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尾鸥

黑尾鸥

黑尾鸥(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arus crassirostris),又称海猫子、黑尾叼鱼郎、乌尾尖鸥和中康满,鸥科鸥属鸟类,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黑尾鸥为体长43-51厘米,体重400-675克的中型鸥类,成鸟头、颈、喉、腰和腹部呈白色,两冀长窄,翼上深灰色,尾白而具宽大的黑色次端带,合拢的翼尖上具四个白色斑点。眼黄色,眼睑红色,嘴黄色,先端红色,脚绿黄色,爪黑色。当年幼鸟通体褐色,具灰色羽缘,嘴偏粉色,脚粉色。雌鸟与雄鸟形态相似,羽色无季节性。

黑尾鸥分布在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吉林、辽宁省山东省福建省沿海等地。该物种栖息于有礁石的海滨及内陆宽阔的水域,如海岸沙滩、悬崖、草地以及邻近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通常在东部海岛繁殖,在海岸越冬,少数在内陆的大型湖泊越冬。

2018年,黑尾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2021年,黑尾鸥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尾鸥捕食昆虫,在其繁殖期间食量尤大,为益鸟。其也作为中药,可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用治热病后余热未清、咽干口渴、虚烦不眠和大便干结。

形态特征

黑尾鸥为体长43-51厘米,体重400-675克的中型鸥类,其眼黄色,眼睑红色,嘴黄色,先端红色,红黄区域间有一黑色带,脚绿黄色,爪黑色。

成鸟头、颈、喉、腰和腹部呈白色,两翼长窄,翼上深灰色,尾白而具宽大的黑色次端带,合拢的翼尖上具四个白色斑点。其雄鸟的个别鸟体具淡褐色斑。肩羽、下背、腰灰色。整个头侧灰白,眼周褐色。翅的中、小覆羽褐色且具灰白或棕白端斑,大覆羽灰色,羽端微白。初级覆羽纯白,前3枚外黑褐。初级飞羽黑褐,除第1枚外,其余外翈基部白色,并具白色端斑,7-10枚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的羽端白色,且越向内侧,白色部分越扩大。下体纯白色。尾羽白色,均具宽形次端黑斑。羽端白色,最外侧一对仅内翈有黑斑或为纯白。雌鸟与雄鸟形态相似,羽色无季节性。当年幼鸟通体褐色,具灰色羽缘,嘴偏粉色,脚粉色。第二年幼鸟头、颈白色而沾灰色,尾近端黑斑宽达60-90毫米,最外侧尾羽仅基部两翈白色,飞羽从第六枚起至三级飞羽灰褐色,先端白色。翅上覆羽灰褐色。从第三年起完全变为成鸟羽毛。

夏羽时期,其头、颈、腰和尾上覆羽以及整个下体呈白色,背和两翅呈暗灰色;翅上初级覆羽呈黑色,其余覆羽位暗灰色,大覆羽具灰白色先端。黑尾鸥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顶至后颈有灰褐色斑,飞翔时翅前后缘白色。繁殖黑尾鸥头、颈及下体白色,背及翅暗灰色。飞行时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有宽的黑色次端斑。非繁殖黑尾鸥与其相似,但头后有褐色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黑尾鸥分布在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华南等地。

栖息环境

黑尾鸥栖息于有礁石的海滨及内陆宽阔的水域,如海岸沙滩、悬崖、草地以及邻近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通常在东部海岛繁殖,在海岸越冬,少数在内陆的大型湖泊越冬。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黑尾鸥捕食海面上层鱼类,也吃虾、软体动物门、水生昆虫和动物尸体等为食,也捕食地面上的蝼蛄及蚱蜢。该物种常尾随船只,取食废弃食物,也常群集于沿海渔场活动和觅食,有时也到河口、江河下游和附近水库与沼泽地带觅食。

攻击\防御行为

黑尾鸥在繁殖期,护巢习性十分强烈。当人在离巢50米左右蹲下观察,亲鸟有时落在距巢只有5米左右的地方守望,长时间地盘旋在巢上空而不远飞,发出似“gao,gao,gao”的急促叫声,显得慌张不安。若去抓早成雏,拾卵或长时间在巢区不走,亲鸟即烦躁不安,不时向人俯冲,并伴有似“ai......”的尖叫声,且亲鸟会招来大量的黑尾鸥在巢区上空盘旋鸣叫,直到人们撤离巢区为止。其集群性强,若击伤1只黑尾鸥,即有大群在受伤鸟的上空飞窜,甚至向人排粪。

