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方大苇莺

东方大苇莺

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苇莺科、苇莺属鸟类,别名苇串、呱呱叽。雄鸟体长176~198mm,雌鸟体长164~185mm;雄鸟体重24~34g,雌鸟体重25~31g,属于小型鸟类。东方大苇莺头顶和后颈呈暗橄榄褐色,眉纹淡黄色或皮黄色,具不明显的黑褐色贯眼纹,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肉红色。幼鸟和成鸟形态类似,但上体为棕黄褐色,下体除了颏、喉部为白色,其余部分为淡棕黄色。

东方大苇莺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蒙古、朝鲜日本、中国等地,越冬于印度、缅甸等地。可见于湖泊、沼泽、水塘等水体沿岸及附近的芦苇丛、柳灌丛中。常单独或成对出现,主要以昆虫为食。

东方大苇莺繁殖期间喜欢站在芦苇或树枝上高声鸣叫,一年繁殖一窝,幼鸟由亲鸟共同抚养至可以离巢。东方大苇莺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东方大苇莺雌雄羽色类似,头顶和后颈呈暗橄榄褐色,眉纹淡黄色或皮黄色,具不明显的黑褐色贯眼纹,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肉红色。下体污白色或皮黄白色,胸部微具灰褐色细纵纹,腰为棕褐色,两胁黄白色,脚呈铅褐色。飞羽呈暗褐色,外缘淡棕色,两翼覆羽栗色,第一枚飞羽退化,短小而尖,仅及翅覆羽的长度,不及第二枚飞羽的1/3。尾羽12枚、棕褐色,外侧尾羽依次略较中央尾羽短,尾稍呈凸状,尾羽羽缘亦为淡棕色。尾上覆羽棕褐色,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淡棕黄色,翼下覆羽皮黄白色。

东方大苇莺成鸟和幼鸟形态近似,但存在差异,表现为成鸟上体为橄榄褐色,下体为污白色;而幼鸟上体为棕黄褐色,下体除了颏、喉部为白色,其余部分为淡棕黄色。

东方大苇莺是中小型鸟类。雄鸟和雌鸟之间存在体型差异,雄鸟体长176~198mm,雌鸟体长164~185mm;雄鸟体重24~34g,雌鸟体重25~31g。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东方大苇莺繁殖地为西伯利亚地区东南部、蒙古、朝鲜日本、中国等地,越冬地为印度、缅甸、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南半岛。

在中国,东方大苇莺为夏候鸟,广泛分布,可见于东部、中部和北部地区,北可至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西可至哈密市,南可至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地。

栖息环境

东方大苇莺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见于湖泊、沼泽、水塘等水体沿岸及附近的芦苇丛、柳灌丛中,亦可见于有茂密植物覆盖的沼泽和湿草地。

生活习性

社会行为

东方大苇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亦可见2~3小群。东方大苇莺雌性活动区域主要局限于芦苇,雄性在芦苇床边缘和灌木丛中数量更多。在连续的冬季,个别东方大苇莺会返回完全相同的区域。

觅食行为

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蚁类、中华按蚊豆娘甲虫等陆生昆虫及水生昆虫,也吃少量蜘蛛、蛞蝓等其他无脊椎动物。

鸣叫

繁殖期间喜欢站在巢附近的芦苇顶端或附近的小树枝头高声鸣叫,声似“卡拉、卡拉、卡拉”,清亮急速,常整天鸣叫不息,有时晚上也鸣叫。性极机警,当有人接近时,会隐蔽飞走并停止鸣叫。

东方大苇莺鸣叫的“歌曲”更多的由雄性完成,“歌曲长短”与领地质量相关性强,雌性则偏好不明显。同时,歌声相似度高的雄鸟更能长久地守住领地或提高繁殖成功率,邻近雄性之间的高强度雄性竞争可能会增加音节相似性,从而雄性可以通过匹配歌曲有效地维持领土边界。东方大苇莺能够区分捕食者和寄生者,针对二者发出不同的警戒声。

迁徙

东方大苇莺每年5月在中国等地繁殖,9月末到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飞往印度、缅甸等越冬地。

