫。由于蚜虫群落的寿命短以及美国白灯蛾寻找食物的距离有限,为了降低同一区域幼虫捕食密度,七星瓢虫会分辨异源和同源卵相关的化学信息素,这降低了后代死于同类相食和捕食的可能性。
生长繁殖
七星瓢虫一年发生4~5代,为完全变态发育,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七星瓢虫成虫寿命在77天左右。
交尾与产卵
羽化后的七星瓢虫在2~7天就会开始交尾,每次交尾时间为50分钟,最长可达2.5小时。交尾后,雌雄成虫会静止数分钟才开始活动。
七星瓢虫雌雄个体在繁殖季节会与多个对象交配。雄虫向雌虫求爱有五个步骤:接近、观察、检查、安装和交配尝试。求爱时,雄虫会靠近想要交配的雌虫1厘米以内(接近阶段),并在不接触的情况下观察雌虫(观察阶段);雄虫会用自己的触角和口器来检查雌虫(检查阶段);如果交配对象合适并接受,雄虫会从后面爬到鞘翅目上来骑在雌虫身上并尝试交配,尚未性成熟的雌虫以及最近交配过或即将产卵的雌虫会拒绝雄虫的求爱(安装和交配尝试阶段)。一天之内,单个个体大约会交配4~6次,这种多次交配的策略提高了繁殖力、卵的活力和成功孵化的百分比。未交配的雄虫和未交配的雌虫交配最为活跃且时间也更长,随着个体交配对象增多,活跃度和时间都会减少。
七星瓢虫成虫有滞育现象,成虫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育,以雌虫性腺停止发育为特征,处在滞育状态的雄成虫,其卵巢不发育或退化,滞育受光照长短、温度高低、食物丰富度等综合影响。春季气候潮湿,温度适宜,光照时间长,食料丰富,利于解除滞育;夏季气温高,秋季日照缩短,是产生滞育的主要因素。9月下旬,天气渐凉爽,七星瓢虫会逐渐解除滞育,开始活动、繁殖。
一般交尾后的雌性七星瓢虫在5~7小时后开始产卵,产卵时雌虫腹部末端伸长并向下弯曲产出卵粒,每次产卵时长为5~10分钟,产卵期一般为17天,最长可达40天以上,1次可产700~1000粒卵,雌虫个体将卵产于长满蚜虫的叶片上,并倾向于无其他同种卵的区域产卵,叶片上蚜虫可作为七星瓢虫美国白灯蛾的食物。早春卵产于背光向阴处的干土块、玉蜀黍属茬、炉渣等物体上,土块上的卵量最多,其次玉米根上较多。小麦拔节后多产在作物的黄鲜叶上,在黄绿叶上的卵量最多,其次在绿叶上。
孵化与发育
自然温度下,七星瓢虫的卵大约需要4天孵化,环境温度升高会缩短卵期的长度,在15摄氏度时,卵需要10.3天才能孵化,而在35摄氏度时只需要1.8天。初孵化的小瓢虫体色为灰褐色,通常聚集在卵壳取食身边的卵壳和未孵化的卵粒,3~4小时后,聚集的初孵小瓢虫逐渐分散,开始取食周边的蚜虫。美国白灯蛾一共经历4个龄期,3次蜕皮,3龄和4龄幼虫有互残行为,不同龄期历经的天数也不一致,各龄期完成发育共需14.7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有利于七星瓢虫幼虫的发育。
老熟的七星瓢虫幼虫喜在叶背面、茎秆、枯枝落叶等处附着化蛹。预蛹期虫体缩短,变粗,化蛹前至少24小时不进食,并开始分泌黏液,将腹部的尖端附着在植物基质上,保持静止以及弯曲状态,开始化蛹,蛹前的最后幼虫皮肤会脱落回到附着点。高龄幼虫食料不足时,可提前化蛹。预蛹期为1.4天,蛹期一般为5~7天,最长可达10天及以上。成虫化羽时由蛹背部裂开,成虫爬出蛹壳,停留于蛹壳旁,待体壁硬化后即开始活动取食。成虫刚出蛹时翅膀和鞘翅目非常柔软,鞘翅几乎没有颜色,在接下来的几周和几个月内,鞘翅的红色会加深。
人工饲养
人工饲养七星瓢虫主要采用天然饲养蚜虫来饲养,即在温室和网室内,种植蚜虫宜食的植物,繁殖蚜虫,待蚜虫达到一定密度后,在其上饲养七星飘虫。人工繁殖的七星飘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一般为25摄氏度,但饲养美国白灯蛾环境平均温度为20摄氏度,以人工饲养的赤眼峰蛹为主要饲料。
物种危害
随着七星瓢虫种群的泛滥,可能会损害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七星瓢虫被认为是一种入侵物种,不在全球、国家或任何州内的任何保护名单上。七星瓢虫对葡萄酒行业也有一定的危害,因为它有时会被农作物意外捕获并混入酿酒过程中,它们产生的化学物质会污染葡萄酒的味道和质量。
种间关系
瓢虫茧蜂会寄生七星瓢虫成虫在其体内产卵。飘虫跳小蜂是一种飘虫寄生,在中国安阳、北京等地七星瓢虫蛹被寄生的很多。
捕食瓢虫的动物很多有蚂蚁、螳螂、肉食象、草蛉美国白灯蛾和某些甲虫等。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赊等。鸟类有麻雀等。
攻击
蚂蚁和蚜虫有共生关系,所以蚂蚁经常保护棉蚜。在蚂蚁数量多的地块放瓢虫,幼虫常受到蚂蚁的围攻,所以,蚂蚁是瓢虫的一个重要天敌。
生态价值
七星瓢虫能够捕食并控制蚜虫、介壳虫、枸杞木虱、粉虱等农业害虫,是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中各种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蚜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itis.2024-08-25
七星瓢虫.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8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08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seven-spot ladybird).CABI Compendium.2023-05-08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Biolib.2023-05-08
七星瓢虫指名亚种.ITIS.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