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蜂虎
彩虹蜂虎(学名:Merops ornatus),蜂虎科蜂虎属小型鸟类,体长19~27厘米,体重20~33克。雌雄形态相似。雄鸟前额翠绿色,头顶栗色。具宽阔的黑色眼纹,眼纹下方有浅蓝色带,虹膜红色,喙为黑色,颏部黄色,喉部栗色具深栗色至黑色横斑。上背绿色,下背至尾上覆羽蓝色,中央尾羽延长突出。下体绿色。雌鸟虹膜红棕色,中央尾羽仅2厘米。
彩虹蜂虎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和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常栖息于干旱开阔的农田、疏林、灌丛和河岸,也可见于部分开垦的土地、果园、葡萄园。多喜集群活动,以昆虫为食,主要捕食膜翅目昆虫,如蜜蜂属和黄蜂。可用于捕猎及宠物贸易,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捕及私人饲养。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彩虹蜂虎列为无危(LC)。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彩虹蜂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命名
1801年,英国鸟类学家约翰·莱瑟姆将彩虹蜂虎命名为Merops ornatus。“Merops”源自希腊语“Merops”,意为食蜂鸟科;“ornatus”源自拉丁语“ornatus”,意为华丽的,装饰的。
形态特征
彩虹蜂虎是小型鸟类,体长19~27厘米,体重20~33克。雌雄形态相似。雄鸟前额翠绿色,头顶栗色。具宽阔的黑色眼纹,眼纹下方有浅蓝色带,虹膜红色,喙为黑色,喙长3.6~3.9厘米。颏部黄色,喉部栗色具深栗色至黑色横斑。上背绿色,下背至尾上覆羽蓝色。尾羽深紫色至黑色,中央尾羽延长突出。翼上覆羽翠绿色,飞羽褐色,翼后缘具明显的黑色带。下体绿色,尾下覆羽蓝色,跗为灰褐色。雌鸟虹膜色暗,为红棕色,中央尾羽延伸较短,仅2厘米。
彩虹蜂虎幼鸟颜色暗淡,中央尾羽不延长。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彩虹蜂虎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和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繁殖于澳大利亚,帕劳、日本和中国台湾偶见迷鸟。
栖息环境
彩虹蜂虎栖息于干旱开阔的农田、疏林、灌丛和河岸,也可见于部分开垦的土地、果园、葡萄园。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常局限于河流、沼泽沿岸的开阔地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彩虹蜂虎多喜集群活动,以昆虫为食,主要捕食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如蜜蜂属和黄蜂,也可捕食蝴蝶等鳞翅目(鳞翅目)昆虫。猎物种类丰度随温度、风、降雨和花卉植物的变化较大。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马尔格雷夫河曾观察到彩虹蜂虎在河上约4米处缓慢盘旋飞行觅食,找到蝌蚪等猎物后立刻飞扑过去,头伸到水下约90厘米深捕获猎物,然后飞到附近的一棵树上,间断拍打树枝吞下了猎物,回到河中央再次觅食。
节律行为
彩虹蜂虎昼夜活动,常下午出去觅食,天黑前回到树上过夜。通常在离地20米的树上过夜,不停地叫着飞进飞出,直到在树上安顿下来,2~8只在靠近树顶的树枝上面向同一个方向挤在一起过夜。每晚可能会更换树木过夜,也可能在同一颗树上过夜。可与其他鸟类共栖一棵树,且对夜间噪音和光线适应性较强。
彩虹蜂虎在亚洲和大洋洲为旅鸟,6~8月陆续离开栖息地,前往澳大利亚开阔地区繁殖;在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岛、小巽他群岛和苏拉威西岛北部越冬。塞班岛、加罗林岛和帕劳岛可见流浪者。彩虹蜂虎群体意识较强,若迁徙途中一只鸟被捕获,同群其他的鸟直到捕获的鸟重新归群方继续迁徙。
交流行为
彩虹蜂虎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化学信号来感知环境。飞行时发出一连串轻柔清脆的“gr~gr~gr~gr”颤声。
生长繁殖
筑巢
彩虹蜂虎约1.2龄达到性成熟,繁殖期9月左右,一雄一雌制,常采用合作繁殖模式。雌雄鸟常在沙质河岸平坦或缓坡的地面上筑巢,旧巢不重复使用,通常雌雄双鸟或以50对左右的群体聚集筑巢,巢间距10米左右;筑巢通常需要5~10天。巢穴入口通常位于一丛植被或岩石或木棍的正下方,可能有助于防止巢穴入口倒塌,入口处高5.4厘米,宽5.2厘米,巢长120~162厘米左右,最深处有一个房间用于产卵。彩虹蜂虎领土意识很强,会通过飞行追赶甚至接触拍打等将入侵的同类驱逐出去。
交配及产卵
彩虹蜂虎筑巢后交配,通常雄性会攻击其他雄性以获得交配权,并送猎物给雌性作为求偶礼。雄鸟骑在雌鸟身上交配3~30秒,有时会连续交配3~4次,交配时可能旁边会有雄性帮工。
筑巢完成后7天,雌鸟开始产卵,产卵通常始于早上,间隔48小时,每窝产卵2~7枚,卵为珍珠色,重约4.1克,长径为2.12~2.26厘米,短径为1.82~1.94厘米。彩虹蜂虎繁殖成功率不高,受降雨、干旱导致巢塌及捕食、饥饿等因素影响较大。如果繁殖失败,彩虹蜂虎通常会尝试第二次孵化,第二窝的产卵数明显少于第一窝,且卵较小。
孵化及生长
彩虹蜂虎雌雄亲鸟及帮工共同孵卵。孵化期22~31天,常不同步孵化,每只雏鸟通常比前一只雏鸟晚0~3天孵出,异步孵化通常会导致巢内存在明显等级地位,较小的雏鸟被饿死。
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雏鸟主要以小土蜂科(Tiphiidae)、泥蜂科(Sphecidae)和土蜂科(Scoliidae)等膜翅目昆虫为食,直翅目、齿形目、双翅目仅有极少数。雏鸟18日龄时体重约30克。约24~36天羽化。
彩虹蜂虎平均寿命2.8龄,最长6.7龄(2020年数据)。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8年,彩虹蜂虎种群数量估计至少有100万只;截至2016年,全球种群数量稳定。彩虹蜂虎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捕食以及食物缺乏。在繁殖期,捕食者会入侵彩虹蜂虎的巢穴,卵或雏鸟被捕食而造成繁殖失败。
彩虹蜂虎有明确的保护地点,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库罗拉国家公园。1983年,彩虹蜂虎被列入《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
保护级别
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彩虹蜂虎列为数据不足(DD)。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彩虹蜂虎列为无危(LC)。
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彩虹蜂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彩虹蜂虎可用于捕猎及宠物贸易,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捕及私人饲养。
种间关系
在澳大利亚,狐狸、澳洲野犬(Canis familiaris dingo)和海蟾蜍(Bufo marinus)等引进的食肉动物等是主要的雏鸟捕食者,其次是树巨蜥(巨蜥属 varius)、黄足棘蜥(Antechinus flavipes)、蛇和黄鼬(Mustela nivalis)。
彩虹蜂虎是线虫的宿主。
疾病管理
彩虹蜂虎可感染鹦鹉喙羽病毒(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 病毒,PBFDV),表现为羽毛脱落,通常初级飞羽双侧对称性脱落,羽毛鞘出现脓液且增厚;自限性疾病,日常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卫生。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8
Merops ornatus.iucn.2023-05-08
Merops ornatus.avibase.2023-05-08
Merops ornatus.ADW.2023-05-08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0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