防御行为

东方大苇莺对寄生鸟类和天敌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对巢寄生鸟类和捕食鸟类两种天敌的反应存在差异:东方大苇莺对共同出现的寄生昆虫——灰色的大杜鹃(Cuculus canorus)表现出最高的攻击性,但对巢穴捕食者——喜鹊(Pica Pica)表现出不愿骚扰或攻击。这是因为喜鹊对鸟巢的威胁比对成年鸟的威胁更严重。因此,东方大苇莺保持安静,以避免发现他们的巢穴。同时,在寄主防御方面存在性别差异,雄性对杜鹃、雀鹰斑鸽的反应始终比雌性更具攻击性,而雄性对杜鹃、雀鹰和斑鸽的反应则不如雌性。

生长繁殖

求偶及交配

东方大苇莺繁殖期为5~7月。求偶时,雄鸟在芦苇枝上鸣叫以吸引雌鸟进行配对,同时确立领域;雌鸟一般很少发出鸣叫。东方大苇莺交配方式为一雄多雌。

筑巢

东方大苇莺通常营巢于水边或者水域附近的灌木丛或柳树丛中,巢多至于灌木与小树杈上,也会在芦苇和水槽的茎秆上筑巢,巢距地面0.8~1.6m。巢呈深杯状,底部较尖,巢外径为9~13cm,内径为6~8cm,高10~14cm,深5.5~7cm。巢外层多由草叶和芦苇叶构成,内层多由细草茎构成,在接近人类居住地的巢中,垫有牛、羊等动物毛发,在远离人类居住地的巢中,垫有细软的草叶和草茎。

产卵及孵化

东方大苇莺一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3~6枚,通常为5枚。卵呈椭圆形,为蓝绿色、灰白色或鸭蛋蓝色,其上有褐色或葡萄红色的斑点。卵长20~24mm,卵宽15~18.5mm,平均卵长尾22.9mm,平均卵宽尾16.4mm,卵重为2~3.2g,平均卵重为2.99g。

孵卵由雌、雄鸟共同进行,雌鸟大部分时间用于孵卵,雄鸟为孵卵中的雌鸟提供食物,在雌鸟离巢时,替换雌鸟孵卵。卵的孵化期为15到18天,卵的孵化率可达78.8%,早成雏的出飞率可达95.2%。

幼鸟生长

幼鸟生长期间,亲鸟的护雏行为日趋强烈,会在巢穴附近发出严厉警告并发动攻击。

0到3日龄,雏鸟全身光裸,皮肤肉红色,喙肉红色,口角橙黄色,双目紧闭,眼泡黑,翅缘黑色。4日龄,雏鸟出现眼缝,双目微张,头部、背部出现羽芽原基,尾羽出现羽芽,飞羽已出现。6日龄,雏鸟双眼全睁开,喙渐变铅褐色,头部、腰、腹侧及胫部长出羽缨,尾羽出现针状羽毛。10日龄,雏鸟眼睛明亮,全身体羽丰满,但尾羽较短,下喙基部羽毛已出,脚肉色。此时接近巢时,会发出惊叫,早成雏能飞出巢,但不能高飞。在11到12日龄时,雏鸟离巢飞出。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6年的评估,该物种虽然种群数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是种群数量庞大。

保护级别

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无危(LC)。

2016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为无危(LC)。

2015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为无危(LC)。

威胁因素

东方大苇莺是大杜鹃的主要寄主之一。在中国长江河口地区和黄河三角洲地区,东方大苇莺的被寄生率高达20%以上。在黑龙江省扎龙地区,东方大苇莺的巢被寄生率甚至高达65.5%。

除了巢寄生威胁,生活在潮间带盐沼内的东方大苇莺还要面对来自螃蟹的捕食。通过对长江口盐沼湿地和扎龙淡水沼泽湿地内东方大苇莺巢的被寄生率及被捕食率进行比较,发现在盐沼湿地内,东方大苇莺的巢被捕食率是淡水湿地的近十倍,约一半的捕食者是螃蟹。

此外,东方大苇莺整个分布区的芦苇、沼泽面积缩小也是其重要威胁因素。

参考资料

东方大苇莺分类单元.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8

东方大苇莺的保护等级.iucnredlist.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biodiversity-science.2023-05-08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protection.especies.2023-05-08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