交流行为

黑尾鸥的叫声分为三种功能:接触呼叫(三种类型)、警报呼叫(两种类型)和攻击性呼叫(三种类型)。“喵”叫声被用作父母和雏鸟之间以及繁殖对成员之间的接触叫声,这种叫声主要在繁殖季节发出;与呼叫间隔为2秒的“喵”叫声相比,人工饲养的黑尾鸥早成雏在呼叫间隔为0.5秒的情况下隐藏得更快,恢复正常行为的时间更长,而成年黑尾鸥对0.5秒的“喵”叫声多表现出围殴行为;在繁殖后的季节,警报叫声会引发黑尾鸥群的围殴攻击和鸥群的鸣叫。警报叫声被认为有四种不同的功能,包括警报、求救、防御、逃离等功能。

迁徙习性

黑尾鸥在中国东北部、西北部、华南部分地区为旅鸟,常越冬;在山东省福建省沿海为夏候鸟;在吉林省辽宁省、山东和福建沿海多为留鸟

生长繁殖

发情期

黑尾鸥的繁殖期在4-7月,常集群营巢。黑尾鸥于4月中旬形成配偶,并逐渐开始筑巢、产卵。配对后的鸟常嬉戏于海面,或亲近地停在岩石上,不时相互鸣叫呼唤。从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都可见到黑尾鸥的交尾行为。雌雄鸟先在海面上嬉戏,前后追逐游动,有时也出现爬跨现象。之后,便成双成对飞到岩石上,这时如有其他黑尾鸥靠近,雄鸟则展翅伸嘴予以驱赶。交配前,雄鸟不断探头伸颈,并在雌鸟的周围走动,雌鸟站在原地并随之扬起头部,不久雌鸟下蹲耷翅,雄鸟随即跳到雌鸟的背上,嘴伸向雌鸟后颈,两翅上举并不断扇动以保持平衡,频频发出似“ge,ge,ge”的叫声,尾部往下压作交尾动作,前后约经2分钟。完成交尾动作后,雄鸟跳下,稍作休息后飞走,不久,雌鸟亦往雄鸟的方向飞去。

产卵期

黑尾鸥于4月下旬开始营巢。常成小群集群营巢。在适合的地域,营巢集群会超过上万对。通常营巢于人迹罕至和难于到达的海岸悬崖峭壁岩石平台上,也营巢于海边小岛和海岸附近内陆湖泊和沼泽地中的土丘上。巢呈浅碟状,巢材以于枝为主,垫以少量枯草,多露天置于岩石平台上。巢形简陋,有的仅铺以少量干草,巢群密集。有些巢还与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的巢相邻。

黑尾鸥的产卵期很不一致,5月下旬即可见孵出的幼雏,但延续到6月下旬仍可见尚在孵化的卵。最早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多至3枚。卵为蓝灰色、灰褐色或绿色,密被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为卵圆形或梨形。

育雏期

黑尾鸥一般隔日产卵,产第一枚后就开始孵卵,孵化期25-27天。雌雄鸟轮流孵卵,一鸟孵卵,另一鸟多守护在巢旁,或在外觅食。亲鸟每天喂雏不过三四次,多在早晨和傍晚,喂食时,亲鸟站在巢外,早成雏焦急地啄食亲鸟的嘴。亲鸟在雏鸟出壳早期多给予太平洋玉筋鱼(Salansacuticeps),东方黏虫(leucania separata)及蝇类(Cyclorrhapha)、蜂类(Apoidea)等昆虫,而后期则有个体较大的青棒鱼(Hyporhamphus sajori)和鲲鱼(En-graulis 日铜罗花金龟)等。雏鸟从出壳到离巢约为36天,30-45天后当年幼鸟即可飞翔。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黑尾鸥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种群趋势稳定,数量规模大。据估计,截止至2018年,全球种群数量超过约110万只,中国约100-10万对繁殖对和约50-1万只越冬个体;韩国约1万-10万对繁殖对日本约1万-10万个繁殖对;俄罗斯约1万-100万个繁殖对和1000-1万只个体。截止至2018年,无原因会对该物种造成真正的威胁。2022年11月26日上午,长汀县观鸟爱好者在河田镇河田的稻田里拍摄到一只正在觅食的黑尾鸥。

保护级别

2018年,黑尾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

2021年,黑尾鸥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黑尾鸥捕食昆虫,在其繁殖期间食量尤大,为益鸟。其也作为中药,可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用治热病后余热未清、咽干口渴、虚烦不眠和大便干结。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1818.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2023-05-09

Black-tailed Gull.iucnredlist.2023-05-09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1-22

..2023-05-09

我市首次发现鸟类新记录种“黑尾鸥”.闽西新闻网.2024-05-14

龙岩市首次发现鸟类新记录种“黑尾鸥”.延平新闻网.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