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白林
《辛白林》,又称《辛白林的悲剧》或《不列颠国王辛白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剧中主要讲述了英国国王辛白林因听信后妻的馋言,错怪自己的亲生女儿伊摩琴;伊摩琴的丈夫也因受人捉弄而对妻子的贞节产生了怀疑。最后,在早年失散的两个儿子以及女儿、女婿的帮助下,辛白林战胜了罗马入侵者。剧终时父子团圆,女儿、女婿也解除了误会,破镜重圆。全剧情节众多,交错发展,宽恕与和解是全剧的主题。虽然在《第一对开本》中被列为悲剧,但现代评论家通常将《辛白林》归类为罗曼司甚至喜剧。与《奥赛罗》和《冬天的故事》类似,它探讨了无辜和嫉妒的主题。尽管确切的创作日期仍然未知,但肯定早于 1611 年上演。
内容简介
奥古斯都·凯撒执掌罗马皇位期间,英国国王辛白林有一个女儿和两个从小就被偷走的儿子。国王的第二位妻子,如今的王后有一个儿子,名克洛顿,辛白林原打算将女儿伊摩琴许配给他;但是她已与一位平民波塞摩斯·莱奥那图斯私结连理。辛白林将波塞摩斯放逐到罗马,在那里他遇到了亚基莫。亚基莫打赌说自己可以勾引伊摩琴。他赶往不列颠,发现伊摩琴忠贞难犯,于是密藏在她的卧室中,得到了种种证据,让波塞摩斯不得不相信亚基莫赢得了赌注。波塞摩斯命令其仆人皮萨尼奥在米尔福德港杀死伊摩琴。皮萨尼奥没有照做,反而劝她女扮男装,化名为菲代尔。在威尔士男子足球代表队境内,伊摩琴遇到了自己的两个哥哥,他们是二十年前被遭到放逐的大臣贝拉律斯从王宫里偷出来的。克洛顿穿上波塞摩斯的衣服,追逐伊摩琴到威尔士,一心要奸污她,并要杀死波塞摩斯。结果,他反而被伊摩琴的大哥砍头杀死。而伊摩琴吃下一剂迷睡药之后,被误以为已经丧命。二人葬于一处。伊摩琴(菲代尔)苏醒后,加入进犯不列颠的罗马军队,这次进犯的直接起因在于辛白林拒绝向罗马进贡。波塞摩斯和两位王子表现神勇,战功卓著,击退了罗马军队。最后一场,谜团一一解开,个人恩怨得到化解,国家间也恢复了和平。
创作背景
《辛白林》约写于1608—1610年间,收在1623年刊行的第一对开本中。辛白林历史上实有其人,是公元初期一位凯尔特部落首领;剧中的辛白林与史实有较大的出入,莎士比亚主要依据的是霍林雪德所著的《编年史》(1587)。他还可能参照过托马斯·勃伦纳勒塞特所著的《权贵者的镜子》(1578)和约翰·希金斯所著的《权贵者的镜子》。对于《辛白林》的故事来源,莎学家众说纷纭。从剧中的主线和副线故事中都可以看出16世纪出版的英国编年史和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的影响。有的评论家因发现该剧与同代剧作家弗莱彻的《菲拉斯特》有相似之处,而对《辛白林》是否出自莎士比亚之手提出了质疑。应该承认,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鲍蒙特和弗莱彻的影响,但《辛白林》是在他开始与弗莱彻合作之前独立完成的。
人物介绍
登场人物
主角介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辛白林》一剧在其强烈的传奇和浪漫色彩背后,体现了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信念与理想。剧本突出了宽恕与和解的主题。这是一个带有空想性质的主题,是莎士比亚在当时封建王朝的腐败与暴政下茫然无措的必然产物。在宽恕与和解的思想指导下,莎士比亚在创作这一剧本时赋予了剧中人物如辛白林、伊摩琴和波塞摩斯等以道德上的改观,体现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莎士比亚在剧中还写到了仇恨、欺骗与战争,它们与宽恕、和解相比,显得那么渺小和丑陋。宽恕与和解的思想为整个剧本奠定了乐观主义的基调,使之洋溢着浪漫和欢乐的气氛。剧本还歌颂了平等、坚贞的爱情。作为公主的伊摩琴爱上了平民波塞摩斯,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有力的挑战与抨击。可贵的是,他们的爱情不仅顶住了来自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重压,而且在阿埃基摩——一个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代表——的破坏中也经受了考验。对于平等、坚贞的爱情的歌颂,既是对青年一代的礼赞,也是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剧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国王到平民,从宫廷到乡村,从日常生活到重大战争,纵横捭阖,细致生动,从中流露出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气息。
艺术特色
在这部剧中,莎士比亚充分运用了误会巧合等喜剧、传奇剧中常用的手段,将传奇剧中的从“悲剧性冲突”到“喜剧性结局”转变的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丰富的情节因素和场景的迅速转换保证了剧情的持续紧张性,使全剧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中获得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辛白林》的结构安排复杂而巧妙。剧中交织了三条情节线索,一是伊摩琴公主与波塞摩斯的爱情故事,二是英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战争故事,三是辛白林的两个儿子失而复得的故事。这三条情节线索分别来自《十日谈》、贺林希德的《编年史》和童话。它们相互平行又彼此交错,张弛有度又扣人心弦。最后一幕的处理尤其匠心独运。在这一幕中,所有的人物都汇集一起,所有的线索都缠结一团,主要人物的命运几乎都在生与死的钢丝索上摇摆不定,就在悲剧即将发生的一瞬间,潜伏的悬念得到了解释,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戏剧在惊喜与欢乐的气氛中导致了大团圆的结局,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作品评价
近代文学家梁实秋:《辛伯林》的重点在布局,其故事穿插之离奇变化已近似闹剧。因在布局上刻意经营,在人物描写上未能充分深入。
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雷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
参考资料
辛白林.豆瓣读书.2024-02-29
辛白林.豆瓣.2024-02-29